泰順大山裡走出的大師!

泰順大山裡走出的大師!

近日,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結果名單出爐。憑藉精湛的技藝和精美的作品,泰順石雕大師潘成松、黃楊木雕大師吳堯輝在評選中脫穎而出,成功上榜。

而前不久公佈的2018年“浙江工匠”名單上,潘成松亦榜上有名。

“我要用自己的作品記錄這個時代。”石材的天然之美,在潘成松的手中,“鐫刻出”理性的思索。

01、為謀生去當了石雕工

1974年,潘成松出生於泰順嶺北一個農家。

初中畢業那年,泰順境內發現了葉臘石礦,因其溫潤如玉、軟硬適中,宜雕琢制印,逐漸在賞石界享有盛譽。

為了開發資源,幫群眾脫貧,當地在縣職業技術學校裡辦起了石雕班。

“有藝不愁窮,也能給家裡一份幫助。”當時的潘成松想學一門手藝,於是考進了石雕班。那年,他才17歲。

有別於一般高中的課程設置,學石雕,從早到晚,潘成松等人每天都得跟在師傅身邊工作十幾個小時。除了吃飯,其餘時間則是不間斷地打坯、修光、配底座、水磨、上蠟等。晚上回到家,那都是10點以後的事了。

但即便如此,潘成松卻從不覺得苦或者枯燥,而是越來越感興趣。

那時,每個月僅有一天休息,潘成松便泡在書店一整天,研讀各種藝術方面的書籍。

潘成松回憶,現在回想起來,正是那段時間的大量閱讀,對自己藝術修養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基礎作用。

那之後,潘成松又向不同的老師學習泥塑、木雕等不同門類的藝術,從中汲取所長,將各種不同的技法靈活運用到石雕的技藝當中。

1991年畢業之後,潘成松正式入了溫州工藝美術行列,受到著名工藝美術家吳旭亮、季桂芳等人的精心指點,還成了中國泰順古廊橋建築唯一傳人董直機的再傳弟子。

24歲時,他在泰順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個工作室。2003年,潘成松又在青田創辦石海藝雕工作室,此後開始在石雕領域大顯身手。

02、看他的作品就像讀一段歷史

在同行看來,潘成松的石雕創作中,表現出少見的靈活性。

有憨態可掬、充滿情趣的《十二生肖》;又有群山密林之中,以浮石雕再造天地的、美麗、樸素的《金色廊橋》;更有《大地的哭泣》,悲汶川地震之痛,塑重建家園之信心的作品。

泰順大山裡走出的大師!

作品《金色的廊橋》

對潘成松而言,石雕曾經是生計的來源,如今依然形成一種創作的自覺,不斷從現實世界中選材,汲取養分。

潘成松說,學習、繼承,不是完全臨摹,而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創新,“每一件作品都不是簡單的刻鑿,都融入了自己的思考。”

事實上,在此之前,潘成松曾一度面臨市場和藝術的不同方向中迷茫。

“市場上,很多買石雕當裝飾的客戶喜歡傳統的以花鳥草木等自然為題材、表達大眾喜聞樂見的吉祥用意的作品,但這表達不出作品的深意。”

在這類被他稱之為“為生存所作”的作品之外,他將更多心力投注到帶有自我感知的藝術作品創作中,“就像作家用筆寫作,記錄時代,我要用我的石雕作品去記錄當代發生的事情,並且表達我的想法和觀點。”

於是,《藏不住的愛》、《發》等一系列作品,以巧妙的構思、精美的紋理,充分表達了潘成松對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憂慮和對人性的呼籲。

“莫蘭蒂”颱風過後,他取材泰順、文成等地受到重創引發泥石流的真實背景,創作石雕作品,藉此表達他作品中有貫穿意義的一個主題:人類應對自然保有敬畏之心。

藝術評論家一峙先生曾指出,潘成松的作品不僅有極高的基本功,更有哲理的內在和詩歌的蘊含,兩者之間這種藝術的再現,讓一種張力噴薄而更具有“弦外之音”。

03、拓寬石雕藝術效果

從一名普通石雕工,成長為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潘成松在石雕領域大顯身手,作品屢屢在國際、國內大賽中獲獎:2008年北京奧運會紀念金盤底座設計者,2010年世博會全球華人設計大獎獲得者……在G20杭州峰會上,他的個人作品《生命的旋律》被蕭山國際機場永久收藏。

泰順大山裡走出的大師!

作品《生命的旋律》

即便在領域內享有盛名,走出農家的潘成松始終保持著樸實無華的本色:謙和低調以及那股在石雕藝術創作上力求創新的牛勁。

走進潘成松的石雕工作室,彷彿置身縮小版的採石場,粉塵輕揚,過道處堆滿了從各處採購的石料,形狀色彩各異,工作臺旁,他正埋頭專心雕刻,手起刀落,白色石粉揚起又落下。一塊孤獨的原石,在他的反覆雕琢之下,華麗蛻變,點石成金。

石頭與其它材料不同,色彩豐富,潘成松善於“因材施藝,以色取巧”,每一塊石頭顏色不同,用處不同,處理的技法也不同。“比如青田石中,好的材料我會採用浮雕,有的石頭,就用鏤的技法,再差一點的石頭,只能通過雕塑,也能處理。”

他還創新工藝,將影雕、劈雕等其他門類的技法運用到石雕中,從而不斷拓寬石雕所能達到的藝術效果。

多元化構圖、意境化創作雕刻成為他石雕藝術一大亮點,被石雕界予以“學院派”的美稱,典型創新型作品有《金榜題名》《芸芸眾生》《生命的旋律》《一方淨土》《人生平安》等。

從1999到2015年,潘成松的作品先後參加中國輕工聯合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等組織的各級展評,先後收穫了73個獎項,其中特別金獎與金獎作品24件。

在動刀的同時,他還勤於動筆,在《浙江工藝美術》《上海工藝美術》等報刊上發表了12篇論文。

泰順大山裡走出的大師!

作品《一方淨土》

如今,潘成松在創作之餘還花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石雕技術的傳承上,不僅手把手帶徒傳藝,還在泰順縣石雕藝術學校開班授課。

當年,泰順縣建成泰順石文化創意園並啟動泰順籍石雕大師返鄉工程,他第一個報名響應,領辦石雕工作室,與其他返鄉石雕大師一起從事泰順石雕的創作、研究與交流。目前泰順石雕在人才、市場、研究等方面已經形成規模,成為國內石雕領域的生力軍。

泰順大山裡走出的大師!

2016年開園的泰順石文化創意園

煉成金針度與人。從1995年開始,潘成松共收了87名弟子,如今全部出師,其中七人獲得溫州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有相當部分已經成為青田石雕界與泰順石雕隊伍中的尖端人才,尤其是泰順石雕研究所成為泰順石雕藝人的搖籃之後,3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都是通過研究所評選出來。

數十年醉心石雕,讓潘成松對“工匠精神”有著自己的認識:一是“執著”,認定石雕這條路一直走下去;二是“心靜、無雜念”,人與作品才能融於一體。

唐代司空圖在《詩品》中提出 “思與境偕”的理論,作家葉坪以此盛讚潘成松作品在意境的創造和意象的運用中“有自獨立的匠心”。“石”如其人,潘成松這一路走來何嘗不是有思、亦有情?

潘成松

1974年出生,泰順嶺北人

現任泰順縣石雕研究所所長,高級工藝美術師,浙江省石雕非遺傳承人,泰順文聯副主席、工商聯副主席,溫州市第十一屆政協常委

被中國寶玉石首飾協會授予中國玉石雕刻大師,被中國收藏家協會連續評為“中國收藏家喜愛的石雕大師”,作品獲得各類大獎,被中南海紫光閣、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作協、浙江省博物館、韓天衡藝術館等館所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