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醫院急診科和住院醫生用電子血壓計,普通門診醫生卻用水銀血壓計?

用戶72859213819

電子血壓計使用起來更方便,一定程度上還能把醫生的雙手解放出來,同時做點別的事,提高了檢查效率,大多數人都喜歡用。但是,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患者的血壓極高或極低,或者有嚴重的心律紊亂,這個時候,多數醫生則更信任自己手動用水銀血壓計測量的結果。

在急診科,兩種血壓計可能會交替使用。特別是危重病人,醫生首次親自手動測量血壓,心裡會更有底,以後再用電子血壓計監測,只要結果沒有劇烈波動,都具有參考價值。

在住院部,由於患者也是每天測量血壓,所以測量結果可以和之前的進行比對,只有在結果明顯超出預期時,才懷疑測量是否受干擾,這個時候會複測一次或者換水銀血壓計複測。

門診的病人大多是首次測量血壓,有些醫生選擇水銀血壓計,我想可能是為了保證結果更可靠。畢竟單次測量,受到病人的干擾因素挺多的。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也是有可能的,那就是電子血壓計放在很門診容易丟。門診醫生每天可能都換人,而門診病人多,又是一個開放的環境,公用的血壓計由誰來負責保管成了問題,所以索性用相對便宜,大多數人又不怎麼會用的水銀血壓計。


ZKpub

其實都應該使用電子血壓計,尤其是門診,應該讓患者在外面測好血壓後,再進入診室找醫生看病。就像國外和香港的診療中心一樣,一般都是護士在外面量好血壓和心率,記錄在病歷上,之後才到醫生處進行診治。

我國人力財力跟不上,所以一個門診護士會給很多的科室進行分診。這樣護士就沒辦法進行測量血壓的工作,而測量血壓的工作只能交給醫生,佔用了醫生給患者看病的寶貴時間。

其實水銀血壓計因為水銀的毒性國外一般都已經停用了。電子血壓計觀測者誤差和需要的訓練均極少,優點突出。 但應注意使用獲得(美國)醫療器械促進協會(AAMI)、英國高血壓協會(BHS)或我國有關部門許可的電子血壓計,一般測量還是比較準確的。


趙大夫說健康

提問者觀察的挺仔細。

在我們急診科,患者進入分診環節,護士就會使用電子血壓計測量並登記血壓心率等信息,患者見到醫生後,如果其血壓明顯異常,醫生會用水銀血壓計複測。以我十幾年急診醫生工作中觀察到,兩者基本一致。

在住院部,患者每日1-3次的血壓測量,大多由護士執行,四五十人的住院部,挨個測下來,工作量比較大,電子血壓計比較便捷,更受護士喜歡。


至於目前門診醫生為何用電子血壓計,一是很多患者家裡有電子血壓計,有時血壓高,自己不信,希望醫生用水銀計測量比較準確。此外,門診醫生接診的患者,大多僅僅是掛號後等候,門診護士幾乎不會給患者測量血壓,開到醫生面前後,才開始生命體徵採集,這挺耽擱醫生時間的。

未來,電子血壓計將是大勢所趨。


更多急救,關注@急診夜鷹


急診夜鷹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如今血壓是生命體徵的重要組成部分,測量血壓是門診患者和住院患者的必查項目哦。那麼細心的人發現了類似題主問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不同醫生使用不同類型的血壓計來測量血壓的情況呢?





第二,這個與醫生的是否忙碌以及忙碌程度有關,一般急診科和病房醫生是很忙的,所以需要快速測量血壓,而門診醫生一般不是那麼忙碌,所以多采用水銀血壓計測量血壓。



其實,如果電子血壓計測量提示血壓有異常,一般情況下需要水銀血壓計複測血壓,來明確診斷哦。你說呢?


杏仁健康

看來你是一個細心人,也是一個愛問知識的人,這個問題都能注意到,結合臨床我來給你解答。

血壓是我們人體四大生命體徵之一,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衛計委要求就診患者年齡大於等於35歲,必須首診測降血壓。

第一、電子血壓計:急診科和住院部比較忙,利用電子血壓計方便快捷,能隨機大概的測量患者目前血壓的數值。如果數值差異過大,還是會用水銀血壓計校正。


第二、水銀血壓計:一般普通門診都用水銀血壓計,它的優點是測量的數值比較準確,缺點是麻煩費時間。

第三、需要手術的患者或心臟內科的患者,一般都用水銀血壓計,數值準確且誤差小。

我的回答簡明扼要,希望看的能清楚!


零點1008

病房的病人一部分屬於手術後或重病號,測量不方便,噪音大,用電子測壓計更方便和準確,急診科的病人非常急,用電子測壓計更快捷,不受急診室裡其他電子設備噪音的影響,更有效。普通門診的病人一般比較輕,又安靜,適合醫生多次測試,能準確評估病人的血壓狀況。


高興86568157

電子血壓儀有誤差。

個人用過,去藥店買藥,順便測一下血壓,高壓150,低壓忘了。嚇死我了。心裡馬上就糾結了,估計也上火了,因為高血壓不是好事

以前都是低血壓,知道低血壓也不好,但怎麼也比血壓高強吧。

再後來,雖然知道電子的不太精準,也買一個。實時監控吧。


畄畄咂

因為方便。因為病房病人太多。用水銀測一次大概需要5分鐘,但是用電子只需要2分鐘。門診用水銀血壓計是因為門診基本上病號都不太多,對血壓計的需求也不是太高。除非是心內科和神經內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