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以茶雅志,別有一番懷抱

明人以茶雅志,別有一番懷抱

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老時期。明朝一建國就面臨著種種矛盾。朱元璋開國,還算開明,主張與民生息,社會初安,經濟也有發展。但他去世不久,燕王便造了反,此後定鼎北京,又面臨北方蒙古族殘餘勢力的不斷內侵加上倭寇騷擾,農民起義,即使在明前期社會也並不太平。明朝對文人實行高壓政策,以程朱理學為統治思想,文人是很難抒發政見的。從太祖朱元璋開始便採取嚴刑濫殺,胡惟庸一案,即輾轉株連死者三萬餘人,大將藍玉案死一萬五千餘人。文人只能作八股,稍觸禁忌即遭飛禍,出現不少文字獄。在此情況下,不少文人胸懷大志而無處施展,又不願與世俗權貴同流合汙乃以琴棋書畫表達志向。而飲茶與這諸種雅事便很好地融合了。明初茶人大多飽學之士,其志並不在茶,而常以茶雅志,別有一番懷抱。其突出代表是朱權和號稱“吳中四傑”的唐寅、文徵明等。

明人以茶雅志,別有一番懷抱

朱權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神姿秀朗,慧心敏悟,精於史學,旁通釋老。年十四封寧王,十二就潘大寧,智略宏遠,曾威鎮北荒。為靖難功臣,後與永樂帝漸有隙,受誹謗查無實據,後隱居南方,深自韜晦。於是託志釋道,以茶明志。他說:“凡鸞儔鶴侶,騷人羽客,皆能去絕塵境,棲神物外,不伍於世流,不汙於時俗,或會於泉石之間,或處於松林之下,或對皓月清風,或坐明宙淨牖,乃與客清談款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可見,其飲茶並非只在茶本身,而是“棲神物外”、表達志向的一種方式。

朱權曾作《茶譜》,對除團茶後新的品飲方法和茶具都進行了改造。又經盛顒、顧元慶等人的多次改進,形成了一套簡易新穎的烹飲方法,明人飲茶一要焚香,既為淨化空氣,也是淨化精神表示通靈天地的意願。二是備器。朱權仿煉丹神鼎做茶爐。而以滕包紮,盛顒改用竹包,惠山竹爐又稱苦節君,含逆境守節之意。然後是煮水、碾茶,將茶放在碗中點泡,以茶筅打擊,這種點茶法較宋代簡易,後來又加入茉莉蓓蕾,以蒸騰溫潤的茶氣催花展放,食其味,嗅其香,觀其美。由於毛茶法的出現頗為人喜愛,但茶中直接放果實易奪茶味,故朱權等將點茶法與毛茶法結合,飲茶同時又設果品。茶人每於山間或林泉之下,烹茶食果,得佳趣,破鬱悶。

明人以茶雅志,別有一番懷抱

所謂吳中四傑,即文徵明、祝枝山、唐伯虎、徐禎卿。這幾個都是才高而不得志的大文人,琴棋書畫無不精通,又都愛飲茶。所以,文徵明、唐伯虎皆有多幅茶畫流行於世。

文徵明為明代山水畫宗師,他的茶畫有《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唐寅的茶畫傳世的有《烹茶畫卷》、《品茶圖》、《琴士圖卷》、《事茗圖》等。這些畫的共同特點,都是能契合自然。或於山間清泉之側鳴琴烹茶,泉聲、風聲、煮茶聲與畫家的心聲融為一體;或於古亭相聚品茗,友人述說衷腸;或於江畔品飲,望江水滔滔……大多是天然景色。偶爾也反映室內茶情況,但比較少,正如朱權在《茶譜》中所說:“茶之為物助詩興而云山頓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陪清談而萬象驚塞。”涵虛子為《茶譜》作序說得更明白:“吾嘗舉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水,自謂與天語而擴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練之功,得非遊心於茶灶,又將有神於修養之道矣!”

這期間,茶人著述亦甚豐。除朱權外,顧元慶亦作《茶譜》,田藝衡有《煮茶小品》,徐獻忠有《水品全秩》。這些著作,既是對自陸羽著《茶經》以來歷代茶學的總結,也多方面反映了明前期茶文化發展情形。

明人以茶雅志,別有一番懷抱

這一時期為時不長,但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非常重要,它不僅是辭舊開新的階段,更重要的是集中體現了中國士人茶文化的特點,反映了茶人清節勵志的積極精神,儘管茶人的抱負不可能實現,但總是表達了自己的願望。不用說詩、文及茶畫,即便是飲茶器具也都以有深刻含意的詞句命名。竹茶爐叫“苦節君”:盛茶具的都籃叫做“苦節君行省”;培茶的籠子稱做“建城”;貯水的瓶子叫做“雲屯”,意謂將天地雲霞貯於其中。茶人的用心良苦,可想而知。

明人以茶雅志,別有一番懷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