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公民科学家”了解一下?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那个北京没有雪的冬天里,我们曾讲过一个高冷又可爱的红唇家族——滇金丝猴。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公民科学家”了解一下?

这个世界级的濒危物种,其猴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宅”在树上;不过,“宅”猴也是有追求的。

其猴生梦想是成为除了人类以外住得最高的灵长类动物——即使是“宅”,也得“宅”在海拔2500—4700米的高山森林中。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大片茂密森林,似乎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在2014年的时候,一场林火差点危及到这些小可爱们的栖息地,这也让很多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了解到了森林被毁的影响和森林恢复的重要性。

植被恢复

对于重建保护区中的生物群落,植被恢复是人工手段干预的第一步。

而且,对火后火烧迹地进行植被恢复,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科学手段,可促进植被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

但是我国关注这方面研究的时间并不长,细究起来,大概是从1987年“冬天里的一把火”——大兴安岭特大火灾后才开始。

“一把火”不仅点燃了地处我国东北之东北的原始森林,更点燃了大家对于植被恢复的关注:

…林木火烧程度、森林类型、土壤、立地…

各种自然要素,被大规模的进行测定和调查,总结出许多植被恢复的措施和技术手段。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公民科学家”了解一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森林不是农户的田地,不会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听话;

森林是处于动态演替过程中的植被群落,在人工干预时要注意因地制宜。

因此,参与到森林恢复的企业、组织与个人,除了兴趣爱好和社会责任使然外,还应掌握相关科学知识,以科学的角度、“公民科学家”的身份,参与其中。

公民科学家

那么,“公民科学家”是什么?我们又如何解锁这个新技能呢?

当说到“科学研究”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认为这是处于科学院、象牙塔中的顶尖科学家的事情,这样的刻板认知+知识崇拜,使得“科学家”成为了很多小学生“我的梦想”主题作文中的高频率词…

“公民科学”的出现则打破了这刻板认知…

作为日益发展的开放科学的一部分,从字面上看,“公民科学”是指公民参与到科学研究和相关活动中,提倡探索精神和科学知识共享,未受过专门科学训练的普通人也正在参与并胜任某些科学研究任务。

举个栗子:

17世纪末,英国皇家学会经常收到来自一个叫安东尼·列文虎克的荷兰人的信,讲述了他自己用自制的放大透镜看到了湖水中的“非常微小的动物”。

鉴于当时的显微水平,列文虎克的信无异于是天方夜谭,这意味他看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显微仪器都无法观察到的“微生物”。(英国皇家学会:当然是选择“不信”他啊)

但这时的列文虎克属于人到中年又是市政人员,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自己的爱好——磨透镜;透镜被磨得放大率越来越大,他观察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积累下大量的观测资料并再次寄给了英国皇家学会。(安东尼·列文虎克:这事儿没完)

直到这时,英国皇家学会才意识到这个有钱有闲、天天没事儿就磨透镜的人,真的实现了一个划时代的显微观察…(英国皇家学会:冷冷的透镜在脸上胡乱的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十年磨一剑,英国皇家学会来相见…

自然观察

很显然,塑造“公民科学家”需要好的实验性设想。

从列文虎克的例子不难看出,在定向的科学研究时,除了具备相关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然观察的方法,一点点接近、观察,从而达到记录甚至是保护的效果。

尽管列文虎克缺少正规的科学训练,但是他善于对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进行细致观察,并实现精准描述,在不断的自然观察中,科学性的进行记录与总结。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公民科学家”了解一下?

志愿者在观察植物

特定的科学研究中,可以让非专业人士可以轻而易举的加入其中,比如需要收集一个大范围内的自然的庞大数据,简单培训即可上岗。

森林恢复就是需要“自然观察”的特定科学研究之一。“公民科学家”在提高物种识别和分类的能力后,介入到森林恢复工作中,有效的记录各类物种的监测数据,在不打扰、不干预、不破坏的自然观察体验中完成科学研究的辅助任务。

而对于身处钢铁城市中的大部分人而言,想要走入自然都已不易,又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自然观察,帮助森林恢复呢?

森林恢复≠无序种树

首先,要先明确一个认知点:科学的进行森林恢复,并不是简单地种树;

从观念上抛弃“我植树,我光荣”的植树节大型郊游活动指南,即使是种树,也要科学。

因为森林在被烧毁之前,并不只有树,还有众多种类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等生物群落。这些不同角色的自然物互相支撑组成了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而森林恢复则是对一个“家庭”的整体呵护,恢复森林系统中的生态系统完整性,让“家庭”恢复凝聚力和效用。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公民科学家”了解一下?

生活在森林里的猬型绢粉蝶

因此,科学的进行森林恢复,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大工程,需要专家、企业、社会组织和普通人等多方共同努力。而广汽丰田作为致力于环保公益实践的企业,在环保相关方面已有了经验和成绩。已经坚持十年的广汽丰田,在2017年5月就已经携手中国绿化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云南云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多重效益森林恢复项目”,让森林恢复真正地落到实处。

项目并不是“喊口号”敷衍了事,而是真正的进入到受灾森林中进行调研与讨论,制定策略。

比如,通过本底调查进行科学种树,在火烧迹地选取地块进行样本研究,开展植物物种、存活情况调查,真正的掌握森林不同区域的受灾严重程度和物种受威胁程度,进而制定科学有效的生态恢复计划。

遵循“本地种树”、“针阔混交”、“生态服务功能”的原则,科学而有序的逐步推进森林恢复计划。目前已经在火烧迹地种植400亩6.15万棵树苗。这些树苗还将作为实验区与自然恢复的地块,进行对比监测,为后续科学恢复森林的开展提供依据。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公民科学家”了解一下?

志愿者在种植树苗

自然观察≠睁开眼看

其次,走出“钢铁森林”进入真正的森林秘境之后,你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面对庞大的科学数据收集和繁杂的环保工作事项,需要社会组织、企业和热爱环保的志愿者一同努力。

为助力科学恢复森林,今年5月31日-6月2日,广汽丰田与中国绿化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再次携手,举办“自然观察节”,与热爱自然、关注公益的“公民科学家”一起走进云南云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竞赛的形式,记录动物、植物等物种信息、GPS点并拍摄生态照,用实际行动践行自然之道。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公民科学家”了解一下?

广汽丰田自然观察节启动仪式合照

无论是喜爱文字、擅长绘画,或是摄影爱好者,都发挥自己所长,走进森林深处,感受并发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同时,在自然环保专家的带领下,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记录。

在自然观察节中,“公民科学家”们不仅学习了如何识别物种,拍摄到了鸟兽植物的精彩影像;还在美丽的云龙天池边排排坐,交换学术大咖和各行各业自然爱好者的故事;

背起行囊翻山越岭,零距离接触护林员的欢乐与苦悲;时不时地还像开了外挂一样,刷新保护区的新记录!

为期三天两夜的比赛,公民科学家们共记录到112种鸟类,其中有20种为保护区新纪录;以及植物216种、兽类6种、两栖爬行类9种。为后续科研机构开展科学恢复森林情况调研、衡量森林生态效益,提供了丰富数据。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公民科学家”了解一下?

志愿者在记录植物信息

如果你恰好也亲近自然、热衷环保,或许你可以化身“公民科学家”,和广汽丰田一起努力,科学恢复森林、守护滇金丝猴的自然家园,呵护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花花草草、鸟鸟兽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