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是神作还是水货?看这!

文 | 柯蛙

果然刷屏!

戛纳史上的最高分电影------

《燃烧》

《燃烧》是神作还是水货?看这!

影迷都知道,前段时间的戛纳,除了国内的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和毕赣的《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要说风头最劲的,还有两部:

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李沧东的《燃烧》。

一日一韩,两个大导。

前者成功夺得金棕榈,后者刷新了戛纳电影的评分记录。

这样的电影,谁不想看?

本来以为片源要等很久,没想到幸福来得太突然,还没几天,《燃烧》就率先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效果咋样呢?

......非议很大,一言难尽。

有人说它好,也有说不好,有人说诗意,更多的人说是装*。

豆瓣得分也是一度从戛纳电影节期间峰值的9.2分,降到了现在的8.0分。

《燃烧》是神作还是水货?看这!

这部影评人打出罕见高分的电影,观众不买账?

为啥?其实很正常。

角度问题。

比如现在比较集中的反对评价是:悬疑没有解答清楚,导演立场含糊不清。

反正就是,“看不懂,故弄玄虚!”

普通观众看电影看的是故事,“看懂”是刚需。

影评人看的除了故事,可能还有意境、形式、结构、有无创新、触发的思考......

当然,这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但如果一部电影故事好像没看懂,但是看完震得你头皮发麻,它是不是好电影呢?

当然是。

《燃烧》是神作还是水货?看这!

所以我觉得这其中有一些误区,就是很多人以“看懂”为目的去看一部艺术片,很可能就跟导演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非把电影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反而扼杀了电影本身的朦胧美感。

道理很简单,就像“水至清则无鱼”,“犹抱琵琶半遮面”永远要比“袒胸露乳”要美。

这两天很多自媒体都对《燃烧》纷纷跪拜,都夸神作、牛*、年度好片!

但不是我说,一个都没夸到点子上去(放心,我可能也夸不到点子上去)。

《燃烧》是神作还是水货?看这!

他们的问题是觉得观众没看懂,又觉得自己看懂了,于是开始一条条的去解释。

比如惠美托付给钟秀照顾的那只猫,是否真的存在?

惠美口中的井,到底有没有?

到底是谁在不停的给钟秀家里打电话?

惠美死了吗?是不是Ben杀的?钟秀又为什么杀了Ben?

说实话,这些问题有标准答案吗?

并没有。

导演费尽心思营造这些疑惑,也并不是为了寻求一个标准答案。

所以对于《燃烧》来说,其实所有的解释都是偏见。

只有在看完之后,你的迷惑你的思考,才是导演的表达诉求,这些才是沉甸甸的真实存在。

李沧东是作家出身,43岁才开始拍电影,至今为止也只拍了六部。

《燃烧》是神作还是水货?看这!

而这部《燃烧》,距离上一部作品《诗》,也是时隔了长达八年之久。

虽然作品不多,出活又慢,但这似乎不影响他国际大导的地位。

虽然只有六部作品,一出手就是好货,金棕榈大奖提名了三次,金狮奖提名了一次。

凭什么?

我觉得这和李沧东电影中的“诗意”分不开关系。

“诗意”是我眼中电影的最高境界,一部有“诗意”的电影宛如神迹。

那“诗意”是什么?

一种对自我感受的表达,一种无用之美。

你开心了会笑,难过了会哭,愤怒会骂人,这些都是对自我感受的表达。

《燃烧》是神作还是水货?看这!

但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本能式的表达,人的情绪中总会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时候,总有你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该沉思还是该暴躁的时候。

你有时候会被夕阳、露水、晚风、雾霭所震撼,有时候会被火焰、舞蹈、身体、音乐所感动。

是这些在本能之上的情绪,才汇聚成了“诗意”的表达。

这些是那些爆米花电影带来不了的。

电影的本质上都是要刺激你的情绪,但商业片的片逻辑是刺激你的感官。

但像《燃烧》这一类的艺术片,则是想激发出一些不可名状的情绪,带你寻找遗忘在某个内心角落里的东西。

相信大家都会觉得惠美的那一段舞蹈很美。

夕阳西下,夏日晚风袭来,田野就在眼前,她在两个男人的面前脱掉上衣,迎着余晖忘情起舞。

《燃烧》是神作还是水货?看这!

你可能不知道导演为什么会来这么一段,但就是觉得心里好像震了一下。

在这一下中,你可能感受到了自由、释放、孤独......

这就是一种很私人的很不可名状的情绪,但它让你遇见了美。

如果看完之后再回想的话,你会发现:

原来这是惠美最后一场戏,所以也可能是她生命的最后一天。

还有,她是社会底层,是一个不甘于现状还老被生活打击的女孩。

《燃烧》是神作还是水货?看这!

她以飞蛾扑火的姿态扑向Ben,又屡屡跟底层的钟秀保持着联系。

她在高档派对跳着令人尴尬的舞,又向别人倾诉“精神饥饿”和“身体饥饿”。

她到底爱着谁?她到底想要什么?这些估计连她自己都不知道。

她就这样被生活推着往前走,她在电影中是压抑和挣扎的。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舞是指惠美内心的情绪一次释放,还是惠美只为自己而跳的生命之舞?

至于它到底代表了什么,这重要吗?

不重要。

你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标准答案。

《燃烧》是神作还是水货?看这!

像这样的片段,它跟真正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正是因为这些额外的无用之美,才给电影真正带来了“可遇而不可求”的诗意。

而这些诗意,和诗意给你带来的思考,才是《燃烧》的牛逼之处。

所以像“悬疑没有解答清楚,导演立场含糊不清”这样的问题,你不觉得是导演刻意为之吗?

都说清楚了,还有什么魅力可言呢?

《燃烧》是神作还是水货?看这!

电影主要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烧仓房》,同时也借鉴了福克纳的《烧马棚》。

对于村上春树,很多人的态度暧昧,尽管近年都是诺奖的种子选手,但还是有很多人把他当成畅销书作家。

这部《烧仓房》原著字数很短,故事也极为简单,结尾更是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

比起《燃烧》,它更加虚无怪诞,更具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气息。

原著中“我”的淡淡的困惑与忧愁,在《燃烧》中,变成了钟秀的精神崩溃和一场谋杀。

《燃烧》是神作还是水货?看这!

这么看来,李沧东比较村上春树来说,把故事和人更加落到了实处,让这个故事有了根。

相比村上春树,福克纳在文学上的地位则要高得多,这位大师中的大师,是许多著名作家心中的偶像。

电影中对《烧马棚》的借鉴,主要用了对钟秀的人物塑造上。

前面说的“故事有了根”,这个“根”就是福克纳式的愤怒。

在阶级鸿沟之下,暴力成了唯一的出口。

当然,电影的不好之处,也在于这个阶级鸿沟。

原著中的“我”、“她”、“他”,被李沧东有意的拉大了阶级之间的差距,变成了简单的“穷富之争”、上流阶级和底层屁民的故事。

《燃烧》是神作还是水货?看这!

而这个Ben“烧塑料棚”,这个极具仪式感、表现主义美感的行为,本来是对传统道德的一种不屑和摧毁。

在《燃烧》中,则多少被他的富人身份所影响,变成了一个有钱人向世界宣告主权。

这种对于阶层的控诉,若放在一般的电影中,是很好的批判元素。

但对于《燃烧》这样的大师之作而言,这种明显的阶层意识,会让则电影滑入局限和狭隘了。

不过好在阶级之争只是佐料,导演并没有在此停留太久。

《燃烧》是神作还是水货?看这!

电影的最后,是钟秀一把火烧了Ben和他的保时捷。

是一个穷人烧死了一个富人吗?

是一个不公湮灭了另一个不公吗?

不止如此,是一个年轻人杀死了另一个年轻人。

一个虚无吞并了另一个虚无。

钟秀点燃保时捷后,踉跄地把破卡车开向了远方,身后大火逐渐熹微,前方雾霭朦胧一片。

路不知往何处纵。

这才是一个大师干的活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