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理论经典:《抱朴子内篇》这样论证“神仙可学”!

修仙理论经典:《抱朴子内篇》这样论证“神仙可学”!

提到修道成仙,就不得不说葛洪和他的《抱朴子内篇》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同时也是道教的大理论家。三国高道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

修仙理论经典:《抱朴子内篇》这样论证“神仙可学”!

葛洪宣扬神仙是存在的凡人可以通过学仙修道成为神仙而长生不死。其所著《抱朴子内篇》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是道教思想尤其是仙道思想的重要理论经典。

而要论述“神仙可学”,首先就要反驳怀疑、否定仙人存在的“无仙论”思想。当时“无仙论”最主要的论据有两条:其一,“仙人无验”,就是说仙人谁也没有见过;其二,儒家经典没有记载,圣人不谈神仙话题。

修仙理论经典:《抱朴子内篇》这样论证“神仙可学”!

针对第一条,葛洪认为人的感官能力和感觉经验有限,不能以此去判断神仙的有无:

“虽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毕见焉。虽禀极聪,而有声者不可尽闻焉……天地之间,无外之大,其中殊奇,岂遽有限?诣老戴天,而无知其上,终身履地,而莫识其下。形骸己所自有之也,而莫知其心志之所以然焉。寿命在我者也,而莫知其修短之能至焉。况乎神仙之远理,道德之幽玄,仗其短浅之耳目,以断微妙之有无,岂不悲哉?”(《抱朴子内篇·论仙》)

修仙理论经典:《抱朴子内篇》这样论证“神仙可学”!

至于第二条,周公、孔子等圣人为何不谈神仙,儒家经典为何没有记载?葛洪解释说,“人所好恶,各各不同”,“诚合其意,虽小必焉;不合其神,虽大不学也。”并枚举了很多儒家经典没有记载、周孔圣人没有说到的事例来说明,“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还指出:

圣人不必仙,仙人不必圣……夫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抱朴子内篇·辨问》)

修仙理论经典:《抱朴子内篇》这样论证“神仙可学”!

如果仙人存在,那么,其存在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葛洪主要认为前人的记载是可信的。例如刘向《列仙传》记载了七十余位仙人,“诚无其事,妄造何如乎?” “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

不过,即使证明了神仙存在,也还是不够,因为在相信神仙存在的阵营中,还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神仙是不可学的,如嵇康就认为“(仙人)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但葛洪则认定“仙可学致”,仙人主要靠药物和数术养身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从而达到肉体不朽,长生不死。凡人只要掌握了这些仙道法术,就能成仙

修仙理论经典:《抱朴子内篇》这样论证“神仙可学”!

《抱朴子内篇》花了大量篇幅阐述各种修炼方法,怎样能够长生成仙。葛洪吸收魏晋养生家的“形神互持”观点,提出了“形神相卫”的思想,一方面指出“形须神而立”,强调精神对肉体的统率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形者神之宅也”,看到肉体对精神的制约作用。因此,修道成仙,形神不可或缺,二者同样重要

此外,葛洪还非常强调个人后天修仙的主观努力,即立志、明师、勤求。“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于志”,“志诚坚果,无所不济,疑则无功”。但若不遇明师指点,不得修仙精髓,也将事无所成。最后还须坚持不懈,不能“朝为而夕欲其成”,“坐修而立望其效”。

修仙理论经典:《抱朴子内篇》这样论证“神仙可学”!

但这里还有个大问题,当时许多人矢志求仙,甚至终其一生而不可得,这又怎么解释呢?葛洪提出了一种“受命所值”的说法:

“按《仙经》以为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气,自然所禀。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及其有识,则心好其事,必遭明师而得其法,不然,则不信不求,求亦不得也。” (《抱朴子内篇·辨问》)

修仙理论经典:《抱朴子内篇》这样论证“神仙可学”!

这样看来,仙虽可学,却不是人人都能学成的。然而有时,葛洪似乎又抛开了这种仙命论,比如他批判那些“窃道士之号者”诓骗世人,“以误于有志者之不少,可叹可恚也”;不是说受仙命的人“必遭明师”吗,既然未遇明师,就说明他没有仙命,又有什么“可叹可恚”的呢?

修仙理论经典:《抱朴子内篇》这样论证“神仙可学”!

这表明了葛洪的内心深处,是深信人人皆可修仙成仙的(仙命论只不过是为论战而提出的),正如他引《龟甲文》的话说:“

我命由我不由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古人岂欺我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