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感悟老子的智慧

【原典】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释】 天下最柔弱的,同时也是行遍天下无所不克的最坚强的。虚无的道可以进入一切存在起作用。我因此懂得了不执着于名的“无为”的好处。“不言”的劝教,“无为”的好处,普天下没有什么比得上。 据说,在七千年之内,尼亚加拉大瀑布将会完全溶解它周围所有的山,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七英里的山和石头被它所溶解。所以,七千年之后的人们将看不到尼亚加拉大瀑布那壮丽的景色了,因为没有山的依托,瀑布也就消失了。试想,那么坚挺巍峨的群山,也将会被水流慢慢地溶化,难怪老子说,至柔的可以驰骋至坚的。从水的特性中我们便可以感悟到柔的力量。

解读:柔能胜刚强 从老子的言论和著作中可以看到大量朴素辩证法思想,比较典型的就是以柔克刚。客观地说,刚与柔、强与弱各是一对矛盾。一般来看,刚与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能够战胜柔与弱。但事物不是绝对的,利用柔弱战胜刚强的例子绝不少见。除了自然界事物有所表明外,从生活中人性的善柔能够战胜邪恶的方面也可得到证明。请看下面这则故事: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惯于抢劫的男子在地铁站盯上了一位妇女,他尾随她在一个偏僻的小站下了车。此时,夜深人静,他准备就在那里伺机动手。他紧走几步赶上了这位妇女,不料这位妇女突然转过身来,以十分诚恳而信任的口气对他提出请求说,天黑人少,一个单身女子赶路太不安全了,她很高兴能在这里碰到他,并请求他护送她一段路程。 这位妇女的举动使准备抢劫的男子一时不知所措,只得很茫然地点头答应了。一路上,妇女把他当作熟人一样聊着天,丝毫没有把他当成歹徒加以防备的意思,使得这个原想作案的男子不知不觉地将她一直送到了家门口,始终没有采取任何非礼的行动。事后这个男子回忆说,他原来是想对她施暴的,但是这位妇女纯善的举止行动使他内心深处的人性得到了恢复,从而打消了罪恶的念头。 那位妇女在情急之下的纯善之心,唤醒了那个男子人性中善的一面,也在十分危难的状况下解救了自己。她运用的就是感化对方、以柔克刚的方法,使自己避免了一场灾祸。有句俗话说:“四两拨千斤”,讲的就是以柔克刚的道理。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刚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大凡刚烈之人,其情绪易于激动,情绪激动则很容易使人失去理智,仅凭一股冲动去做或不做某些事情,这便是刚烈之人的特点,恰恰也是其致命的弱点。一块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则会被棉花轻轻地包容在里面。以刚克刚,两败俱伤。因此,遇事尤其是在危急的状况时,懂得以柔克刚才是大智慧者的表现。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感悟老子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