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怎麼才能做到意在筆先呢?

未央君一

何為“筆意”?

要明白什麼是“意在筆先”,首先要明白什麼是“筆意”!

“筆意”在一定程度上就屬於專業範疇了,自然有些抽象,解釋起來容易,理解起來就麻煩了一些。

每欲書字,喻如下管,穩思審之,方可用筆。筆者心也,墨者手也,書者意也,依此行之,自然妙矣。宋.陳思《秦漢魏四朝用筆法》

我們對筆意的瞭解,大多從別人的言論中開始的,某曰“此人作品有二王筆意,有孟津筆意,有元章筆意,深得坡仙筆意”云云。

那“筆意”,究竟是什麼呢?

陳思言到“筆者心也,墨者手也,書者意也”,從中我們可以得知一二。

筆由心生,應以“心使筆”,說的就是對筆的控制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沒有“信筆”的弊病。

而“信筆”就是我們常說的“下意識”“習慣”等不好的用筆習慣,統稱為“信筆”。

大多人練字,都是按照習慣來的,沒有在寫字之前進行“刻意安排”,這就是“信筆”的一種表現。

練字是有順數的,先要做到“刻意”才能求“無意”。

刻意就是不信筆,要在下筆之前就想好每一筆的形狀,結構,以及大小,呼應等等。這在我們練字的過程中,算是“背帖”的過程。

每寫一個字,要有出處,先回憶自己練習的過程,在下筆寫出,才能達到“不信筆”。

去了“信筆”的惡習,才可談用筆,筆意。

筆和意,都是通過心態表達出來的。

如果連習慣都控制不好,那無論怎麼表達,都只是一種狀態,只有控制住用筆的人,才能時二王,時顏柳,這個是不矛盾的,此為“筆者心也”。

至於“墨者手也”這是技巧層面,通過輕重,調鋒等技法來實現,是手上功夫。當然,最高層次還是“出於自然”,依舊是建立在手上功夫成熟之上的。

而“書者意也”,則是說到了點子上,何為“書者意也”?難道書法是自己想怎麼來就怎麼來嗎?

非也。

書者意也指的就是“通篇的意境,格調”。“書”指的就是整篇作品也就是說,整篇的作品是通過一種意境來表現的。

這也就說明了,有些人單字寫的不錯,但是有人覺得“此字無神”,這是有原因的。

再有就是,當今很多傳世名品,都有“意”上的表達,比如《蘭亭》歡暢,《祭侄稿》悲憤,《寒食帖》淒涼,《韭花帖》愜意。

能在字中,表達出人的情感,心態,才是“意”。

所謂的筆意,就是說在寫字,用筆時表達出自己的心態,匠心,情緒。

所謂的追求“二王筆意”指的就是追求,二王字的“風流倜儻”的風格,在起筆行筆收筆中非常乾脆,流利,無拖沓之筆。

追求米芾筆意,就是尋那種風檣陣馬,“刷”的感覺。

追求王鐸筆意,就是求那種“跌宕起伏連綿不斷”的用筆。

這就是筆意。

  • 對筆意的誤解①:有誰的筆意,字就要像誰!

  • 這是錯誤的,有米芾風檣陣馬的運筆,未必就要取米芾的字形,可只取運筆節奏和感覺。

  • 誤解②:一篇作品只可有一家筆意!

  • 一幅作品,如有人能看出多家風格,是非常正常的,意是可以相容的。


筆意就是你想為整篇作品營造出什麼樣的感覺,為單個字營造出什麼樣的感覺。

如想讓單字有風流之感,多應露鋒入筆,筆勢迅捷,如讓字有雄渾之感,就應藏鋒入筆,筆行緩慢而有力。

這個過程就是意在筆先。
意在筆先指的就是“思考”。

寫字之前先要思考,做到心中有字的“成象”,謂之還未畫竹便已“胸有成竹”。

對一字感覺之把握,對一篇字之把握,都是寫字之前都要思考的。

有些人可能會說,如果古人都這麼寫字,沒寫一篇字都要思考半天,還不得累死?

事實就是這樣,古人寫字是成手,意在筆先不用思考,當時什麼心態,寫出來的作品就是什麼心態的感覺。

所以王羲之寫蘭亭是文稿,顏真卿寫祭侄稿是書稿,蘇軾寫寒食帖是詩稿。

我們想做到意在筆先,就是要學習古人用筆與心情的關係,不學會,如何能控制?

這和“信筆”是異曲同工的,不做到臨帖多,乃至背過來的階段,如何能做到“控制”?


相信大家一定看到過一種人這樣寫字,在寫字之前,手拿著筆一直在空中“晃悠”,然後突然下筆入紙。

這其實就是已經完成了“意在筆先”的過程,他已經想好了作品要什麼感覺,所以就開始發出動作,叫“筆勢”。

筆勢與筆意的關係很大,以後有機會在談。就說這個在空中晃悠的動作,是“雄鷹捉兔”,現在空中盤旋,然後突然一下就下筆,這是一種筆勢。

完成整個字以後,這種“刷字”或者風檣陣馬的感覺,就是“意”。這就是所謂的“意”在筆先。先思考到,然後才能施行,最後才能完成。

為什麼之前要引用宋朝陳思那段話呢?

如果不用那段話其實也可以解釋的清,甚至用不了二百字就可以解釋。

用那段話,只是想說明,用筆和意。

都是要通過“心”來控制的。

一定是建立在大量臨習古碑帖的基礎上才有的,熟悉了各家風格,想要用的時候,就用出來。

熟知了各種用筆,知道何樣的用筆才能表現出那樣的意境,隨時可用出來。

這才是關鍵。

意在筆先,其實並不是初學者該思考的額問題,初學者應該先搞清“筆”,再搞清“意”。

最後才能談一家之筆意,乃至多家筆意,直至達到“意在筆先”。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經驗,如果對大家有幫助,點下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謝謝。


梁宇航


書畫家姚建文

看了大部分書友談的意在筆先,都很有道理。從筆意和謀篇佈局,章法的高度,做了很多的論述,挺有啟發的。

不過我想從較操作性的微觀層面,談兩三點∶

第一,你在寫的一個字,它應該是怎麼樣的意?意象,筆意?應該怎麼樣?蔡邕和索靖都有極精彩論述,此不展開啦。

第二,你即將要寫的下一筆,和你正在寫的這這一筆,以及前一筆,是什麼關係?能否做到提前半筆把趨勢整合起來,而不是每一筆孤立。否則,意從何來?一字無意,何來整篇之意?一筆無意,何來一字之意?沒有前瞻一筆半筆,又怎能連綿成勢?



第三,這個字和上下字,又是什麼關係?角度,俯仰,大小,正歪,肥瘦,牽連?

我想意在筆先,既有宏觀的一面,也有微觀的一面,宏觀看章法筆意,這個有專門的考究,不是意在筆先一句話能講清楚的,古典章法有很嚴謹的體系和規則。其實,很多人對古人的意在筆先的原意,做了拔高,拔的太高了,就“大而無當”,搞得自己都糊塗了,別人也糊塗了,完全不具操作性。

不過,從操作性的層面,我想說的意思,就是一句話,你現在,能否控制到尚未發生的下一筆。能,就OK。若不能,一切高大上,都是泡影。

衛夫人的闡述如下,老前輩說的,其實是沒那麼高大上,但很實在,主要談執筆法和輕重徐疾,不能出筆太草率,要心中有譜,悠著點來:

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敗。

其實,王羲之筆勢論,說的意在筆先,也沒有拔高到章法層面那麼高,也是和衛夫人大致一樣的意思,偏微觀,只是,恰好放在章法預謀的章節,人們以為意在筆先是講章法哈。




神秘烙劍許建鋒

意在筆先,最早出現在蔡邕所作的《筆論》當中。他這樣寫道:

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迷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老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苦利劍長戈,若強弩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謂之書矣。


蔡邕把作書之前,把字的形態神彩,預先設想成形,依形據勢,然後書之,則無不達意。

如果寫字不做思考,筆在意前,任筆遊走。不先設想字形字勢,筆過去了,才知道點畫位置不在它們應該在的地方,完全憑空書寫,便無法度。


衛夫人所著《筆陣圖》,對意在筆前的方法是這樣描述的:

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敗。


心急而手緩,不及想而動手,心手不能協調運作,肯定不能寫好字。筆未動之前,先把要寫的字構思設想,然後再寫,則無不佳。


子衿tjk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中肯。我們知道,書法講究胸有成竹,忌任筆成行,所以必須做到先有知和識,以知和識做為心揮手運的心揮之源,也就是鄭板橋所說的胸中之“竹”。書法創作中的意在筆先的“意”就是胸中之竹的“竹”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書法之法的“法”。有了這個“法”也就有了意在筆先的“意”。說到這裡,我們不難理解,就是通過臨摹學習獲得的書法理論知識及書法技法知識。這裡的技法一方面包括執筆、用筆、結構技法,也有點畫的造型與規律,另一方面還有單個字形與通篇作品的章法知識。


當我們通過描紅、臨摹(對臨、背臨和意臨)掌握了豐富的書法理論知識、技法已經實踐經驗,還有通過學習藝術、文化知識獲得的藝術觀念,審美情趣、理念,加上自己的情思,就完成了書法藝術創作意在筆先之“意”的基礎。如此以來,創作書法作品就可以做到意在筆先了。





翰墨書道

齊白石作畫有向紙三日的傳說,創作非易事,面對一張紙畫家已經無數次的在腦中畫過了。書法也如此,古人言不可信筆。創作須先會欣賞,學習前輩的字法、章法,當你創作幾個字或一首詩,首先腦中已經有了古人經典,然後根據創作的起、承、轉、合與情感的步步深化,作品也就隨之而出,既在意中也會有出出乎意外的佳作!


乾坤堂主

在中華武術中,有一種功夫叫意念功。

望梅止渴的故事,說是曹操帶兵打仗,到了半路沒有水了。曹操靈機一動,告訴所有的士兵說,前面有一個梅林,大家聽到這個,口水都流了出來,一下子大家都精神起來。

書法中的“意在筆先”也是同樣的道理。下筆之前,想一下所寫筆畫的長短,字的形態到底是正方形的,長方形的還是扁方的,做到心中有數,寫起來就能夠遊刃有餘。



這個所謂的意念,如果運用在戰爭中就叫做,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京東千里行書法

心照不宣這位友好。問,書法怎樣才能做到意在筆先? 試問這位友,你喜歡吃玉米棒子嗎? 你如果喜歡並有所嘗試,這一問題就不難解了。玉米棒子,固然是沒有老去,而且甘甜香可。玉米棒子你打算怎麼吃,燒吃還是煮熟吃,這個你在心裡早就有底了。無論兩種吃法,大眾都很喜愛的一種美食。書法的意在筆先,也就是以上同樣的道理。你在未落筆之前,如果沒有思想,沒有通過千辛萬苦對書法的勵練及體會,你是下不了筆的。假如,筆先意在後,這是塗鴉的字,不叫書法。書法的意在筆先,也就是這樣的道理。


鬱香墨

跟據我自己的體會,“意在筆先”至少應該有四層意思,一是指經過反覆練習之後的“熟”;二是指應有的變化全在可掌控的範圍之內;三是指對“出乎意外”的適時“承接”和“補救”;四是對詩文的深刻理解和體悟,以及情緒的配合。反正,不管怎麼說都不是提前設計、安排或形成固定模式。


史介鴻

對於這個問題不用想得神乎其神,你只要做到一點就夠了,那就是對一個字的結構爛熟於心,所謂"熟"就是要對每一個筆畫位置、順序、型態完全瞭解,這樣你就能在寫的時候氣息暢通,寫得多了自然意在筆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