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文/学峰

最近,我看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以及著名画家陈丹青的一些观点,他们都十分肯定的认为,生命应该用来做很多看似无用之事。我对此观点深表认同,纵观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学生时期其实未必都是成绩最好的学生,但是他们做了很多“无用之事”,读了很多“无用之书”,反而奠定了他们人生深厚的底蕴,反而使他们更成功。

所以我认为,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非常有用,可谓无用之用。具体来讲我觉得包括:读无用之书、写无用之文、背无用之篇、习无用之艺、学无用之学、做无用之事。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一、读无用之书。

老师家长都告诉我们要读书,要读有用的书。可是就我的人生成长经历来看,那些真正给我人生启迪和智慧的书恰恰是老师家长不喜欢让我们读的书,可以说都是无用之书,比如课外读的小说、散文、杂志、励志书籍、哲学书籍等等,家长老师就让我们读教科书,认为那才是有用的书,他们所谓的有用其实只对升学考试有帮助,而真正对我们人生对我们成长有用的书也许恰恰是那些课外的无用之书。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课内教材的意义,课内的书当然要读,但是仅仅只读课内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读课外书,读那些无用之书,而且要多读那些无用之书。

二、写无用之文。

我发现那些著名的文学家和作家在青少年时代都喜欢写文章,而且大都是老师没让写的东西,可谓是写无用之文。但是这些课外的练笔自己喜欢的创作却使他们走上了作家之路,最终成就了他们。所以我认为一个学生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的创作,经常练笔写文章,即使将来成不了作家,也会对自己的人生大有裨益。我在学生时代就是如此,除了写语文老师要求的作文日记外,自己还有几个笔记本,用来写日记、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类型的文章,几年下来,累积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对我后来的写作和教学都非常有帮助。后来我当了教师,我也特别鼓励我的学生准备几个本子,去写自己喜欢写想写的文章,写那些无用之文。

三、背无用之篇。

现在的社会普遍急功近利,对那些有深刻思想对人生有深远意义的经典都觉得没有什么用,所以大多数人都远离了经典。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不久前刚刚去世,他晚年致力于提倡经典诵读,他说他平生所学其实在13岁前都已经学好了,后来只是理解和运用了。他的意思就是他在13岁之前已经把各种国学经典烂熟于心,而这些东西使他后来慢慢成为了一个大师级人物。他说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大师,那些大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儿时都背过经典,现在很难出现大师,他认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学生都不背经典,甚至都不知道经典是何物。所以我提倡,在少年时代就应该去诵读经典,去背那些所谓的无用之篇。比如《论语》《大学》《老子》《孟子》《唐诗宋词元曲》等。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四、习无用之艺。

当今的学校和社会都要求学生去掌握那些有用的本领,所谓有用的本领就是能够让自己找到工作能挣钱的本领,就是能够养家糊口的本领,当然,这不是错误,作为人我们首先要能够生存下去,然后才是图发展。但是如果基本的生存已经没有问题,我们的生活就需要提升质量,而质量更多的来自于无用之艺。欧洲文艺复兴的那些大艺术家掌握的其实都是一些无用之艺,比如音乐、绘画、雕刻、创作等,而这些艺术或技艺,对人生也许更有作用。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美术可以提升观察力,体育可以锻炼体魄,演讲可以锻炼口才,写作可以训练文笔,等等,这些无用之艺更能帮助我们人生,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精彩。所以我们人生应该多多习那些无用之艺。

五、学无用之学。

功利的时代让每一个人都去学那些所谓的有用之学,比如计算机、会计、英语、工程等,但那些无用之学,比如哲学、文学、心理学、宗教学、艺术等等却成为了无用之学。但是,纵观很多成功人士,尽管自身确实掌握了很多本领,但是无一例外都很喜欢哲学、文学、艺术等,我想恰恰是这些无用之学给了他们真正的知识和智慧。我们当然要学那些有用之学,以使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但同时也要去学那些无用之学,这些无用之学也许能够帮助我们走向成功和幸福。

六、做无用之事。

有些事情看起来没有什么用处,比如读书、思考、冥想、独处、运动、写日记、亲近自然、交流、写生、厨艺、园艺、琴棋书画等等,但是这些事情却能够让我们增长知识和见识、了解认识自己、锻炼体魄、增加生活情趣,所以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我们的成长、成功、生活都依赖于这些无用之事。所以应该多做这些无用之事。

总之,一个人活在世间,应该多读无用之书、写无用之文、背无用之篇、习无用之艺、做无用之事。因为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非常有用,是真正的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