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媒体的“轻松”高考

一家媒体的“轻松”高考

陪学生在轻松中赶考

——襄樊晚报2005高考中考报道中的奇思妙想

□刘清原

高考中考,一个不轻松的话题。

高考中考,一个媒体每年都必须直面的报道主题。

高考中考,一个媒体都希望做出新意的报道,但是,设身处地,从学子和家长、老师的立场考量,我们平常除了有意无意地让考生更紧张,让家长压力更大,让老师更没有选择外还做了什么?能让考试变得更轻松一点,是不是应该是媒体最应该做到的?

很幸运,襄樊晚报2005年继续关注这一话题,而且对于这一题材的处理不落俗套。以“陪学生在轻松中赶考”为旗帜,本报2005年的高考中考报道人情味浓,奇思妙想,新意迭出。

高考的“味儿” □郑雨

5年前,高考还是在炎热的7月举行。

从6月底开始,家里的晚饭每次都是一个样子:买馍馍,煮稀饭。那时,父母下班后回家的时间总是很晚,做晚饭的活儿自然就落到了我的身上。

7月7号是高考开始的第一天。可是7月6号,妈妈还是叮嘱我说:“晚上的稀饭还是你来煮吧。馍馍到街上买点儿。”晚上,和父母一起吃饭时,父母和我聊起了天。奇怪的是,父母没和我谈起任何关于高考的事情。

可能正是受了这份轻松氛围的感染,我在考场上答题时,就感觉像是在做平时的习题一样,始终没有领会到高考的那种紧张的“味儿”来。

接下来的两天,还是我做晚饭,然后与父母吃饭聊天。父母也还是没有问我一句关于考试的情况。

7月9号的中午,考试结束了。回到家后,当我又开始准备做饭时,妈妈拦住我说:“你不要动,让我好好慰劳慰劳你!”那天,妈妈做了一大桌子我爱吃的菜,还和我谈起了考试的感受。我说:“感觉很轻松啊。我以前总以为高考会很紧张呢!”妈妈会心地笑了。

(附记:作者2000年毕业于丹江口市一中,同年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因为将心比心、体贴入微和深富人情味,这个特别报道成为去年高中考报道中除了考卷外最受欢迎的内容之一。

(二)匠心独运,让高考状元“活泼”起来

但是在平时,《襄樊晚报》第二天(周日)并不出报。对中考状元朱师达的专访,怎么办?

歪打正着,不谋而合!于是采访的侧重点并不局限在朱师达是怎样地苦学的和怎样地勤奋,而是高考状元学习和生活的另一面,能让更多的同学获得启发的生动的另一面。本报最终采用的题目是“酷爱足球的省高考理科No.1——走近朱师达”,在所有类似报道中独树一帜。

文章分三节,一节是“考第一有些意外”,里面略略的有一两百字的“学习经验”,然后的两节是,“曾有教练让他专攻足球”,“痛快玩,尽情学”。这是整个文章的重点。

“初三那年,朱师达狂热地迷上了足球。他参加了原襄轴子校足球队,一有时间便泡在球场上,有一天,带队教练敲开了朱家大门,他请求(朱师达的妈妈)王文娥让朱师达专攻足球,因为‘这孩子的确是个踢足球的好苗子’……”

“玩得尽兴,学得投入。”(班主任)饶老师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他说:“朱师达爱好广泛,每期《体坛周报》必买,喜欢看书,尤其是历史书籍。但一到课堂上,他就像变了个人,认真听讲,查漏补缺,他很清楚自己的强弱项,做事效率高,这与他专注程度高很有关系。”

“从初中到高中,朱师达一直担任班长。”

所配图片,是朱师达的踢球照。

这是一个颠覆传统的状元。

这也是一种颠覆传统的对状元的写法。

(三)体贴入微,考生的最讨厌和最喜欢

学生最反感的话——

◆唠叨型 哎呀,你说你再不好好学,你能考上哪啊,赶紧学吧。/你一定要考上重点中学啊!你一定要好好考啊!

◆强迫型 别磨蹭,抓紧时间!

◆比较型 看看人家隔壁的孩子,每天晚上学到12点多。

◆赌注型 你要考不上这辈子就完了。

◆放弃型 别再学了,都学成这样了!

◆讽刺型 一分值2.7万元啊!

◆诱惑型 考好了,要啥给啥。

◆紧张型 好好考,别紧张,别紧张。

◆放任型 哎,考哪儿都行啊,能考哪就考哪吧!

学生最喜欢的话——

儿子,我们支持你,好好考!/考不上重点,上别的高中,我们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不要老是想结果,只要尽力就行了。/出去玩!/你一定能考好!

老实说,对于高考中考中压力的造成,学校、家长有责任,媒体也有一定的责任,对于考试紧张氛围的渲染,对于优生的追捧和对于差生的“放弃”,对于惟分数论的事实上的热炒,对于伴学、陪学、伴读、陪读的过分炒作性的报道,对于什么才是人才,怎样才是人才的正常生长渠道的报道的忽视,造成相当部分学生、学校及家长的紧张,和互相攀比心理的增高,和心理接受能力的削弱。

在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能力认定制度没有质的变化的情况下,对于高考中考的报道也许还会造成人们的焦虑、紧张和不安,但是,我们多么希望人们在看到报纸和电视的时候,能更多地从考试中真正地既看到紧张、兴奋、激动,又看到健康、轻松、活泼。惟有如此,从大学和中学的校园中,我们才不会听到那么多的不愿意听到的消息,我们才能从学习和考试中获得成就感和真正的快乐。

(曾载《中国地市报人》。作者刘清原,网名西子林,襄阳媒体人,网络体育评论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