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针不能再给孩子打了

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委员,张效霞教授是在一个社交群里看到了有关柴胡注射液的新闻。

2018年5月29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修订柴胡注射液说明书的公告(2018年第26号)》,要求柴胡注射液说明书增加警示语,修订增加“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项目中的内容。新加上的文字包括“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和“本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应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等。

最重要的四个字是“儿童禁用”。

张效霞的第一反应是“太好了”。他曾是临床医生,对柴胡注射液的态度一直比较谨慎。比起中药注射剂,他还是更接受传统的汤剂和丸剂。

传统中药没有注射剂

在针对柴胡注射液的公告发出之前,知名药师冀连梅就已经察觉到一些迹象。

去年11月,药监局要求对生脉注射液说明书增加“新生儿、婴幼儿禁用”、“孕妇禁用”等警示语。今年4月,参麦注射液的说明书也被要求标注“新生儿、婴幼儿禁用”。

今年5月29日到6月12日,两周的时间里,三种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修改公告相继发布。柴胡注射液儿童禁用,双黄连注射剂不能再给4岁以下儿童使用,丹参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里,则加入了“新生儿、婴幼儿、孕妇禁用”等内容。

“这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中药注射剂的监管了。”冀连梅说。一直以来,这位执业西药师都致力于向公众普及安全合理用药的知识,去年她创建了一个用药咨询的平台,中药注射剂是她“明确反对医务人员给患者使用”的药物之一。

据冀连梅解释,中药注射剂往往来源复杂,又不要求提纯到单一成分,比如柴胡注射液中的糠醛、正己醛、辛烯醛、柠檬烯等多种挥发油成分容易产生热原,“这是中药注射液先天的缺陷”。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所占的比例是54.6%。柴胡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大多是即发型或速发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恶心、呕吐、过敏(样)反应、皮疹、瘙痒等。严重时,患者甚至会出现过敏性休克。

这次会修订柴胡注射液药品说明书,是因为柴胡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呈增长趋势。

其中,有关儿童的严重报告较多。“为保证儿童的用药安全,提出相关监管措施。”

长期以来,柴胡注射液的药品说明书中只有成人的用法用量,缺乏系统的儿童用药研究证据。

柴胡注射液诞生于特定历史背景下,它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都需要进一步确证和完善。

事实上,柴胡注射液是我国第一个中药注射剂。在将近80年的使用过程中,它一直被当作感冒退烧的特效药。

时任第十八集团军一二九师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建议,将柴胡进行蒸馏提取制成针剂,根据地制药厂研究室主任韩刚和李昕等人,便开始设计方案。第二年,在韩刚的带领下,医务人员和研究者将柴胡蒸馏提纯,制成了供肌肉注射的中药注射剂。当时,根据地的药厂每月要生产10万盒左右柴胡注射液,才能满足部队的需求。

1954年,当初研发柴胡注射液的利华制药厂演变为武汉制药厂,开始对柴胡注射液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柴胡注射液成为我国工业化生产的第一种中药注射剂,被大规模生产。

如今他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曾在一篇文章中详细梳理了柴胡注射液的发展历程。

“传统的中医概念里,从来都没有注射剂。”这位入行33年的老中医说。

“既危险又不负责任”

在张效霞看来,给药途径的原则是能口服就不要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要静脉注射,需要根据适应症严格掌握,按照病情的严重和紧急程度递进。而中药注射剂往往成分复杂,“纯度不够”,临床上的滥用“既危险又不负责任”。

在冀连梅创建的用药咨询平台上,也有许多家长提交了关于柴胡注射液过敏反应的咨询案例。她注意到,这些案例一半以上都发生在乡镇一级的卫生所,或偏远的小城市。有个1岁的男孩发烧,医生开出来的药单里包括热毒宁、利巴韦林和柴胡注射剂。她认为这都是“不该给儿童使用的药”。

同一时期,中药注射剂被认为是无毒副作用的“灵药”,在一些文章中被描述为“逐渐消除了普通消费者对抗生素的依赖”。

近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里,中药注射剂同期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然而中药注射剂的主要风险与其他注射剂基本一致。”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量“居高不下”,这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人数增加的原因之一。此外,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还存在“超说明书适应症、不谨慎联合用药、未严格遵从临床操作规程使用”等情况,这也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尚不明确”的东西需要搞清楚

一般而言,儿童处于特殊生理发育阶段,对注射剂耐受程度低,更容易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当孩子患病时,家长“治病心切”,也更倾向于要求医生“打针”。然而,这背离了“注射剂用于抢救危重病人的初衷”。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年12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收录了83篇相关文献中203个柴胡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其中,患者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只有3个月。

其他中药注射剂也曾出现过致死的例子。2006年,武汉一名3岁女孩在静脉滴注鱼腥草注射液时产生过敏性休克并死亡。

“使用中药注射剂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过敏体质者应慎用。使用过程中应加强用药监护,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药监局表示。

青霉素等抗生素注射前需要先进行皮试,中药注射剂在使用前,除了患者自述,并没有其他已经形成程序的、确认是否过敏的机制。

为了监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事件,相关部门建立了日监测、周汇总、季度汇总与年度汇总制度,“强化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基于监测数据及时开展分析评价工作”。近5年来,针对不良反应报告数量较多的中药注射剂,相关部门采取的措施是“要求完善说明书”等措施以“控制风险”。目前药监局通过通告或其他方式修改的药品说明书里,已经覆盖了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排名前30的品种。

在张效霞看来,药监局对中药注射液严格管理,反而可以规范中医药的发展,把很多“尚不明确”的东西搞清楚。

她举了青蒿素的例子。这种药品的研发源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用冀连梅的话说,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所使用的提纯、制药手段并非专属于西医,而是“现代医学”,无须将中西医划成泾渭分明的两端。这样的药品,才是真正“疗效确切、质量可控的现代药品”。

“这是中药注射液的唯一出路。”冀连梅说。

据《中国青年报》 张渺

这些针不能再给孩子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