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荀彧拼命也要反對:漢朝為什麼沒有大臣封“公爵”?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想要晉封公爵。此事遭到荀彧的激烈反對,曹操麾下的第一謀士由此與曹操徹底決裂,荀彧最後也因為憂慮而死。而在荀彧死後的第二年,即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正式晉封魏公。


怪不得荀彧拼命也要反對:漢朝為什麼沒有大臣封“公爵”?

荀彧拼命反對曹操晉封公爵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在漢朝四百餘年的歷史上只有兩個大臣晉封公爵:安漢公王莽、魏公曹操。不過有人會奇怪:“公爵”是周朝就有的爵位,那漢朝為什麼沒有大臣封“公爵”呢?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西周舊有的社會制度解體,這其中就包括“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級制度,以至於出現子爵楚國自稱為王,侯爵晉國自稱為公的現象。到了戰國七雄相王之後,西周爵位制度徹底崩潰了。

但當時社會依然需要爵位制度,所以隨著西周爵位制度徹底崩潰,各諸侯國都發展出了自己獨有的爵位等級制度,其中在“商鞅變法”中建立的秦國“二十級軍功爵”制度最為完善,也是秦國最後能統一天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怪不得荀彧拼命也要反對:漢朝為什麼沒有大臣封“公爵”?

秦國的“二十級軍功爵”具體為: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大良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其中徹侯最高。

漢朝建立之後實行“漢承秦制”,繼續使用秦朝的“二十級軍功爵”制度。在劉邦斬白馬起誓“非劉不王”之後,漢朝異性大臣能封到的最高爵位就是徹侯(後避漢武帝名諱改為“通侯”)。而不上不下的“公爵”在漢朝就不再冊封了。
怪不得荀彧拼命也要反對:漢朝為什麼沒有大臣封“公爵”?

西漢末年,王莽一方面不能破壞漢高祖“非劉不王”的祖制,另一方面又要顯示出自己高於所有漢臣的特殊地位,便重新把“公爵”翻了出來,晉封為“安漢公”。所以“封公爵”在漢朝意味著不做漢臣,脫離漢制,另立法統。

曹操已經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了,此時又要晉封為意味著脫離漢制,另立法統的公爵,無異於公開宣佈自己要取代漢朝。荀彧不同意曹操取代漢朝,所以才會拼命地反對曹操晉封公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