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的老對手龐涓在歷史上真的很弱嗎?

一代奇人鬼谷子門下有兩位得意門生,此二人便是魏人龐涓與齊人孫臏。孫臏、龐涓都是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春秋戰國的舞臺,因為有了這兩個人的加入而顯得更加精彩。而孫臏在龐涓的稱託下,更顯優秀,那麼龐涓真的是無能之輩嗎?


孫臏的老對手龐涓在歷史上真的很弱嗎?

在史籍記載中,真實的龐涓戎馬一生、戰功赫赫,他幾乎憑一己之力,讓“四戰之地”的魏國突破強國“包圍”,成為當時群雄中的最強者。

公元前369年,魏國的魏惠王繼位。當時,“戰國七雄”格局早已形成,西有秦國、北有趙國、東有齊國、南有楚國,處於“四戰之地”的魏國,成為群雄擴大勢力的首要目標。魏惠王繼位之初,魏國在軍事上接連受挫。魏惠王不甘心任人宰割,決定重整旗鼓,親自選拔了龐涓、龍賈、公子昂等一批年輕將領。在他眼裡,平民出身的龐涓作戰勇猛,軍事才能卓越,與名將吳起“不相上下”。

公元前368年,魏惠王任用龐涓等人,在馬陵擊敗韓國,在懷擊敗趙國,魏國總算站穩了腳跟。

公元前362年,趙國、韓國聯合進攻魏國,秦國也趁機侵擾魏國西部邊境。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龐涓不僅擊敗趙軍,還率部進逼趙都邯鄲,趙國幾近亡國。

這時,魏國老將公孫痤戰敗被俘的消息從河西傳來。龐涓緊急救援,採用聲東擊西、攻其必救的戰術大敗秦軍。秦王害怕龐涓繼續進攻,甚至遷都避禍。


孫臏的老對手龐涓在歷史上真的很弱嗎?

重創秦國後,魏國完成“逆襲”,成為當時兵威最盛的強國,開始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擴張。秦、趙、齊、韓等四國不得不加強聯繫,共同對抗魏國。

公元前354年,趙國首先進攻魏國的盟友衛國。龐涓率部救援,但途中遭遇趙軍伏擊。他率主力部隊直奔趙都邯鄲,打算“圍趙救衛”。與此同時,秦軍兵分兩路進攻魏國,佔據榆關以南地區;齊國也派田忌出馬,迫使原本歸附魏國的宋、衛、魯三國叛魏降齊;南方的楚國也趁火打劫,進攻魏國重鎮襄陵。

一時間,魏國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成了戰場。

龐涓清醒地意識到,只有攻破邯鄲降服趙國,才有可能扭轉戰局。數月後,邯鄲城破,趙王投降。於是,魏國再次完成“逆襲”,一舉收復被秦軍佔領的土地。而戰無不勝的龐涓,也被魏國軍民尊為“戰神”。
孫臏的老對手龐涓在歷史上真的很弱嗎?

關於“圍魏救趙”,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其中提到在龐涓率軍包圍趙都邯鄲之際,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命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乘魏國內部空虛,率軍直搗魏都大梁。龐涓撤軍回救,疲憊不堪的魏軍走到桂陵,遇到早已埋伏在那裡的齊軍。齊軍以逸待勞,大破魏軍。

然而,這種說法的史料根據並不充分。《竹書紀年》、《戰國策》、《孫臏兵法》的記載各不相同,甚至自相矛盾。《史記》中根本沒有關於龐涓參與桂陵之戰的相關記載。

根據《史記》記載,在龐涓圍攻趙都邯鄲之際,齊國派大將田忌前去救趙。為解除龐涓的後顧之憂,魏惠王命大將太子申率軍阻截。雙方剛一接觸,太子申便引軍後撤,田忌指揮大軍隨後追趕。魏軍退到平陵,太子申看已經吸引住了田忌,就不再後退,等待齊軍來攻。

平陵城雖規模不大,卻十分堅固,有寬闊的護城河,駐守著非常善戰的魏軍。齊軍的兩支先頭部隊到達平陵,立即發起進攻。太子申憑藉堅城深池,率軍頑強抵抗。兩支齊軍進攻多日,死傷眾多,漸呈疲憊之態。這個時候,太子申突然從城中殺出,勢不可擋,兩支齊軍被殺得狼狽逃竄。

與此同時,田忌率領的齊軍正與一支從安邑方向來的魏國援軍交手,作戰的地點在桂陵一帶。

齊國的兩支先頭部隊戰敗後,迅速向田忌大軍靠攏。此時,田忌已經擊敗從安邑方向來的魏國援軍,轉而與追擊而來的太子申展開激戰。由於齊軍人數佔有絕對的優勢,太子申戰敗南下襄陵,與楚軍作戰。田忌這才轉攻大梁。

從《史記》的記載來,桂陵之戰打響時,田忌率領的齊軍還沒有抵達大梁,龐涓也沒有從邯鄲撤軍回救。在桂陵戰敗的是魏國從安邑方向來的援軍,但領兵將領的身份記載不明。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才給人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孫臏的老對手龐涓在歷史上真的很弱嗎?

其實,“桂陵之戰”之所能夠成為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戰役,不是因為它多麼精彩、多麼重要,而是它經過人們多麼的演繹,涉及到了龐涓和孫臏這對生死冤家的一場恩怨。

根據《史記》記載,魏國雖在桂陵之戰中失敗,但由於龐涓攻下了邯鄲,迅速扭轉戰局,挫敗了各國對魏國的“圍剿”。在此後的十餘年間,魏國獨霸中原,迫使各國進行了一系列的領土交換和疆界調整,儼然為各國之王。

後來,韓國和趙國不堪魏惠王的一再求索,拒絕了魏國的換地要求。魏惠王怒不可遏,先派太子申攻打趙國,接著又龐涓攻打韓國。由此戰端又起,齊、秦、趙、韓等國再次結成反魏聯盟,中原地區的和平局面迅速被打破。

公元前342年,魏惠王命令龐涓攻打韓國。韓國五戰五敗,不得不向齊國求援。齊將田忌向太子申發起攻擊,雙方在魏國境內激烈交戰。不久,龐涓制服韓國,與太子申合兵迎戰前田忌。但是,此後魏軍由太子申統一指揮。

龐涓自為將以來,一直歸魏惠王直接指揮。雖然也曾與太子申聯合作戰,卻是各自軍中的主將,彼此從來沒有出現過隸屬關係。龐涓此時已是各國公認的第一戰將,他認為打仗不是面子工程,讓太子申作為主帥是危險的。

魏惠王的這種安排,也有他的道理。他五十二歲才登上君位,此時已八十歲。太子申也已接近花甲之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老太子。為了幫助太子申樹立權威,魏惠王讓龐涓位居太子申之下,歸太子申領導,有從軍事上為太子申爭取榮譽的打算,政治意圖超出了軍事鬥爭的實際需要。

戰鬥打響後,齊軍一戰而敗,潮水般向馬陵潰退。天漸漸黑了下來,地形變得複雜,龐涓怕齊軍設有埋伏,多次建議停止追擊。太子申卻認為這正是一舉殲滅齊軍主力的大好時機,訓斥龐涓,下令繼續追擊。

龐涓無奈,只好跟隨太子申進入馬陵道。事先埋伏在這裡的齊軍迅速收網,10萬魏軍突圍無路,幾乎全軍覆沒。龐涓見大勢已去,拔劍自殺。太子申自殺未遂,被齊軍俘虜。
孫臏的老對手龐涓在歷史上真的很弱嗎?

關於桂陵、馬陵這兩場戰役,《竹書紀年》、《史記》、《戰國策》、《孫臏兵法》等史籍的記載多有矛盾。有的說龐涓在桂陵之戰中被俘,有的卻沒有提及龐涓指揮或者參與過桂陵之戰;有的說龐涓在馬陵之戰中被俘,有的說他被殺,有說他自殺,還有的甚至隻字未提他是否參加了馬陵之戰。

不管怎麼說,被譽為魏軍戰神的龐涓戰死,對於魏國來說是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由於馬陵道慘敗,魏太子申被俘後自殺,魏國兩支最精銳的部隊被齊軍全殲,軍事實力大大削弱,從此由盛轉衰,雄霸天下的威風一去不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