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綜合性能上看,米格29是相當出色的,為什麼林中將卻選擇了引進蘇27而不是米格29?

毛小暖

在這裡首先向林虎將軍表示我們的敬意!

中國空軍選擇了蘇-27而非米格-29,這可以說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空軍做出的最為英明也最為高瞻遠矚的戰略決策。要知道,彼時的米格-29性能並不弱,尤其是1992年開始列裝俄軍部隊的米格-29S,已經改進了機內燃油係數,加裝了空中受油管,甚至可以攜帶當時俄軍尚在試驗、最為先進的RVV-AE型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更何況根據現在披露的數據,米格-29在推重比、穩定盤旋角速度、滾轉速率等幾個關鍵性的格鬥性能指標上都是優於蘇-27的。綜合考量,當時的中東國家普遍選擇了性價比較高的米格-29戰鬥機,而如果當時按照有些將領“財力有限”、“節衣縮食”、“確保規模”的想法,與其買那二十多架蘇-27,顯然還不如多買幾十架米格-29回來撐門面要來的實惠與划算。

但是,中國空軍以林虎將軍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的職業軍人顯然思慮更為長遠,他們在當時已經明確地看到了米格-29的劣勢與蘇-27的優勢:米格-29機體小,平臺拓展性差,再如何改裝,未來都不可能有蘇-27的改進潛力大;電子設備簡陋,需要依託蘇聯強大的前線指揮所自動截擊數據鏈才能發揮出全部的戰鬥力,而我軍在當時只有相當於美蘇60年代水平的半自動空情保障網絡,根本無法保障米格-29出擊後能找到目標;作戰半徑與滯空時間短,在未來我軍可能爆發衝突的兩個預設戰場東海與南海區域都難以達到掌握戰區制空權的目的。同時,我國國內同等級的殲-10戰鬥機也在緊鑼密鼓地研發之中,儘管當時依然前途未卜,但是如果引進米格-29,那麼襁褓之中的殲-10戰鬥機大概率就涼涼了。

相對而言,蘇-27機體大、作戰半徑遠、改進潛力大、獨立作戰能力強,是“大國空軍”的標配,正如當時林將軍主張的那樣:大國空軍必須有重型戰鬥機!綜合考量,我們最後引進了蘇-27戰鬥機,也開啟了蘇霍伊來華的輝煌歷程。


軍武次位面


冷戰結束前,西方已經開始對我國實施軍事技術封鎖,導致當時的殲-8和平珍珠項目被迫中止,使得我空軍建設遭遇重大挫折,當時為了彌補空軍裝備的最大短板,決定從蘇聯引進戰機。

那時,空軍的主為是殲7還有殲8戰機,與國際先進戰機相比差得太多。就連對岸的F-5都不害怕。因此對新型戰機的需求特別迫切。

1990年,考察團去蘇聯之後,因為當地經濟非常困難,在推銷戰機時也很熱情。米格-29與蘇-27戰機都進行了表演,本著留一手的想法,加上米格-29正在量產,蘇聯方面極力推銷米格-29,而對我們提出的採購蘇-27則遲遲不回應。但是經過考慮,我方認為蘇-27具備的性能好,還有超過30噸最大起飛重量,配備電傳操縱,頭盔瞄準具,機載武器也很先進,作戰半徑也大,與當時的轟六幾乎一樣。而當時印度已經有米格-29,我們要買肯定要買最好的,同時還有為了同時引進蘇-27的發動機AL-31技術,因此最終堅持決定全部採購蘇-27戰機。

而對於出售蘇-27,蘇聯方面最開始也是很不情願。但是經過了兩輪艱苦談判後,蘇聯方面終於鬆口最終在190年12月28日雙方簽訂政府間協議,確定蘇聯向中國出口24架蘇-27戰機及配套武器彈藥,輔助設備,並進行人員培訓。

確實對於當時我空軍來說,蘇-27的先進性能有著跨代的優勢。不過也有一些與F-15有差距的地方。比如雷達,蘇-27的重500公斤,美國的才150公斤,而兩者的探測距離則相差不多;AL-31發動機總壽命只有600小時,300小時就要翻修,而美國的軍用發動機則在2000小時以上的總壽命,兩機型之間的指標距離還是很大的。不過蘇聯人則認為戰時很少有飛機能生存50小時,另外因為有差距所以他們的飛機才便宜,這話說得也是真“沒毛病”~~

另外在支付貨款方面,雙方達成了比較靈活的交貨方式。90年代初我國的外匯儲備也不多,很寶貴要用在刀刃上。最終首批蘇-27戰機達到的交付方式為35%現匯,65%易貨來支付。蘇聯輕工業嚴重落後,正好用中國的大量民用商品來抵消購機款,消化國內產能推動經濟增長,正好滿足雙方的需求。


陶德中士

【中國空軍對手變了,林虎將軍高瞻遠矚購買蘇-27!】


中蘇關係惡化後,中國空軍的頭號對手一直是北方的強大鄰居。在幾十年中,中國空軍戰鬥機的質量和數量是全面落後於蘇聯空軍。所以,當時我們主要是利用殲-6、殲-7和對方的戰鬥機拼刺刀,利用高空、高速性能更好的殲-8攔截對手的轟炸機。同時,用強-5攻擊蘇軍的裝甲集群。


蘇聯解體前後,中國和蘇聯、俄羅斯的關係迅速升溫。當時的蘇聯和繼任者俄羅斯窮得叮噹響,要通過出售戰鬥機養活航空工業。一開始對我們推銷米格-29,是因為這就是當時蘇聯對外出口的最高端型號。後來坊間傳言,林虎將軍靠拼酒,和蘇軍將領喝出了感情,看到了更高端的蘇-27。最終經過一番交涉,拿到了採購權。這只是表面現象!


中國空軍選擇蘇-27,與當時主要對手變化和作戰方向變化有關!90年代初期,美國又開始遏制中國,向臺灣出售F-16戰機。如果引進米格-29,對陣F-16並無優勢,而且在臺海空域滯空時間短。所以,奪取制空權很困難。蘇-27則不然,它對日本和駐日美軍、第七艦隊的F-15,也不落下風,對F-16更是優勢明顯!所以,我們買蘇-27是瞄準國際一流水平,一步到位!


軍事觀察員東旭

米格-29致命的問題是腿短,而且發展潛力小。蘇聯時期有空軍和國土防空軍,空軍還分為前線航空兵、轟炸航空兵、運輸航空兵等等。米格-29在蘇聯空軍中是作為前線戰鬥機使用的,其作用就是在戰時奪取前線制空權,為己方強擊、轟炸航空兵以及地面部隊提供保護傘。由於蘇軍與北約軍隊整天怒目而視,兩德更是前沿,因此米格-29有個幾百公里的作戰半徑,完全滿足作戰要求。而且在蘇軍向前推進後,還可以用奪佔的機場來作為米格-29的基地,繼續支援部隊。所以,米格-29在蘇軍的戰術體系以及所面對的作戰對象來說沒有啥大問題。

蘇-27是蘇聯國土防空軍的截擊戰鬥機。蘇聯地域廣闊,很多地方又是人煙稀少的地帶,不可能去建大量機場,而蘇聯又確實面臨美國的戰略轟炸機威脅。因此,需要航程遠、自身搜索能力和掛彈能力強的遠程戰鬥機來執行國土防空任務。

我國與蘇聯的情況截然不同,主要威脅原本來自北方,但在蘇聯末期兩國關係開始恢復之後,北方的威脅大減,西部的威脅也不是很大,相反,東部和南部鄰海地區威脅較大,這些地方離大陸又遠,米格-29的航程和作戰半徑根本不能滿足要求。就是用於國土防空,我國也是地域廣闊,用米格-29就需要很多架,效費比並不高。發展潛力更不用說,重型的蘇-27明顯要高過輕型的米格-29。所以,我國最終採購了蘇-27而不是米格-29.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十分正確。蘇聯解體後,失去了作戰對象和作戰環境的米格-29地位迅速尷尬,後來在國外也越來越無人問津。而蘇-27卻一路發展,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家族。


聯合防務

“米格-29綜合性能相當出色這一說法略過牽強”,米格-29基礎型算是蘇聯特色下的一款特色戰鬥機,其綜合性能和同期的三代機相比差的不是一丁半點兒,綜合性能相當出色這一說法不成立。

米格-29戰鬥機是米高揚設計局根據蘇聯空軍要求設計的一款前線戰鬥機,其定位是為戰場前線的蘇聯轟炸機、運輸機、強擊機以及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掩護,由於特殊的設計定位,基本款米格-29戰鬥機的作戰半徑只有600公里左右,而且設計偏簡約,其目的是戰損後可以大量補充,作為前線支援戰鬥機完全OK,但是放到其他環境就不一定適用了。

中國空軍考察團於上世紀90年代初前往蘇聯考察第三代戰鬥機,彼時中國空軍面臨的大環境有所變化,而當時中國空軍裝備的殲-7、殲-8戰鬥機已經明顯落後於對手,中國空軍需要一款遠程重型戰機,一方面進行日常國土防空巡邏,另一方面則需要對可能發生的戰事進行軍事鬥爭準備,這兩點其實已經決定了中國空軍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引進蘇聯的米格-29戰鬥機,而事實也證明,蘇聯方面給中國代表團推銷米格-29失敗了,中國空軍看上的是重型的蘇-27戰鬥機。蘇-27戰鬥機作為遠程重型雙發戰鬥機,航程遠、載彈量大、機動性超強,兼具制空和對海攻擊能力,適合中國幅員遼闊、周邊環境複雜的國情,引進中國是必然。


軍機圖

為什麼選擇了SU-27而不是MIG-29?雖然說MIG-29很不錯,但是這種飛機並不算太過出色。根據1989年的《紅星報》數量最開始推薦的飛機是MIG-29,但是SU-27才剛開始裝備國土防衛軍,還沒進行外銷,哪怕是東歐,也沒有接觸到這種新式的戰鬥機。

而對於已經被火燒屁股,只要是有‘戰機’可以引進給與空軍使用的中國人來說,最初的心態實際上值得猜測,但是最直接的影響可能就是這個原因。1990年9月17日,包括多個高級將領在內的中國軍事代表團去試飛場所進行對觀摩,而被媒體吹得非常出色的MIG-29做了飛行表演,然後,表演剛過了一半,一架MIG-29座低空特技的時候墜毀,飛行員也當場死亡。

不過在蘇聯許可出售SU-27以後,技術就是主要問題了。SU27擁有的好處是更長的航程,更大的載彈量,更先進的電子設施,以及較高的機動性能,電傳飛控更為先進。

MIG-29對應的短處就是,‘機場守衛者’一般的短腿,以及最多隻能攜帶兩枚長程導彈,以及對地面控制系統的高度依賴性,由於機載電子設施簡陋而缺乏抗干擾能力。

在90年代空軍還是以‘防衛國土’為主要目的的情況下,長續航距離對於中國來說是非常迫切的,即使是電子設施相當落後的前提下,SU-27的N001雷達比MIG-29的N-019參數要好很多,雖然兩者都不合格,但是在啟動外形和設計上,至少SU-27滿足了要求。


水鏡曉先生

因為中國需要的是足夠先進的大航程戰鬥機,而不是在蘇聯的作戰體系下承擔前線戰鬥機任務的米格戰機。

當時的蘇聯在航空力量上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負責在靠近戰線的機場進行支援作戰的前線戰鬥機,米格29在研發時就是這樣的定位,繼承此前的米格21等這樣的戰機。而另一種就是大航程的截擊機,其機載設備更加先進,單機戰鬥力也很強,這就是蘇27等這種飛機。

米格29當時最大的問題就是航程不足(當時的米格29並沒有如今改進之後的米格29SMT等那樣的航程),其定位就是前線戰鬥機,因此不需要太大的航程,而且其主要是在蘇聯的作戰體系下作戰的,並不需要太強的機載設備,其雷達等設備完全不如比其更早出現F16,F15等戰機。這樣的戰機對於蘇聯而言是很適合的,但是對於中國空軍而言,需要的是大航程,且技術先進的戰鬥機。中國國土範圍廣大,而防禦如此面積的領空,短腿的米格29就很不適合了,而蘇27能夠良好的進行遠距離機動,對於提高我軍的作戰能力很有幫助。

當時中國空軍使用的依然是殲7,殲6,強5等這些老式戰機,而當時世界第三代戰機已經裝備很多國家了。這些老式戰機航程近,電子設備落後,已經嚴重落後於時代。而米格29雖然相對於這些戰機確實先進,而且價格也要比蘇27低,但是在航程這一項已經足以讓其出局。此外,米格29屬於中型戰鬥機,改進空間有限,但是蘇27屬於重型戰機,改進空間很大,至今其衍生機型依然是俄羅斯空軍的主力,而米格29在俄軍中則是一個配角。


戰爭之王

從綜合性能上看,米格29綜合性能並沒有蘇27出色。米格29採用的是傳統的機械操控系統,而蘇27採用的是二餘度電傳操控系統,兩者差距較大。同時米格29當時裝備蘇聯前線空軍,對航程要求並不高,所以米格29作戰半徑只有600KM,並不適合幅員遼闊的我國。而蘇27當時被蘇聯國土防空軍相中,擁有9噸的大容量油箱,作戰半徑可達1500KM,很適合在我國擔任日常巡邏、防空機型。並且蘇27的武器掛載更多,可以攜帶10-12枚空對空導彈,並可攜帶兩個L-005Sorbtsiya機載電子干擾設備。而米格29只能攜帶6枚空對空蛋蛋,無論火力、航程、設備先進性米格29均不及蘇27,米格29只有在推重比上比蘇27強一些。

(殲10也採用了蘇27的發動機)

米格29兩具RD33渦輪風扇發動機推力不足10噸,只是中推發動機。而蘇27兩具AL31渦輪風扇發動機最大推力達到12噸,在當時是少數幾種大推力發動機。而殲10項目當時由於發動機研發進度落後,正好蘇27配套的AL31發動機可以用來裝備殲10這種中型機,而米格29的RD33發動機後來只改進成RD93來裝備FC-1“梟龍”戰機。

(米格29綜合性能遠不及蘇27)

蘇27憑藉巨大的機體擁有米格29無法企及的改進潛力,發展除了蘇30、蘇33、蘇34等多種機型,從防空截擊到對地轟炸無一不精,在現在仍然是國際市場的寵兒。而米格29受限於改進潛力小,現在國際市場上的銷量明顯疲軟。最新的蘇35戰機在敘利亞表現出色,在衝突中甚至面對F22都不落下風,讓F22倉惶撤退。多個國家都準備引進蘇35戰機,而米格29最新的改進型米格35則在印度中型機競標中不敵陣風戰機,至今沒有銷量。


軍情解析

這個問題人實很簡單,米格29的定位與我們的需求不符。

米格29的設計定位為前線殲擊機,實質就是一種低成本的消耗品,別看外觀設計不錯,其實航電等方面相當簡化,比如:採用機械操控系統,而不是電傳,其出口型曾經被評價為,與米格21接近。再有一點就是,它的單純以制空作戰為目標,幾乎不具備對地攻擊能力,而且過分強調機動性,格鬥能力,對航程與載彈量等並沒有重視。

這樣的設計完全滿足它的設計定位,從野戰機場起飛,掩護已方的地面部隊等,300公里以內的作戰半徑足夠了,即不需要什麼遠程奔襲,也不必加掛什麼對地攻擊彈藥,也不用什麼考慮過多的遠程攻擊問題。

這與中國的要求完全不一樣了,米格29的戰術想定對中國根本不適用,中國更需要一種大航程的戰鬥機,在航電等方面更先進的型號,通過與西方交注,我們對於現代戰機的認識不同以往。

這樣蘇-27引起了我們的關注,該機也一樣是強調製空作戰的型號,但是它不是前線殲擊機,而是防空軍的截擊戰鬥機。 屬於需要航程大、航電先進和掛彈能力強的重型戰機。從技術水平上,比米格29更先進。

這樣的設計才是我們最需要的,那時我們尚沒有同別的型號,而且我們可不是為了買而買,也要引進技術的,還要考慮到未來的發展等。它才是最佳的選擇,即便昂貴一點!

所以中國最終採購了蘇-27而不是米格-29.事實也證明:決定正確。


麥田軍事觀察

在綜合性能上看,米格29【還不夠】出色!



冷戰末期,美蘇兩大陣營(包括歐洲)的實踐表明,三代機時代的戰鬥機體系是輕重搭配,以重型戰鬥機佔據性能和技術上的制高點(當然由此有著單機採購成本的攀升),以輕型戰進鬥機來維持適度裝備規模,並應對一般戰爭威脅和日常防空。這樣的高低搭配,既有理論和模擬仿真,也有大量的空戰對抗,以及80、90年代大大小小的局部戰爭、衝突中的實踐。如今我國空軍也是輕重搭配的格局,殲11系列重型戰機與殲10系列輕型戰機的組合。



而蘇-27和米格-29的關係就是這般,蘇-27正是這其中的重型戰鬥機,無疑其戰術技術性能、綜合作戰能力方面都有著顯著有優勢。至於說,重型戰鬥機的優勢也不只是蘇-27/30家族,美國人的F-15重型戰鬥機也是如此,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從制空戰鬥發展成為戰場上的“多面手”。這正是重型戰鬥機的天生優勢,是蘇-27較於米格-29的先天優越之處。

我國引進蘇-27,不但使人民空軍現役裝備達到先進水平,正確的決策解決了人民空軍裝備的急需,形成了威懾力量,而且通過技術引進後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使得我國航空裝備研製生產能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雖然回到80年代末,關於引進蘇-27還是米格-29,我們曾有過猶豫,包括蘇聯方面大力推銷的還是輕型戰鬥機,還在推銷經典IP“米格”。如果當初引進的是輕的米格-29,後來的事情將是不難想象。

史上也是,在蘇聯解體後,蘇式裝備的“傾銷”中,米格家族的輝煌不再,蘇霍伊成為蘇式戰鬥機的“正統”,最經典代表,這背後的市場選擇正如我國採購時的決策。米格-29後續雖然不算升起改進,包括延長了航程,提升了航電性能,但傳奇終有落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