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空客介入龐巴迪-波音之爭

當空客介入龐巴迪-波音之爭

當空客介入龐巴迪-波音之爭

當空客介入龐巴迪-波音之爭

“雙贏”?

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空客將向C系列注資,注資後空客在C系列持股比例將達到過半數的50.01%,而龐巴迪公司和代表魁北克省政府支持力的魁北克投資銀行,持股比例將分別為31%和19%。

空客執行董事長恩德斯(Tom Enders)將計劃稱為“雙贏”,認為新的夥伴關係將使歷時25年、進展緩慢且命運多舛的C系列“發揮全部潛力,達到商業上的成功”;而龐巴迪CEO貝爾瑪爾(Alain Bellemare)則表示“非常高興”,稱讚空客是“魁北克省和加拿大聯邦最完美的合作伙伴”。

空客的年銷量高達670億美元,是全球民航飛機制造接排名第二的“雙巨頭”之一,而龐巴迪年銷量160億美元,是按飛機交付架數排名世界第4(僅次於波音、空客、巴西恩博威)、員工數世界第3(僅次於波音和空客)的民用飛機制造商。

2003年之前,龐巴迪主要經營100座以下支線飛機,因看到所謂“小幹線”的廣闊市場,遂推出了以110座的CS100和135座的CS300兩種機型為代表的C系列,但推出之後屢遭坎坷,迄今總訂貨量僅360架,第一架商業型直到2016年才交付給瑞士客戶,而盈虧平衡點卻因為屢受折騰,從原先預計的300架抬高至800架,市場對C系列的熱情不斷降低,而魁北克省和加聯邦政府也陷入欲救無力、不救後果嚴重的兩難,儘管在魁北克省政府向C系列注資13億加元,和隨後加拿大聯邦政府1.24億加元“聯邦創新資助”下,C系列總算“活”到今日,但這不僅讓兩級政府和財政背上沉重包袱,也引發了一系列後果。

空客的介入雖然令龐巴迪這一加拿大高科技製造業最後的驕傲“從此血統不純”,卻有助於提振該系列的市場號召力和市場信心,從而再度喚醒人們對當初C系列“2034年佔領全球100-150座客機市場大半壁江山”,交付4000架以上雄心壯志的回憶。

而空客自然也有如意算盤:該公司長於大型機,最小的機型——140座的A-319自2012年起就再未收到新訂單,龐巴迪C系列嵌入空客系列後,空客可集中精力發展拿手的150座以上“大幹線”客機,把100-150座的“小幹線”都甩給C系列,從而實現型號優化,更加接近“全方位和波音博弈”的戰略佈局。

針對“美國優先”

這次空客-龐巴迪合作的背景十分敏感。

9月26日晚,美國政府商務部以“接受政府補貼”為由,宣佈對加拿大龐巴迪公司的C系列民用飛機徵收22%的反傾銷稅,而實際上龐巴迪因此需要承擔約80%的新稅負,從而令C系列在美銷售價格上漲220-300%,從而在美國市場喪失競爭力。

儘管這是美國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美國優先”邏輯的一貫體現,但事件起因,卻是波音惟恐C系列衝擊其波音-737傳統市場,因而向美商務部“告黑狀”,這不僅讓擔心龐巴迪破產影響經濟、就業的加拿大兩級政府憤怒不已,也損害了龐巴迪的歐洲合作伙伴(如英國)利益。

儘管已“脫歐”,但英國卻仍然是空客的大股東之一,而“做波音不喜歡的事”原本就是空客的一貫戰略(當然,波音也如此),此時此刻空客雪中送炭,就變得再容易理解不過。

空客的介入從理論上將稀釋龐巴迪的“政府補貼”嫌疑,有利於C系列“曲線”進入美國市場。即便不考慮美國市場,空客-龐巴迪的組合,也會讓龐巴迪原先“放棄美國、主打美國以外”的戰略變得更為現實可行。

接下來呢?

空客的雪中送炭無疑讓加拿大聯邦和魁北克省政府都鬆了口氣——“接盤俠”總算橫空出世。

10月17日,聯邦創新部長貝恩斯(Navdeep Bains)對媒體表示,儘管這項交易還需要經過例行手續審查批准,但他對這項協議能夠獲批“並無疑問”,並對合並前景“適當樂觀”。

而聯邦運輸部長加諾(Marc Garneau)則顯得更加興奮,他表示“合作能讓我們進入更加廣闊的全球市場,對魁北克省或龐巴迪而言這都是喜訊”。

根據協議,龐巴迪C系列全部知識產權仍保留著加拿大,新總部設在魁北克城,現有的魁省生產線也將完全保留。

更有趣的是,空客計劃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莫比爾建立全球第二條C系列生產線(莫比爾有一條空客A-320生產線——但這樣一來等於把“美國優先”捅了個大窟窿,接下來波音和特朗普會如何?

圖1、2016年交付瑞士航空的全球首家商業運營C系列客機(法新社)

圖2、“歐洲的援兵”(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報》)

圖3、貝恩斯:“獲批無問題”(加通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