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中国元素的作文素材既有高度又可以提升文笔!

这波中国元素的作文素材既有高度又可以提升文笔!

高考语文资讯

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那绵延炳焕的文学著述,历史文物,建筑遗迹,景观,人文史实,等等,汇成了一座璀璨的文化宝库,这是值得引以自豪的的。再加上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和结晶,它们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本次素材储备中心从“文化类作文”这一主题入手,辑录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化元素,目的是让广大考生能够在考场作文中撷取其文化精髓,使之为“我”所用。让我们的作文充满文化含金量,成为具有文化素养的力作。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 龙应台语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这波中国元素的作文素材既有高度又可以提升文笔!

龙应台谈文化: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话题释义:

对于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我们整合以下信息,作为诠释的依据和参考。

(1)“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则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文化: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金山词霸》)

(3)“文化: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一切活动及其所创造出的所有事物之总和。一般意义上的亦即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习惯以及人类其他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刘在平、秦永楠主编《中国小百科全书"第四卷"人类社会(一)》P109)

(4)“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当中,它凭借符号的运用得以和传播,并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特殊成就,其中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方式和模式。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科学衍生的和由选择得到的)观念和价值,其中以价值观尤为最重要。”(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其与定义的批评》)(刘在平、秦永楠主编《中国小百科全书"第四卷"人类社会(一)》P107)

(5)“英、美传统的文化研究者将文化理解为既定事实的各种形态的总和,即将文化视为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张岱年、程宜山著《中国文化论争》P1)龙应台认为,所谓文化,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这波中国元素的作文素材既有高度又可以提升文笔!

素材点击:

文化美的内容层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各个历史时代所表现出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是每一个审美的个体所表达出的主观和思想感情。这是因为一定的社会现实状况、社会思潮、审美思潮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尽管这种状况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其表现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实质和表现都是大同小异,或者异曲同工的。

下面选择一些文化类的素材,让我们各个从不的历史层面和各具个性的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文字的侧面来了解其具体内涵。请看: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的呼吸,感觉到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薰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

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趣人那清净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 (林清玄《水中的蓝天》)

此话题可为“美”“细致敬谨”“精神家园”“‘前进’与‘后退’”等。上述素材中,所表现的主旨,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这样一联想,在生活中,古往今来许多为了前进而先后退实践不胜枚举。例如,学者、骚人的撰文“爬格子”不也是如此吗!

●端详这一枚贝壳,不由我想起台湾作家席慕容的《贝壳》里的话:“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是啊,人的生命诚然也是短暂的,渺小的,与时空无限的宇宙相比,个体的人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实为沧海一粟。然而,人活在世上,比起“贝壳里的生命”,停留的和空间或许定能“更长”“更多”一点,就是再短暂、再渺小,也要胜似贝壳里的生命啊!一个人的能力诚然有大小,但是,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总应该坚持不懈的努力,尽可能做得更好些,不论是“伟大”还是“平凡”,都要尽可能创造出“令人、令人惊叹的东西来”。

(笔者《五彩贝》)

此素材可为“短暂与永恒”“劳动与创造”“平凡与伟大”、“卑微与高尚”等话题。秦牧说:“当你拾着贝壳,在那辽阔的海滩上留下转眼消灭的脚印时,我想每个人都会感到个人的渺小,但看着那由亿万的沙粒积成的沙滩和亿万的水滴汇成的海洋,你又会感到渺小和伟大原又是极其辨证地统一着的。没有无数的渺小,就没有伟大。离开了集体,伟大又一化而为渺小。”此话对生命的启发很大。由此,我们还应该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香自苦寒来”,柯蓝曾经说过,“生活和时间,只是一只大得无形的空白的框子,只有你用劳动,才能使它充实。至于充实一些什么,这完全要看你自己的努力……”(《空白的框子》)

●那天是潺潺的雨天,秋雨淅淅沥沥下过不停,驻足拙政园“留听阁”,心随雨动。近看,雨点从琉璃瓦楞上落下来,像一串串透明的珍珠,正好打在檐下的芭蕉叶上,一滴滴,一声声,珠圆玉润,悦耳清心;远看,池塘里的残荷静立雨中,任凭秋雨敲打,那嘣嘣的响声传入耳鼓,别有一番情趣。回首再看此景点的“题名”,原来撷自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于是,不觉脱口轻吟: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此素材可适用于“听”、“精神世界的雨”、“心灵”、“自然与人文”等话题。由此,我们一定会想到古人关于听雨的人生体验:温庭筠在《更漏子》中所吟:“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那也是湿漉漉心情,意境与此神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贯云石《水仙子"夜雨》)

诗人客游他乡,夜阑难寐,听秋雨敲打梧桐、芭蕉,油然生羁旅愁思,那一声声,一点点,点点滴滴好似敲打在游子的心头。又如“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无可《秋寄崇兄贾岛》)以雨声比落叶,大有见一叶而知秋的意境,表达了对亲友的怀远之思。再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声声慢》)此处更是以雨打梧桐,且通宵未歇来极力渲染愁思之深、相思之苦。词人想到国破、家亡、夫死,老来漂泊,孤独无依,人生的处境已让人,而今宵偏遇肃杀天气——一层秋雨一层凉,怎不让人愁肠百结?如果说女子柔情似水,望秋雨而愁思,那么,再看豪放词人如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呤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不避风雨,一任自然。诗人笔下的风雨,显然是“人化的自然”,诗人自己一生的坎坷,几起几落,宠辱偕忘,含蓄地表现出不计荣枯得失,经得起挫折磨难的豁达心境。

●《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惟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中所蕴涵的意义,考虑一下自己对待的情况,再背诵一下孟郊那一首有名的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季羡林《人间第一》)

此素材可适用于“爱(、)”、“回报”、“承传”等话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吟诵着这首深蕴着母爱的诗句怎么能够忘记那绵绵无尽的一针一线,连结起了天下儿女一生的与。我们要在心灵的深处去尊重、理解母爱,让神圣的母爱在我们精神世界里安营扎寨。仁者爱人,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永远发扬光大。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兵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这是晚唐诗人张乔写的一首边塞诗。此诗与中唐盛行的边塞诗所不同的是:它没有去,抒发立功壮志,表现战争苦难和征戍生活的艰辛,揭露军中矛盾,批评黩武行动,也没有去抒发将士(包括诗人自身)思乡的情绪,而是描绘出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景象,反映出边疆人民和睦的生活图景。

此素材适合于“思乡”、“团结”、“和谐”、“理想”等话题。边疆人民团结和谐的主题,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瑰宝,由今天的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我们应该再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究其艰难的历程,从昭君出塞、乌孙和亲、文姬归汉等史实来看,这些汉朝的和亲政策对维持北方的和平起到了很大作用,也促进了双方的和文化交流。

●真正的不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别林斯基)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来赢得一个人的心。(苏格拉底)

仁爱的话,仁爱的诺言,嘴上说起来是容易的,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见朋友的真心。(克雷洛夫)

最能保人心神之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规谏。(培根)

此素材适合“交往与友谊”“外表与心灵”“忠言”“规劝”“信条”等话题。吴伯箫说:“在人人都知道有‘我’的时候,忘我的境界是不易的微妙的境界,也是最圣洁、最崇高,在市侩庸俗的生活里难以企及的境界。像那半夜的钟声,它波动着深远的令人起肃穆之感的音响;也像深谷的花朵,它散发着清越的素淡的幽香。”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而忘我的境界又是受人尊重和爱戴的源泉。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卞毓方《张家界》)

此素材适合“自然美”、“山的感悟”、“人与自然”等话题。张家界,这一自然文化遗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者在文章自豪地说:“张家界绝对有问鼎诺贝尔文学奖,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这句话通俗地说就是,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其实,在我国,不仅有张家界的山,还有九寨沟的水;有苏州园林,也有故宫博物院,等等。这些都是自然与人文的最好杰作。天人合一,从中略见一斑。

思维发散:

1.中国文化中的体验

孔子的“天人合一”观念本身有其深刻蕴意。孔子既然把道德本体化,那么,他的“天人合一”观念,就是人和道德的“同一”,他的“天”就是道德,是人的内心外化出去的“天”,因此是人和道德的自我同一。可见,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不同于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但它也是对人类实践的一种很有深度的感悟。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提醒我们,人和外部的世界──包括人与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之间要处理好关系。他把整个世界完全看成是一个道德的世界,道德化的世界,也是一种的世界。所以,人和这个世界应该是同一的,这个同一是道德的同一。因此,孔子的学说最后归结到:人与人之间都应当是和谐的、和平的、友爱的,未来的世界前景是“大同”的。这都是非常美好的道德体验。所以,今天要是用“科学的观念”来研究儒家的道德学说,则会发现,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过于理想化的,是一种道德的“乌托邦”。

(《道德体验论》刘惊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运用方向]

⑴自我同一⑵人与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⑶和谐、和平、友爱⑷道德的“乌托邦”⑸理想与现实⑹和实践⑺道德和人生⑻道德境界⑼生存与价值

2.文化的交流与

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都增加了一些新的因素,《》()。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加快了各国间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从国内环境看,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一方面是对外国文化的“引进”,一方面是把中国文化向外传播。

自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自“”运动以来,中国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广人,历来十分关注中外文化尤其是中西文化的接触及其命运,并有许多思考和见解,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瞿林东《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

[运用方向]

⑴交流与合作⑵拿来主义⑶文化与经济⑷封闭与开放⑸文化与政治⑹引进⑺外来文化⑻文化交融

3.社会主义文化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大任务之一,这是我们党对“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论述的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也是我们党执政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这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对我们宣传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新的更高的要求。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凝聚的结晶,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运用方向]

⑴先进文化⑵凝聚力⑶前进方向⑷创新与发展⑸科学与文化⑹特色⑺积极探索⑻阳春白与下里巴人⑼服务人民

4.佛学与中国文化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象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赵朴初《关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运用方向]

⑴佛学与文化⑵佛学与建筑⑶佛学与唐诗⑷空灵美⑸留白艺术⑹文化遗产⑺宗教与文化⑻风格⑼举世闻名⑽造像艺术⑾艺术是相通的

5.徐文长对对联

明代大画家徐文长,一日邀友泛舟而游。文人墨客相聚,谈笑风生。一人随口念道: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左右听后,细细推敲,倒蛮,原来这个上联把从一到十的数目字顺次用完了。大家想对,无奈拟不出个下联来。徐文长笑答道: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天一定要中。话音刚落,舟中人击掌首肯。这联

道出了封建文人一心追求功名的苦心,真实地揭露出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

(笔者《趣话对联二题》)

[运用方向]

⑴对联与文化⑵趣话⑶谈笑风生⑷积极入世⑸理想与追求(6)科举弊端(7)推敲

6.茶文化集锦

杭州藕香居茶室的茶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成都望江楼茶联,作者清代何绍基: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

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茶联: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春茶比酒浓。

历史悠久名茶联: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四海咸来不速客,一当相聚知音人。

为香频入座,欣同知己细谈心。

[运用方向]

⑴清馨⑵淡泊名利⑶醉⑷茶与人⑸清心寡欲⑹修身养性⑺爱好⑻陶冶、濡染

人物碎片

1.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2.李苦禅便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李苦禅教子故事》)

3.“典故是一滴水,映射着大千世界,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处事为人,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一个个简短的典故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古典文学集"中华成语典故》)

4.达"芬奇从被微风吹皱的涟漪碧波中找到了蒙娜丽莎谜一般的线条;邓肯说她的灵感可以从“云彩、海浪以及介于热情与山岚之间和恬静与微风之间的共振”中得到;“濡湿的贝多芬”(因经常冒雨散步,湿透衣裳而得此雅号)从“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和“树叶中小鸟的歌唱”中唤起了写作《交响曲》中“溪畔小景”的灵感;而傅雷,则多次要求傅聪到大自然中去。(陈钢《钢琴家的脚》)

5. “作家的作品要能够相当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胸,只有作家所的一切——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等能历历地浮现在读者的面前。” (高尔基语)

6.清代诗人舒位的诗作很有成就,可他非常谦逊,把自己的知识和创作成就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瓶水斋”。(《独具个性话书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