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波中國元素的作文素材既有高度又可以提升文筆!

這波中國元素的作文素材既有高度又可以提升文筆!

高考語文資訊

我國有數千年的歷史,那綿延炳煥的文學著述,歷史文物,建築遺蹟,景觀,人文史實,等等,匯成了一座璀璨的文化寶庫,這是值得引以自豪的的。再加上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和結晶,它們都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源泉。

本次素材儲備中心從“文化類作文”這一主題入手,輯錄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化元素,目的是讓廣大考生能夠在考場作文中擷取其文化精髓,使之為“我”所用。讓我們的作文充滿文化含金量,成為具有文化素養的力作。

“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沉的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能。” —— 龍應臺語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這波中國元素的作文素材既有高度又可以提升文筆!

龍應臺談文化:文化?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隻滿身是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把別人擠開?一個盲人和他並肩口,綠燈亮了,他會攙那盲者一把嗎?他與別人如何擦身而過?他如何低頭繫上自己鬆了的鞋帶?他怎麼從賣菜的小販手裡接過找來的零錢?

話題釋義:

對於文化的界定,眾說紛紜。我們整合以下信息,作為詮釋的依據和參考。

(1)“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則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2)“文化: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金山詞霸》)

(3)“文化:廣義的文化泛指人類一切活動及其所創造出的所有事物之總和。一般意義上的亦即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習慣以及人類其他精神活動及其產物。(劉在平、秦永楠主編《中國小百科全書"第四卷"人類社會(一)》P109)

(4)“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當中,它憑藉符號的運用得以和傳播,並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特殊成就,其中包括他們製造物品的各種具體方式和模式。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科學衍生的和由選擇得到的)觀念和價值,其中以價值觀尤為最重要。”(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魯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其與定義的批評》)(劉在平、秦永楠主編《中國小百科全書"第四卷"人類社會(一)》P107)

(5)“英、美傳統的文化研究者將文化理解為既定事實的各種形態的總和,即將文化視為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張岱年、程宜山著《中國文化論爭》P1)龍應臺認為,所謂文化,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積累的總和。

這波中國元素的作文素材既有高度又可以提升文筆!

素材點擊:

文化美的內容層面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各個歷史時代所表現出的社會意識形態,一是每一個審美的個體所表達出的主觀和思想感情。這是因為一定的社會現實狀況、社會思潮、審美思潮都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儘管這種狀況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其表現不盡相同。但是,它們的實質和表現都是大同小異,或者異曲同工的。

下面選擇一些文化類的素材,讓我們各個從不的歷史層面和各具個性的作者所傳達出來的文字的側面來了解其具體內涵。請看:

●我站在田岸邊,面對著新鋪著綠秧的土地,深深的呼吸,感覺到真的來了,空氣裡有各種薰人的香氣。剛下過連綿的田地,不僅有著迷濛之美,也使得土地溼軟,種作更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

看著農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禪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是一首以的插秧來象徵在心田插秧的詩。意思是惟有在心田裡插秧的人,才能從心水中看見廣闊的藍天,只有六根清淨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趣人那清淨之境,只有反觀迴轉自己的心,就像農夫插秧一樣,退步原來正是向前。 (林清玄《水中的藍天》)

此話題可為“美”“細緻敬謹”“精神家園”“‘前進’與‘後退’”等。上述素材中,所表現的主旨,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說的那樣:“‘青青秧苗,皆是法身’,農人幾千年來就以美麗謙卑的姿勢那樣的著。那美麗的姿勢化成金黃色的稻穗,那彎腰的謙卑則化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長,從無到有、無中生有,不正是法身顯化的奇蹟嗎?”這樣一聯想,在生活中,古往今來許多為了前進而先後退實踐不勝枚舉。例如,學者、騷人的撰文“爬格子”不也是如此嗎!

●端詳這一枚貝殼,不由我想起臺灣作家席慕容的《貝殼》裡的話:“為了這樣一個短暫和細小的,為了這樣一個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蒼給它製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啊!”是啊,人的生命誠然也是短暫的,渺小的,與時空無限的宇宙相比,個體的人不過是匆匆過客而已,實為滄海一粟。然而,人活在世上,比起“貝殼裡的生命”,停留的和空間或許定能“更長”“更多”一點,就是再短暫、再渺小,也要勝似貝殼裡的生命啊!一個人的能力誠然有大小,但是,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總應該堅持不懈的努力,儘可能做得更好些,不論是“偉大”還是“平凡”,都要儘可能創造出“令人、令人驚歎的東西來”。

(筆者《五彩貝》)

此素材可為“短暫與永恆”“勞動與創造”“平凡與偉大”、“卑微與高尚”等話題。秦牧說:“當你拾著貝殼,在那遼闊的海灘上留下轉眼消滅的腳印時,我想每個人都會感到個人的渺小,但看著那由億萬的沙粒積成的沙灘和億萬的水滴匯成的海洋,你又會感到渺小和偉大原又是極其辨證地統一著的。沒有無數的渺小,就沒有偉大。離開了集體,偉大又一化而為渺小。”此話對生命的啟發很大。由此,我們還應該想到“寶劍鋒從磨礪出,梅香自苦寒來”,柯藍曾經說過,“生活和時間,只是一隻大得無形的空白的框子,只有你用勞動,才能使它充實。至於充實一些什麼,這完全要看你自己的努力……”(《空白的框子》)

●那天是潺潺的雨天,秋雨淅淅瀝瀝下過不停,駐足拙政園“留聽閣”,心隨雨動。近看,雨點從琉璃瓦楞上落下來,像一串串透明的珍珠,正好打在簷下的芭蕉葉上,一滴滴,一聲聲,珠圓玉潤,悅耳清心;遠看,池塘裡的殘荷靜立雨中,任憑秋雨敲打,那嘣嘣的響聲傳入耳鼓,別有一番情趣。回首再看此景點的“題名”,原來擷自李商隱的“留得枯荷聽雨聲”。於是,不覺脫口輕吟: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此素材可適用於“聽”、“精神世界的雨”、“心靈”、“自然與人文”等話題。由此,我們一定會想到古人關於聽雨的人生體驗:溫庭筠在《更漏子》中所吟:“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那也是溼漉漉心情,意境與此神合。如“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貫雲石《水仙子"夜雨》)

詩人客遊他鄉,夜闌難寐,聽秋雨敲打梧桐、芭蕉,油然生羈旅愁思,那一聲聲,一點點,點點滴滴好似敲打在遊子的心頭。又如“聽雨寒更徹,開門落葉深。”(無可《秋寄崇兄賈島》)以雨聲比落葉,大有見一葉而知秋的意境,表達了對親友的懷遠之思。再看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的《聲聲慢》)此處更是以雨打梧桐,且通宵未歇來極力渲染愁思之深、相思之苦。詞人想到國破、家亡、夫死,老來漂泊,孤獨無依,人生的處境已讓人,而今宵偏遇肅殺天氣——一層秋雨一層涼,怎不讓人愁腸百結?如果說女子柔情似水,望秋雨而愁思,那麼,再看豪放詞人如何?“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呤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不避風雨,一任自然。詩人筆下的風雨,顯然是“人化的自然”,詩人自己一生的坎坷,幾起幾落,寵辱偕忘,含蓄地表現出不計榮枯得失,經得起挫折磨難的豁達心境。

●《韓詩外傳》上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古今同恨的事。惟願讀這一套書的讀者們,仔細玩味每一篇中所蘊涵的意義,考慮一下自己對待的情況,再背誦一下孟郊那一首有名的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季羨林《人間第一》)

此素材可適用於“愛(、)”、“回報”、“承傳”等話題。“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吟誦著這首深蘊著母愛的詩句怎麼能夠忘記那綿綿無盡的一針一線,連結起了天下兒女一生的與。我們要在心靈的深處去尊重、理解母愛,讓神聖的母愛在我們精神世界裡安營紮寨。仁者愛人,這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永遠發揚光大。

●“調角斷清秋,/徵人倚戍樓。/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無兵阻,/窮兵有客遊。/蕃情似此水,/長願向南流。/”這是晚唐詩人張喬寫的一首邊塞詩。此詩與中唐盛行的邊塞詩所不同的是:它沒有去,抒發立功壯志,表現戰爭苦難和征戍生活的艱辛,揭露軍中矛盾,批評黷武行動,也沒有去抒發將士(包括詩人自身)思鄉的情緒,而是描繪出一幅邊塞軍旅生活的安寧景象,反映出邊疆人民和睦的生活圖景。

此素材適合於“思鄉”、“團結”、“和諧”、“理想”等話題。邊疆人民團結和諧的主題,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瑰寶,由今天的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我們應該再從歷史的角度去探究其艱難的歷程,從昭君出塞、烏孫和親、文姬歸漢等史實來看,這些漢朝的和親政策對維持北方的和平起到了很大作用,也促進了雙方的和文化交流。

●真正的不把掛在口上,他們並不為了友誼而互相要求點什麼,而是彼此為對方做一切辦得到的事。(別林斯基)

不要靠饋贈來獲得一個朋友。你須貢獻你摯情的愛,學習怎樣用正當的來贏得一個人的心。(蘇格拉底)

仁愛的話,仁愛的諾言,嘴上說起來是容易的,只有在患難的時候,才能看見朋友的真心。(克雷洛夫)

最能保人心神之的預防藥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規諫。(培根)

此素材適合“交往與友誼”“外表與心靈”“忠言”“規勸”“信條”等話題。吳伯簫說:“在人人都知道有‘我’的時候,忘我的境界是不易的微妙的境界,也是最聖潔、最崇高,在市儈庸俗的生活裡難以企及的境界。像那半夜的鐘聲,它波動著深遠的令人起肅穆之感的音響;也像深谷的花朵,它散發著清越的素淡的幽香。”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而忘我的境界又是受人尊重和愛戴的源泉。

●鬼斧神工,天機獨運。別處的山,都是親親熱熱地手拉著手,臂挽著臂,惟有張家界,是彼此保持頭角崢嶸的獨立,誰也不待見誰。別處的峰,是再陡再險也能踩在腳下,惟有張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絕從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巖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漢。而峰巔的每處縫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蒼松,或翠柏,亭亭如蓋地笑傲塵寰。銀崖翠冠,站遠了看,猶如放大的蘇州盆景。曲壑蟠澗,更增添無限空濛幽翠。風吹過,一嘯百吟;雲漫開,萬千氣韻。

(卞毓方《張家界》)

此素材適合“自然美”、“山的感悟”、“人與自然”等話題。張家界,這一自然文化遺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者在文章自豪地說:“張家界絕對有問鼎諾貝爾文學獎,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譯成人類通用的語言。”這句話通俗地說就是,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應該是國際上最好的文學作品,張家界則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其實,在我國,不僅有張家界的山,還有九寨溝的水;有蘇州園林,也有故宮博物院,等等。這些都是自然與人文的最好傑作。天人合一,從中略見一斑。

思維發散:

1.中國文化中的體驗

孔子的“天人合一”觀念本身有其深刻蘊意。孔子既然把道德本體化,那麼,他的“天人合一”觀念,就是人和道德的“同一”,他的“天”就是道德,是人的內心外化出去的“天”,因此是人和道德的自我同一。可見,儒家的“天人合一”學說不同於道家的“天人合一”學說,但它也是對人類實踐的一種很有深度的感悟。儒家的“天人合一”學說提醒我們,人和外部的世界──包括人與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之間要處理好關係。他把整個世界完全看成是一個道德的世界,道德化的世界,也是一種的世界。所以,人和這個世界應該是同一的,這個同一是道德的同一。因此,孔子的學說最後歸結到:人與人之間都應當是和諧的、和平的、友愛的,未來的世界前景是“大同”的。這都是非常美好的道德體驗。所以,今天要是用“科學的觀念”來研究儒家的道德學說,則會發現,儒家的“天人合一”學說,是過於理想化的,是一種道德的“烏托邦”。

(《道德體驗論》劉驚鐸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運用方向]

⑴自我同一⑵人與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⑶和諧、和平、友愛⑷道德的“烏托邦”⑸理想與現實⑹和實踐⑺道德和人生⑻道德境界⑼生存與價值

2.文化的交流與

當今,中國文化發展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都增加了一些新的因素,《》()。從國際環境看,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加快了各國間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響。從國內環境看,改革開放極大地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一方面是對外國文化的“引進”,一方面是把中國文化向外傳播。

自鴉片戰爭以來,尤其是自“”運動以來,中國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廣人,歷來十分關注中外文化尤其是中西文化的接觸及其命運,並有許多思考和見解,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瞿林東《文化自覺與社會發展》)

[運用方向]

⑴交流與合作⑵拿來主義⑶文化與經濟⑷封閉與開放⑸文化與政治⑹引進⑺外來文化⑻文化交融

3.社會主義文化

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五大任務之一,這是我們黨對“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論述的深化,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進一步豐富,也是我們黨執政理論的創新和發展。這充分表達了黨中央對我們宣傳文化的高度重視和新的更高的要求。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文化凝聚的結晶,是我們黨和人民經過長期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的,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

[運用方向]

⑴先進文化⑵凝聚力⑶前進方向⑷創新與發展⑸科學與文化⑹特色⑺積極探索⑻陽春白與下里巴人⑼服務人民

4.佛學與中國文化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關係,這是每一個民族在發展文化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佛教對中國文化發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例如,我國古代建築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現存的河南嵩山嵩嶽寺磚塔,五臺山南禪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構建築,應縣大木塔,福建泉州開元寺的石造東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史的寶貴實物。許多佛教建築已成為我國各地風景輪廓線突出的標誌。在一片鬱鬱蔥蔥之中,掩映著紅牆青瓦、寶殿瓊閣。精巧的佛教建築為萬里錦繡江山平添了無限春色。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則作為古代雕刻美術的寶庫舉世聞名,它吸收了犍陀羅和印度的特點而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象藝術,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

(趙樸初《關於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運用方向]

⑴佛學與文化⑵佛學與建築⑶佛學與唐詩⑷空靈美⑸留白藝術⑹文化遺產⑺宗教與文化⑻風格⑼舉世聞名⑽造像藝術⑾藝術是相通的

5.徐文長對對聯

明代大畫家徐文長,一日邀友泛舟而遊。文人墨客相聚,談笑風生。一人隨口唸道:一葉孤舟,坐了二、三個騷客,啟用四槳五帆,經過六灘七灣,歷盡八顛九簸,可嘆十分來遲;左右聽後,細細推敲,倒蠻,原來這個上聯把從一到十的數目字順次用完了。大家想對,無奈擬不出個下聯來。徐文長笑答道:十年寒窗,進了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慾,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兩次,今天一定要中。話音剛落,舟中人擊掌首肯。這聯

道出了封建文人一心追求功名的苦心,真實地揭露出封建科舉制度的弊端。

(筆者《趣話對聯二題》)

[運用方向]

⑴對聯與文化⑵趣話⑶談笑風生⑷積極入世⑸理想與追求(6)科舉弊端(7)推敲

6.茶文化集錦

杭州藕香居茶室的茶聯: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

成都望江樓茶聯,作者清代何紹基:花箋茗碗香千載,雲影波光活一樓。

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茶聯:若能杯水如名淡,應信春茶比酒濃。

歷史悠久名茶聯:

龍井雲霧毛尖瓜片碧螺春,銀針毛峰猴魁甘露紫筍茶。

美酒千杯難成知己,清茶一盞也能醉人。

四海鹹來不速客,一當相聚知音人。

為香頻入座,欣同知己細談心。

[運用方向]

⑴清馨⑵淡泊名利⑶醉⑷茶與人⑸清心寡慾⑹修身養性⑺愛好⑻陶冶、濡染

人物碎片

1.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竹,有花,有,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於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數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誰來到這裡,難道還能不顧而樂之嗎?

(季羨林《月是故鄉明》)

2.李苦禪便經常對兒子說:“人,必先有人格,爾後才有畫格;人無品格,下筆無方。秦檜並非無才,他書法相當不錯,只因人格惡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齒痛恨,見其手跡無不撕碎如廁或立時焚之。據說留其書不祥,會招禍殃,實則是憎惡其人,自不會美其作品了”。

(《李苦禪教子故事》)

3.“典故是一滴水,映射著大千世界,大到治國安邦,小到處事為人,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一個個簡短的典故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中國古典文學集"中華成語典故》)

4.達"芬奇從被微風吹皺的漣漪碧波中找到了蒙娜麗莎謎一般的線條;鄧肯說她的靈感可以從“雲彩、海浪以及介於熱情與山嵐之間和恬靜與微風之間的共振”中得到;“濡溼的貝多芬”(因經常冒雨散步,溼透衣裳而得此雅號)從“小溪的潺潺流水聲”和“樹葉中小鳥的歌唱”中喚起了寫作《交響曲》中“溪畔小景”的靈感;而傅雷,則多次要求傅聰到大自然中去。(陳鋼《鋼琴家的腳》)

5. “作家的作品要能夠相當強烈地打動讀者的心胸,只有作家所的一切——情景、形象、狀貌、性格等等能歷歷地浮現在讀者的面前。” (高爾基語)

6.清代詩人舒位的詩作很有成就,可他非常謙遜,把自己的知識和創作成就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書齋為“瓶水齋”。(《獨具個性話書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