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融“腰斩”:金融的危局、实体的复兴!

12日,社融“腰斩”数据公布之后,部分金融人士“大呼危险”,反倒是期货市场上螺纹钢、动力煤均表现稳健,这再次反映出“脱虚向实”之下,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不同命运”!

央行5月金融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仅7608亿人民币,预期13000亿人民币,前值由15600亿人民币修正为15605亿人民币。

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500亿人民币,预期12000亿人民币,前值11800亿人民币。5月M2货币供应同比8.3%,预期8.5%,前值8.3%。

短期看周期或受益,中期看还是高科技优先

研究分析认为,社融“腰斩”的背后,是金融市场“去杠杆”棋至中局,但也是“最危险、最困难”的时期(今年以来大范围的信用违约是其征兆之一,A股市场整体乏力是其征兆之二);但另一方面,博览研究员个人倾向于认为,这也恰恰是实体经济逐渐获得“金融脱虚向实”利好的开始:虽然社融“腰斩”,但信贷规模仍保持整体稳定,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稳健,因此,虽然短期内实体经济融资多少都会受到社融“腰斩”的反噬,但考虑到央妈随时可能动用“针对性降准”来给实体经济“补血”,以及商业银行“被迫”提升对企业的融资供给(歪门邪道不敢做了,只有企业融资这一条“正门”还敞开着),实体经济融资环境大体上能够保持“平稳”

,不至于如某些悲观预期那样,出现“实体经济增速趋势性下滑”的问题!

但有一点倒是可以明确,如同A股市场“提前反馈”的那样,“两极分化”也将在实体经济当中进一步显现——

从短期看,金融抑制(社融腰斩)、实体获益(信贷稳健),只要接了下来公布的PPI、工业增加值等不出现“大波动”,实体经济,尤其是“周期品”会被认为“是受益者”,而被资本追捧,相关期货,以及股市当中相关板块,有望得到表现机会(12日社融腰斩数据公布之后,螺纹钢、动力煤均表现稳健);

从中期看,决策层和各地方、各部委集中精力和政策扶持“战略新兴产业”,会得到足够多的“金融满足”(证监会推进3000亿CDR基金,发改委设立3000亿“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等,商业银行也势必要做相应的“政治表态”);而今年“三大攻坚战”所需的金融服务,也必定不会少!

倒是那些“政策抑制”的对象,会被“更加果决的抽离资金”,以反哺“受到扶持的行业”……

而A股的情况也几乎是如出一辙:预期当中“天量、‘高价’”的海归独角兽,可以动用专门发行“CDR基金”来保驾护航(估计这3000亿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当前股市当中的存量资金),而市场当中的“存量部分”,如果不属于“政策扶持”,或者“业绩稳健”的“异己分子”,只能壮着胆子“直面”资金被持续抽离的悲惨命运了!

社融腰斩并不是“实体经济不景气,融资需求大降”!

从资产端来看,社融可分为表外融资和表内融资。可以认为,在“大资管新规”趋势下,银行去通道尚未结束,信托贷款降幅扩大资管新规的细则尚未落地,银行和信托等处于观望状态,业务开展谨慎,但到期量大,无论买债还是非标都处于停顿状态,故收紧比较明显,是社融大降的主要原因

从产业转型的角度来看,中兴事件后,决策层对于自主知识产权较为看重。与重工业、基建、地产等资本密集型行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对资本的需求相对较弱,因此社会融资需求中枢较往年边际走弱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研究员认为,M2下降,基础货币投放转弱,更多反映的是存款端变弱,以及目前部分企业融资需求紧张、流动性受限的季节因素,预计后续将有所改善。

以此为基础,可以认为,社融收缩是确定性的趋势,在去杠杆、紧信用的政策环境之下,经济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冲击,但与股市炒作审美发生转变类似,对于此类收缩我们无需过度悲观,应考虑经济转型对经济拉动的正面影响。

具体到对于A股的影响。尽管市场对于高科技板块近期看法较为谨慎,短期市场追逐盈利相对确定性板块,但可以认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代表“中国制造2025”先进制造业方向的部分盈利相对确定高科技、高技术含量工业领域仍将受到市场高度追捧,中期事件驱动潜力值得跟踪。

金融周期收缩、社融数据的下滑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趋势

5月中国社会融资规模为7608亿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少3023亿元,预期13000亿人民币,前值由15600亿人民币修正为15605亿人民币。5月社融继续大规模萎缩,较上月数据几乎腰斩。

1、新增社融规模,在两年后,再次跌到了万亿以下。去杠杆+严监管:大资管新规、打破刚兑、缩减债务、表外转表内,实质性的减少社会融资规模。

社融的萎缩主要是今年严监管背景下,非标和票据持续萎缩,属于政策调控的正常效应,另外,今年PPP和城投平台融资收紧的情况下,基建投资放缓,对资金需求也有所减弱,也是社融减弱的原因之一。从贷款结构上来看,5月份对公贷款增量的偏弱也某种程度反映了这种融资需求的下降。今年来看,贷款占社融的比例持续回升,今年至今的累积增量占比已经超过87%,成为支撑融资的主要工具。

2、5月新增贷款11500亿元,其中社融口径贷款11400亿元,基本符合预期,当前贷款需求依然较强

新增贷款基本符合预期,但对公偏弱。从贷款结构上来看,5月份对公贷款增量的偏弱也某种程度反映了这种融资需求的下降。今年来看,贷款占社融的比例持续回升,今年至今的累积增量占比已经超过87%,成为支撑融资的主要工具。总体来看,同业收缩,理财放缓,融资更多回表是今年的主流趋势,难以逆转

结构上看,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当月净增3082亿元,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中长期贷款净增7954亿元,略低于4月和去年同期,票据融资的恢复是新增贷款超出去年同期的主要原因。与上月和去年同期相比,居民贷款占比上升(从上月45%提升至53%),对公贷款略偏弱(占比从上月的49%降至46%),对公占比下降与严监管下基建融资放缓有关。房贷受限下,中长期居民贷款增速有限,但短期贷款继续攀升。

具体来看,居民短期贷款增加2220亿(同比增加440亿),中长期贷款3923亿(同比减少403亿);对公短期贷款减少585亿(同比下降2057亿),中长期贷款增加4031亿(同比下降365亿);票据融资1447亿(同比增加2916亿)。后续来看,居民贷款可能进一步收紧,居民杠杆增速可能继续放缓。如果居民买房热情未能明显降温,将继续影响其他消费。

经济增长对融资与债务依赖度下滑,新兴产业、消费撑起“半边天”

3、社融的收缩是紧信用去杠杆的结果,更是实体融资需求结构改变的体现

5月企业中长贷增长4031亿,同比少增近400亿,但考虑到地方债置换影响,这一增速并不低,只是由于企业非标、债券融资大幅回落,更广义的企业部门融资增速继续大幅度下滑。

研究员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社融增速与GDP增速在2015年底后出现微妙的分化。前者一直是稳中趋降,而后者在触底后迎来反弹。如果进一步考虑地方债置换的扰动,两者的背离会更加明显

社融“腰斩”:金融的危局、实体的复兴!

这种背离说明经济对于融资需求与债务驱动的依赖度在下滑,高资本密集型行业对经济的增长贡献在下滑,取而代之的是——

1)崛起增长的新兴产业,即以技术与知识为主要投入的行业。与重工业、基建、地产等资本密集型行业相比,他们对资本的需求要更弱。因此社会融资需求中枢较往年边际走弱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2)居民消费,尤其是2017年以来,居民消费升级(货币化安置+新一轮婴儿潮的起势+一线城市的挤出效应)在三四线城市表现的越来越明显,银行信贷结构中,居民短期贷款占比越来越高,绝对规模与增速较2015年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则是消费升级的另一个体现。

若以上推论正确,未来金融数据将是企业部门融资需求衰弱+居民部门融资需求尤其是短期融资需求强化的组合。

现在社融债券融资口径中,ABS并不在其中,在现在直接以企业主体身份进行融资难度加大的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盘活存量资产,选择资产证券化来进行融资,因此这对5月的债券融资会有一定的扰动。

同时,越来越多的银行会选择利用信贷资产证券化来盘活表内信贷资产,流转速度加快,同样的信贷增量对实体的支持会较以前增多,金融对实体的支持力度会比想象的更大

总结

央行必定会以“适度的货币政策”来“扶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点毋庸置疑。信用问题将会成为央行未来货币政策“微调”的诱发因素之一,央行近期扩大MLF操作抵押品范围传递了增信低评级信用债的意图,货币政策会在“合适的时候”,由稳健中性转向灵活适度。央行近期较为关注社融增速的下行,而降准将会成为最为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毕竟,中国16%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水平,确实很高。但即使“降准”,也不必对“金融市场”想得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