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媽媽,給孤殘兒童一個家

爱心妈妈,给孤残儿童一个家

劉淑琴(中)和孩子們在一起。資料照片

夏初傍晚,在寧夏銀川市永寧縣惠豐村的“愛心媽媽”劉淑琴家中,“女兒”丁丁和小穎搬著小板凳依偎在電視機前,7歲的小穎指著屏幕咿咿呀呀說個不停,18歲的丁丁偶爾應和著妹妹。

丁丁和小穎是兩個特殊的孩子,小穎屬於先天愚型,丁丁精神發育遲滯,理解和溝通能力較差。

“15年時間,寄養了10個兒童福利院的孤殘兒童。我對每個孩子都傾注感情,反覆地摸索和鼓勵,即便沒有言語,彼此也能溝通。”劉淑琴說。

2003年是劉淑琴接觸寄養孤兒的第一年。那時候,14歲的兒子和12歲的女兒先後上了中學,她在縣城開了家服裝店,每月有1000多元收入,丈夫是技術工人,常年在城裡打工,一家人日子過得挺紅火。

有一天,同村的朋友帶著一個白內障、一個先天愚型的殘疾孩子光顧了劉淑琴的小店,得知兩個孩子是以“家庭寄養”這種孤殘兒童養育模式寄養在朋友家中後,劉淑琴的心思再也無法放到店裡。

“原本我就喜歡小孩子,再加上自身右腿有些殘疾,看著他們真是覺得又可愛又可憐。”劉淑琴說,“當時我就決定,即便寄養孩子的補貼比起幹服裝店微薄許多,我還是想要給他們一個家。”

經過兒童福利院工作人員的評估,不到3歲的丁丁寄養到劉淑琴家。“丁丁小時候皮膚可白了,我丈夫把這個小可愛心疼得不行,每次回家,就把孩子裹在自己的皮夾克裡抱著串親戚,說自家又添了個小棉襖呢。”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劉淑琴臉上洋溢著幸福。

隨著丁丁漸漸長大,劉淑琴發現,孩子只有在高興的時候才願意與她交流,大多時間思想彷彿是停滯的。

發現丁丁在家庭寄養服務中心的教室裡與其他夥伴玩的時候特別開心,劉淑琴便每天帶丁丁往家庭寄養服務中心跑,一面讓丁丁玩耍、學習手工技能,一面向特教老師、其他寄養家長們學習經驗。這個習慣,劉淑琴一直堅持至今。

日子一天天過去,劉淑琴學會了如何在生活中教會孩子認知,學會了不斷鼓勵孩子每一個成長的瞬間,學會了調節孩子們遇到各種情況後出現的心理問題。如今,18歲的丁丁能夠在穿衣時主動挑自己最愛的花裙子,早晨起來先幫著媽媽料理家務,打開電視跟著節目哼唱歌曲……

“拆遷以後,條件比以前好了,為了方便孩子玩耍,特意添錢換了大房子。”走進她和孩子的臥房,20多平方米的空間內一半都打成了老式的炕床——“一個人看兩個,得考慮周全,不能讓他們睡覺時候滾下去。”

炕床對面的書櫃裡,放著一排紅色的獎狀,其中有“愛心媽媽”“精神文明家庭”“優秀共產黨員”……2013年,因為參與寄養孤兒工作得到全村人的肯定和尊重,劉淑琴光榮入黨。

“黨員就要做表率,除了照料孩子,我還應該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兒。”劉淑琴主動擔任起了村裡的殘疾人聯絡員,平日裡收集村中需要幫助的殘疾人信息反饋給殘聯,同時將殘聯的一些福利、藥品領到村裡分發給大家。

5月12日,既是母親節,也是丁丁的生日。今年,女兒鄭鑫買了兩個銀鐲子送給媽媽和丁丁,兒子鄭楠除了回家探望媽媽和丁丁,也給小穎買了玩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