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科學家都極力推薦的5部科幻電影,僅僅是因為接近真實嗎?

科幻作品和現實研究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本文中,五位著名科學家談到了賦予他們靈感的書籍和電影。

連科學家都極力推薦的5部科幻電影,僅僅是因為接近真實嗎?

風之谷

《風之谷》

(宮崎駿,1984年)

推薦人:簡·扎拉西維奇(Jan Zalasiewicz),萊斯特大學古生物學教授

我小時候很喜歡阿西莫夫、克拉克和海因萊因的科幻小說,但現在重讀一遍時,常常感到失望。某些情節確實精彩,但總體上有點沉悶呆板。我當上父親後,知道了宮崎駿,他的作品就沒有那種沉悶呆板的感覺。他創作的電影老少皆宜,不管是年幼的孩子,還是像我這樣上了年紀的成年人都能看懂,在理解上也不會有太大偏差。他對歷史、政治和環境問題的思考非常深刻和悲觀。作為一個研究人類世概念(認為人類正在改變地球的地質環境,會給後代帶來不好的後果)的人,我覺得他的作品很能打動人。

《風之谷》的背景是末日後的世界,海洋充滿酸性,散發著有毒氣體的森林裡棲息著模樣可怕的巨型昆蟲。女主角娜烏西卡屬於一個較小的人類群體,他們為了生存而戰。娜烏西卡努力保護在其他所有電影中都會被視為怪物的巨型昆蟲,並試圖讓有毒的森林恢復原有生態。她知道,昆蟲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不是什麼怪物。

我認為,只有少數幾位當代流行藝術家的作品反映了人類世的現實和由此產生的後果,宮崎駿是其中之一。他直面困境,但他知道,人類必須迎難而上。生活將繼續。我們在那種情況下竭盡所能。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在這個被破壞的世界裡盡力而為。

連科學家都極力推薦的5部科幻電影,僅僅是因為接近真實嗎?

《西部世界》第二季截圖

《西部世界》

(電視劇,2016年至今)

推薦人: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神經科學家、斯坦福大學兼職教授

神經科學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我們能否理解智力的原理,從而能在不同的基體上覆制它們?一個相關的問題是:我們可不可以在計算基體上創造意識?答案不得而知,但似乎是可以的,因為大自然用一千億個細胞來構建我們有意識的大腦。

這些問題是電視劇《西部世界》的核心,我正好是該劇的科學顧問。故事發生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創造出外貌神態、心理活動和言談舉止都與人類別無二致的機器人。一家公司修建了一個類似美國舊西部的公園,遊客可以在那裡射殺機器人,跟機器人妓女上床,和機器人一起冒險。隨著情節的發展,這些機器人開始產生自我意識,記起了前世的經歷,這給人類帶來了大麻煩。

對於機器人能否產生意識的問題,我們目前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只能說有這種可能。人工智能(AI)的發展道路有很多條。只開發軟件而不涉及實體,要更加簡單易行,但我們是否希望以及是否能夠創造出像人那樣的AI,還有待觀察。

幾十年來,我和同事們一直在撰文討論這些問題,但當你把想法融入科幻作品時,能吸引到更多的觀眾。我覺得,《西部世界》很好地將這些問題帶入了公眾視線。

連科學家都極力推薦的5部科幻電影,僅僅是因為接近真實嗎?

《星際穿越》中的安妮·海瑟薇

《星際穿越》

(克里斯托弗·諾蘭,2014年)

推薦人:喬凡娜·蒂內蒂(Giovanna Tinetti),倫敦大學學院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

《星際穿越》描繪了太陽系以外的行星,這是我喜歡該片的地方。我在倫敦大學學院有一支團隊,專門研究這些行星的性質,它們通常距離地球幾十甚至幾百光年。我們開始尋找類似於地球的行星,但在此過程中,我們發現行星極具多樣性,它們是如此奇特,以至於我覺得自己的興趣已經略有轉移。

在我看來,根據我們掌握的信息,《星際穿越》中對系外行星的描繪非常準確。探險隊離開地球后到達的第一顆行星是一個水世界,巨大的海嘯朝他們撲面而來。我們相信,類似這樣的行星肯定存在,他們後來到達的冰世界同樣如此。我們知道,很多巖質行星距離母星非常遙遠,因此該片對系外行星的描繪大概就是它們的真實面貌。我還認為,該片對地球場景的描繪非常逼真,如果氣候變化繼續下去的話。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星際穿越》讓我們看到了這些行星可能的模樣。現在,我一想到水世界,腦海中就會浮現出電影裡的那幅場景。有時,我進行公共科學講座時,會使用《星際穿越》的截圖。你不是描述行星的密度或者面貌,而是展示一幅圖片,讓所有人對你想表達的內容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這很有用。

連科學家都極力推薦的5部科幻電影,僅僅是因為接近真實嗎?

奧拉夫·斯特普爾頓的《造星者》

《最初和最後的人》/《造星者》

(奧拉夫·斯特普爾頓,1930年/1937年)

推薦人:馬丁·里斯(Martin Rees),皇家天文學家、劍橋大學宇宙學和天體物理學名譽教授

我不太喜歡看科幻小說,但我喜歡奧拉夫·斯特普爾頓(Olaf Stapledon)的書。我第一次讀他的書是60年代上學期間。當時我只是隨便翻翻,但現在回想起來,那些書似乎相當有遠見。

他在30年代寫的《最初和最後的人》(Last and First Men)和《造星者》(Star Maker)充滿了奇思妙想。《最初和最後的人》涵蓋了未來20億年的歷史,講述了18個不同的人類物種,第一個就是我們。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離開地球,向其他行星遷徙。其中一個人類物種擁有巨大的大腦,沒有身體。與軀體分離的大腦能創造新的物種(他們創造了他們之後的人類物種),這一想法非常有創意。如今,我們也在談論類似的想法。

《造星者》的情節更加波瀾壯闊。敘述者誕生於地球,後來進入太空,逐漸與其他地方的智慧生命融合。然後,他遇到了造星者。造星者創造了包括人類宇宙在內的很多宇宙,其中一些比另一些運轉得更好。其中有一個宇宙可以說是先於休·埃弗雷特(Hugh Everett)對量子力學作出了很有意思的詮釋,認為只要存在量子不確定性,如果兩個選項都被選擇的話,宇宙就會分裂。還有一個宇宙根本沒有空間維度,只有時間維度,斯特普爾頓稱之為音樂宇宙。這些想法極具匠心,尤其是考慮到它們寫於上世紀30年代。

連科學家都極力推薦的5部科幻電影,僅僅是因為接近真實嗎?

《火星救援》

(雷德利·斯科特,2015年)

《火星救援》講述了馬特·達蒙(Matt Damon)飾演的一名宇航員,孤身一人受困於火星,同行的其他宇航員因為沙塵暴而被迫離開。該片涉及兩個主要挑戰:首先,那名宇航員在這個環境惡劣的星球上如何獨自生存,為自己提供食物和能源;其次,地球上的太空科學家如何讓他回家。

我們在地球上已經麻煩纏身,我寧願看到我們解決地球上的問題,而不是花費寶貴資源把幾個人送上火星。儘管如此,我們是一個喜歡探索的物種,我們是冒險家,如果要前往火星,我覺得這會催生很多有趣的技術和想法,而這或許會使地球受益。

翻譯:于波

校對:其奇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臺,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