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春秋筆法,能不能舉些例子?

多佛拉明哥

《春秋》有兩大特點:一是記事極為簡略(“言微”),二百四十多年的歷史,它只用一萬八千多字就寫過了;

二是有著較為固定的“詞例”(用詞方式),比如“弒”與“殺”不同,“攻”與“伐”不同,等等,不同的措辭對應著修史者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不同態度,即“大義”。

以上兩方面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春秋》的“微言大義”,也稱“春秋筆法”或“春秋書法”。

過去認為,這是孔子“筆削”《春秋》的產物。

但是今人拿《春秋》裡的文字與商代殷墟甲骨文對比,發現兩者在許多詞例上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具有明顯的承襲關係。

那麼商代的文化傳統是如何影響《春秋》的呢?

《春秋》為魯國的國史。魯國的開創者是周公的兒子伯禽,當伯禽受封東行時,從西周朝廷帶去了一定數量的“卜筮巫史”之官(那時“巫史”不分)。這些“巫史”在商代即以家族為單位世代相襲,入周後繼續其先祖傳下來的職業,並由於西周的分封,散佈於各地(尤其是姬姓諸侯國)。

據此可知,魯國史書的特點,代表了周朝的記事傳統,而這種傳統可以上溯到殷商。故《春秋》的筆法,主要不是孔子的創造,而是魯國史書的固有特點,是有傳承軌跡可推尋的。(可參考劉源:《與殷墟甲骨文》,《光明日報》2013年8月12日第15版)

但孔子肯定對“春秋筆法”加入了新的創新。

所謂“筆法”,就是歷史書寫的“書法”,即如何認識並建構歷史的方法。孔子刪改《春秋》是“有方”的,他以所崇尚的政治觀念為標準,對舊史進行了重新“整齊”,甚至不惜違背史實加以改寫,形成了新的“筆法”。而新的“《春秋》筆法”,即“義理”灌注於修史的方法,對後世影響至深至遠。

比如周天子的權威只行於北方,在南方還有吳、楚等國,不服於周,自立為王,可是《春秋》硬將吳、楚貶為“子”,於是“吳、徐(楚)並僭,天下三王”的實態,在《春秋》裡就呈現為一王(周天子)獨尊;

又如《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凡遇尊親賢者,皆為之“諱”。比如將周天子羞辱地參加諸侯的盟會,諱作“出狩”。

我在《“義理”之作:孔子為“經”的意義

(載《中國青年報》2018年03月27日05 版一文曾說:

“《春秋》最大的特點及創新價值,就在於前所未有地將儒家核心價值觀(道、大義)系統地灌注於一個長時段的‘天下歷史’中,並對其進行了重建與改造。

總的來說,《春秋》筆法既有悠久的傳統,也有孔子的新創造。(皇帝不稱朕/胡丹答題)


皇帝不稱朕

“春秋筆法”這個詞誕生於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孔子曾經曰過:“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這句話很有意思,孔子本人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後代人瞭解我,是因為《春秋》這本書;而後代人罵我,同樣是因為這本書。

這本書有什麼神奇的呢?

《春秋》為儒家經典“六經”之一,也是魯國的國史。經過孔子修訂後,語言簡練,褒貶之意明顯,因而後人稱這種“微言大義”的寫法為“春秋筆法”。

其實“春秋筆法”就是曲筆的意思,不直接表明作者的個人觀點,而是用一些特定的詞彙,迂迴表達自己的態度,一字褒貶,含蓄地點評人事。

難怪孔子會那樣說了。因為有自己的褒貶之意在文字裡,後人就可以通過《春秋》這本書,瞭解孔子的思想,知道孔子的觀點,這也就是“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正是因為有自己的觀點,難免會被人不認可,甚至被人批評,這就是“罪丘者亦以《春秋》。”

孔子發明了這個記史方法,同樣對這種方法的優點和弊端有很清晰的瞭解。也正是因為孔子修訂過《春秋》,所以這部書可以作為儒家經典,代代流傳。

孟子曾曰:“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為什麼亂臣賊子會害怕《春秋》這本書?

就是因為這種春秋筆法可以“懲惡而勸善”(唐代史學家杜預之語),因為文有褒貶,做了好事,就是青史留名,而做壞事的,則要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難怪亂臣賊子要害怕了!

這裡茲舉一例:

《春秋》有記載:“僖公二十八年冬,天王狩於河陽。”

如果不懂春秋筆法,看到這句話,還以為是天子在這一年到河陽狩獵玩呢。

而實際是什麼呢?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這一年侵曹伐衛,取得了城濮大捷,帥諸侯會盟於踐土。之後又會於溫,周襄王來到河陽,諸侯朝。

就是這件事。天子聽從晉文公的號令,去參加一個會盟,這在孔子看來,絕對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情,因此就曲筆隱晦地表達這件事,記載為“天王狩於河陽”。


熊二History

所謂春秋筆法,是從孔子作《春秋》這裡來的。

按照《史記·孔子世家》的說法,孔子作《春秋》時,“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意在說孔子著史義例之嚴格和筆法之得當。

孟子也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按照傳統說法,亂臣賊子們懼的是什麼呢?就是孔子通過《春秋》而表達出來的道德評判,也就是所謂的“一字寓褒貶”。什麼叫做一字寓褒貶呢?舉例來說,《春秋》魯哀公十三年,記載“公會晉侯及吳子於黃池”。這裡的吳子就是吳王夫差,夫差當時僭越稱王,而《春秋》貶其為子,以示貶義。類似的情況又如,魯哀公六年七月有“庚寅,楚子軫卒”。楚子軫是楚昭王,也是僭稱王,所以《春秋》貶為子。

當然,還有其他答主回答的“天王狩於河陽”這樣的例子。這樣不直接批評,而使用暗示的方法來表達自己態度的寫作方式,就被後世稱為春秋筆法。

不過我覺得很有趣的一點是,如果“天王狩於河陽”是要表達“貶”的意思,而貶並非直接批評,只是用“狩”來表現,那麼這到底是對於晉文公行為的批判,還是對晉文公行為的迴護呢?如果沒有三傳作為參照的話,只看《春秋》的文字,只能看到曲筆,很難直接理解褒貶的意涵。這樣的話,亂臣賊子怎麼會懼呢?只能讓亂臣賊子們更加無所畏懼吧?


pku小動物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一直讓後人誤解是曹操的座右銘,其實不然,一代操雄曹操的人生真實寫照而是:好玩不過嫂子,漂亮不如姨子。

在歷史記載中,曹操有8個夫人,一個昭儀,六個姬妾,而這15個女人都有一個特點,絕大多數都是別人的老婆。例如何進死後,他的兒媳婦被曹操霸佔;呂布失敗後,手下大將秦宜祿的老婆被曹操搶走;此外,還有袁紹的老婆、張繡的嬸子;而剩下的杜夫人、尹夫人的孩子都會打醬油了,還是一然不誤曹操的愛好。

更奇葩的一次,曹操攻破鄴城後,就立即下令把袁熙的老婆甄氏帶來。沒想到手下卻回答:您兒子曹丕早就去了。曹操怒道:老子就是為了她才攻打鄴城!曹操話裡話外,都是先看上了甄氏才開打的,但沒想到被兒子捷足先登搶走了。這曹操兩父子的口味還真是一脈相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