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人是怎麼吃水產品的?

你今天喜歡吃海鮮,但是三國時人吃海鮮嗎?

當然也是吃的,當時的魏國的東邊,就是今天的山東,是靠海的。吳國東邊,就是今天的浙江,也是靠海的,南邊還靠著南海,所以吃海鮮是不發愁的。

今天的廣州,在漢代是被南越王統治的,他平時吃的東西,就有海蠣子啊,海螺啊,文蛤啊,蜆子啊,和今天相比一樣不少。而且,像海蠣子這種容易養的動物,漢代也有人開始人工養殖。

983年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現在已建成南越王博物館。在出土的青銅器裡,就盛著各種各樣的海產品。

三國時人是怎麼吃水產品的?

甚至張華在《博物志》裡有這樣的記載:龍肉遇酒則現出花紋。推想起來,帶花紋的肉,很可能是三文魚之類,被中原人士當做龍肉了。

當時人們吃魚,是很喜歡生吃的,就像吃生魚片一樣。《三國志·方技傳》記載華佗看病,有這樣一段:

  • 廣陵太守陳登得病,胸中煩懣,面赤不食。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數升,欲成內疽,食腥物所為也。’即作湯二升,先服一升,斯須盡服之。食頃,吐出三升許蟲,赤頭皆動,半身是生魚膾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後三期當發,遇良醫乃可濟救。’依期果發動,時佗不在,如言而死。

也就是說,陳登是吃了生魚片的寄生蟲致死的。雖然如此,生魚片的美味卻令人無法抵擋,其中就有一個著名的張翰思鱸的故事:

宋人龔明之《中吳紀聞》:“東晉張翰,吳人,仕齊王冏,不樂居其官。一日,見京師秋風起,因作歌曰:‘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遂棄官而還國。”

為了一口生魚片,竟然辭職回鄉,也是醉了。唐代書法家歐陽詢,還寫了一幅書法作品,這就是著名的《張翰思鱸帖》。

三國時人是怎麼吃水產品的?

不過,這都是沿海或水鄉地區,內地人想吃到海鮮,就沒那麼容易了。因為當時沒有冰箱,打到海產品,沒有辦法往內地運活的。

不過古人也有辦法,那就是用醃起來,或者曬乾。

沿海地區,肯定是不缺鹽的。用鹽醃魚,就可以送到內地。除了用鹽之外,還可以用蜜醃,吃起來是甜絲絲的。

還可以把海產品曬乾,比如把魚曬乾,這就叫鯗,能夠保存很長時間。今天你吃的乾魚片啊,幹魷魚絲啊,其實古代早就有了。而且內地人吃到的,就是這些東西。

三國時人是怎麼吃水產品的?

除了魚,貝類也可以曬乾,這就是乾貝,吃的時候用水泡開。

漢代末年有一首詩叫《孔雀東南飛》,講的是廬陵一對年輕人的愛情故事。裡面寫到當地的太守要娶親,派了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為了大擺宴席,要到交廣去買海鮮。交廣在今天的廣東、越南,而廬陵呢,在今天的江西,離交廣也有一兩千裡地,說明那時候的海鮮生意十分發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