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策

战国时期,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能征善战的将军,代表人物吴起、白起、李牧、王翦、廉颇等。但是战术如果不以战略为根本,那将可能毫无意义,甚至起负面影响。“远交近攻”战略的提出,无疑对秦国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策略是后来任秦昭王宰相的范睢首先提出来的。

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策

张博饰演的秦昭王剧照

《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则天下莫能害。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弊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

在范睢看来,秦国最近几年对外战争就是为了满足个别人的欲望,毫无战略可言。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必须亲近韩国和魏国,以此来威慑楚国和赵国。如果赵国强大了,则拉拢楚国,楚国强大了,就拉拢赵国,楚国和赵国都依附秦国的时候,那么齐国必然害怕,还会巴结秦国,到时候,韩国和魏国就是秦国的了。范睢对当时的天下大势看的非常清楚,秦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并不具备同时攻打六个国家的实力,于是范睢让秦昭王抓住眼前的利益,对已经衰落的魏国和相对弱小的韩国下手,得到一寸的韩魏土地就是一寸的利益,同时尽量减少与其它四国的摩擦,争取相对和平的外在环境。其中关键就是控制韩魏,范睢在后来的具体阐述中也提到,为了控制住韩魏,可以采取三各办法:第一,说好话,送厚礼;第二,割让土地给韩魏;第三;寻机攻打韩魏。秦昭王对魏国实施的是第三个办法,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对韩国则采取了外交手段和军事手段。

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策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

远交近攻策略的运用其实由来已久,秦国之前已经运用很多次,也不乏非常成功的案例。但是范睢为秦国量身定做的这一策略,并把它理论化和具体化,无疑使秦国可以公式化的套用这一战略,用起来更加快捷方便。

范睢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

秦昭王打服魏国以后,就对韩国下手了,眼看韩国快撑不住了,却发生了著名的冯亭献上党郡给赵国的事件,引发了长平之战,最终秦国取得了长平之战的惨胜。可以看出秦国的攻伐步骤是符合远交近攻策略的,依次是魏韩赵。在打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和楚国也是有盟约的,虽然后来楚国有帮助赵国的迹象,但是也说明秦国采取了拉拢楚国的的做法,只是战场瞬息万变,意想不到的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采取的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再一次提出远交近攻,而且也确实是在这一策略指导下进行的,可见远交近攻是被秦国牢牢利用的。

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策

秦始皇灭六国图

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是拉拢较远诸侯国,最终控制或者占有韩魏,并没有一统天下的说法,可能是时代的局限性所致。

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国后期对外战争指明了方向,在它的指导下,秦国打通了东进的道路,加快了扫清六合,一统天下的步伐,并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大秦帝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