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余留芬:发展乡村产业,唱响岩博脱贫致富歌

全国政协委员余留芬:发展乡村产业,唱响岩博脱贫致富歌

余留芬委员

位于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的岩博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17年前,这里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三分之一人口没有越过温饱线,村集体账面上还欠着几万元的外债。

2015年,岩博村贫困户全部脱贫。不仅如此,截止到2017年底,村集体资产达到7600万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610万元,年人均收入达到18600元。村民组入户道路全部硬化,家家住上漂亮楼房。岩博成为了全县首富村、先进村、文明村。

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都离不开一个人——全国政协委员、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

穷则思变

今年49岁的余留芬,1989年初中毕业后嫁到了岩博村。回忆起那时村里贫穷的面貌,余留芬还记得当年流行的一段顺口溜:“岩博这个鬼地方,家家住的是老土房,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也不嫁岩博郎。”更令她感到遗憾的是,从1989年到2001年,十多年的时间里,村里贫穷的面貌几乎没有一点点改变。因为路不通,村民们无法从外地运来盖房所需的材料,就只能修修补补将就着过,村里几乎没有新房。

余留芬的丈夫在外地上班,一个月难回一次,没种过庄稼的余留芬又要带娃,又要种庄稼。但是面对困难,面对贫穷,她没有选择认命。“如果我们自己不去想办法找出路,只是一味地等待着别人的救济,那等待我们的依然只有贫穷。所以我觉得穷则思变。”余留芬说。

1993年她到附近煤矿开了个小饭馆。人勤快,头脑活,余留芬把小饭馆经营得红红火火。两年后,她又发现了另一个商机——给村民们照相,因为那个年代很多人都买不起照相机。她用开饭馆赚的钱买了台照相机,扛着相机走村串户,照相一块钱一张,村民常常排着长长的队等拍照。在这之后她又办了小超市,自家的日子就这样越来越好过了。

要致富先修路

2001年,当时创业小有成就的余留芬当选为村支书。女人当村支书在当地少数民族村寨中没有先例。但是她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还是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大家纷纷希望她出任岩博村支书。

余留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在她看来,没有基础设施的畅通岩博村何谈发展。要修路,需要资金,可是钱从哪儿来?当时淤泥乡一年的财政税收还不超过10万元,岩博村集体资产还有负债。不仅如此,修路还要涉及到“征地”,土地都分到户了,谁愿意无偿把土地拿出来。

“但是再怎么困难我也要坚持下去,把路修通。”余留芬坚定地说。她带头把自家的一些地送给被占用土地的农户,又走进有人外出打工、条件相对好的农户家“化缘”土地。仅7天时间,土地就全部征完。她自己垫出4万元买钢钎、大锤、洋铲和炸药,把工作量分到各家。上任第七天,她带着村民挖下修建通村路的第一锄。

历时3个月,一条3公里长、4米宽的通村公路出现在村民眼前。随后,余留芬继续带领村民,贯通了7条通村通组路,总里程28.5公里,彻底让这个贫穷的彝族村寨告别肩挑背驮的历史。上任一年后,岩博村的水电路全部修通。

为岩博赢得“第一桶金”

水电路修通之后,余留芬思考的是如何让村集体拥有自己的资产。这时她敏锐地观察到了一个让岩博扭亏为盈的机会。

2002年,原村集体所有的1480亩岩博林场,因外地承包人管理不善,急于转手。余留芬认为再困难也要把林场“赎”回来,为岩博村赢得第一桶金。

但是这意味着村里要支付23万元,这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她自己拿出4万元,但是钱还差得多。她又挨家挨户筹资,借到11万元,又以个人名义贷款8万元,终于把林场“赎”了回来。

岩博村通过间伐林木、精心经营,一年就将借款全部还清并盈利16万元,村里有了第一笔发展资金。趁热打铁,余留芬带着大家办起了一个又一个村办企业。依托林场资源,继续用活资金。在余留芬的带领下,岩博村又建起了蔬菜大棚、肉牛养殖场、小鸡孵化厂、藏龙山庄……村级资产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三变改革拔穷根

越来越多的村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这让余留芬很欣慰,但她并没有停下来歇歇。“路越走越宽,思路也变得越来越开阔,发展的激情和欲望也更加强烈。”她说。

余留芬坚信产业是贫困群众脱贫的支撑,接下来她把目光瞄准了村酒厂。彝家用传统方法煮小锅酒已有600多年历史,早在2004年,余留芬就张罗建起了村小锅酒厂。

余留芬在发展村办企业的过程中,积极倡导村民参与村企入股,村民们不仅可以用土地和资金入股酒厂,还能加入其中成为产业工人。岩博村也因此成为贵州省总结推广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经验的生动典范。

“三变”改革彻底改变了岩博村的社会生态——身份有了变化,以前的农民,现在变成了股东;生活方式有了变化,过去的“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天到黑不得闲,现在变成了上班打卡、下班休闲的“上班族”。村民收入有了保障,年底还能分红。

目前,酒厂拥有员工400余人,除了岩博村村民,还吸纳了周边村的村民。员工中有100多名大学生,其中一半是返乡就业,另外一半则来自其他城市。

余留芬通过高价收购村民种植的高粱,在满足厂里生产的同时带动更多村民脱贫。除此之外,她还将生产剩余的酒糟免费送给农户养猪养牛。

谨慎谋划未来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审议党的十九大报告。余留芬作为十九大代表在向习近平汇报时,提到了岩博酒。总书记点名关心“人民小酒”,让岩博酒在全国一下子火了起来。余留芬把这称之为“暴风雨的来临”。“因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如果我们处理不好,也将成为我们的灾难,从此我们将再也无法翻身。”

为此,余留芬加强酒厂的制度管理,对于市场上的假酒、员工心理上的变化等情况不断分析和把控,谨慎谋划。她说:“不管外部如何热,我们的内心是淡定的。因为我们一路走来都非常不易,所以面对这次重大的机遇,我们完全有能力抓住并应对好。”

对于岩博村未来的发展,余留芬希望能够做好规划,稳步前进。“未来的路是漫长而艰难的,但是我对岩博的明天充满希望。”她总结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