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餘留芬:發展鄉村產業,唱響巖博脫貧致富歌

全國政協委員餘留芬:發展鄉村產業,唱響巖博脫貧致富歌

餘留芬委員

位於貴州省盤州市淤泥彝族鄉的巖博村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17年前,這裡不通路、不通電、不通水,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三分之一人口沒有越過溫飽線,村集體賬面上還欠著幾萬元的外債。

2015年,巖博村貧困戶全部脫貧。不僅如此,截止到2017年底,村集體資產達到7600萬元,村集體可支配收入610萬元,年人均收入達到18600元。村民組入戶道路全部硬化,家家住上漂亮樓房。巖博成為了全縣首富村、先進村、文明村。

這一翻天覆地的變化,都離不開一個人——全國政協委員、巖博村黨支部書記餘留芬。

窮則思變

今年49歲的餘留芬,1989年初中畢業後嫁到了巖博村。回憶起那時村裡貧窮的面貌,餘留芬還記得當年流行的一段順口溜:“巖博這個鬼地方,家家住的是老土房,一年種糧半年飽,有女也不嫁巖博郎。”更令她感到遺憾的是,從1989年到2001年,十多年的時間裡,村裡貧窮的面貌幾乎沒有一點點改變。因為路不通,村民們無法從外地運來蓋房所需的材料,就只能修修補補將就著過,村裡幾乎沒有新房。

餘留芬的丈夫在外地上班,一個月難回一次,沒種過莊稼的餘留芬又要帶娃,又要種莊稼。但是面對困難,面對貧窮,她沒有選擇認命。“如果我們自己不去想辦法找出路,只是一味地等待著別人的救濟,那等待我們的依然只有貧窮。所以我覺得窮則思變。”餘留芬說。

1993年她到附近煤礦開了個小飯館。人勤快,頭腦活,餘留芬把小飯館經營得紅紅火火。兩年後,她又發現了另一個商機——給村民們照相,因為那個年代很多人都買不起照相機。她用開飯館賺的錢買了臺照相機,扛著相機走村串戶,照相一塊錢一張,村民常常排著長長的隊等拍照。在這之後她又辦了小超市,自家的日子就這樣越來越好過了。

要致富先修路

2001年,當時創業小有成就的餘留芬當選為村支書。女人當村支書在當地少數民族村寨中沒有先例。但是她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還是贏得了村民們的信任,大家紛紛希望她出任巖博村支書。

餘留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在她看來,沒有基礎設施的暢通巖博村何談發展。要修路,需要資金,可是錢從哪兒來?當時淤泥鄉一年的財政稅收還不超過10萬元,巖博村集體資產還有負債。不僅如此,修路還要涉及到“徵地”,土地都分到戶了,誰願意無償把土地拿出來。

“但是再怎麼困難我也要堅持下去,把路修通。”餘留芬堅定地說。她帶頭把自家的一些地送給被佔用土地的農戶,又走進有人外出打工、條件相對好的農戶家“化緣”土地。僅7天時間,土地就全部徵完。她自己墊出4萬元買鋼釺、大錘、洋鏟和炸藥,把工作量分到各家。上任第七天,她帶著村民挖下修建通村路的第一鋤。

歷時3個月,一條3公里長、4米寬的通村公路出現在村民眼前。隨後,餘留芬繼續帶領村民,貫通了7條通村通組路,總里程28.5公里,徹底讓這個貧窮的彝族村寨告別肩挑背馱的歷史。上任一年後,巖博村的水電路全部修通。

為巖博贏得“第一桶金”

水電路修通之後,餘留芬思考的是如何讓村集體擁有自己的資產。這時她敏銳地觀察到了一個讓巖博扭虧為盈的機會。

2002年,原村集體所有的1480畝巖博林場,因外地承包人管理不善,急於轉手。餘留芬認為再困難也要把林場“贖”回來,為巖博村贏得第一桶金。

但是這意味著村裡要支付23萬元,這在當時可是天文數字。她自己拿出4萬元,但是錢還差得多。她又挨家挨戶籌資,借到11萬元,又以個人名義貸款8萬元,終於把林場“贖”了回來。

巖博村通過間伐林木、精心經營,一年就將借款全部還清並盈利16萬元,村裡有了第一筆發展資金。趁熱打鐵,餘留芬帶著大家辦起了一個又一個村辦企業。依託林場資源,繼續用活資金。在餘留芬的帶領下,巖博村又建起了蔬菜大棚、肉牛養殖場、小雞孵化廠、藏龍山莊……村級資產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三變改革拔窮根

越來越多的村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這讓餘留芬很欣慰,但她並沒有停下來歇歇。“路越走越寬,思路也變得越來越開闊,發展的激情和慾望也更加強烈。”她說。

餘留芬堅信產業是貧困群眾脫貧的支撐,接下來她把目光瞄準了村酒廠。彝家用傳統方法煮小鍋酒已有600多年曆史,早在2004年,餘留芬就張羅建起了村小鍋酒廠。

餘留芬在發展村辦企業的過程中,積極倡導村民參與村企入股,村民們不僅可以用土地和資金入股酒廠,還能加入其中成為產業工人。巖博村也因此成為貴州省總結推廣的“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經驗的生動典範。

“三變”改革徹底改變了巖博村的社會生態——身份有了變化,以前的農民,現在變成了股東;生活方式有了變化,過去的“臉朝黃土背朝天”、一天到黑不得閒,現在變成了上班打卡、下班休閒的“上班族”。村民收入有了保障,年底還能分紅。

目前,酒廠擁有員工400餘人,除了巖博村村民,還吸納了周邊村的村民。員工中有100多名大學生,其中一半是返鄉就業,另外一半則來自其他城市。

餘留芬通過高價收購村民種植的高粱,在滿足廠裡生產的同時帶動更多村民脫貧。除此之外,她還將生產剩餘的酒糟免費送給農戶養豬養牛。

謹慎謀劃未來

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同代表們一起審議黨的十九大報告。餘留芬作為十九大代表在向習近平彙報時,提到了巖博酒。總書記點名關心“人民小酒”,讓巖博酒在全國一下子火了起來。餘留芬把這稱之為“暴風雨的來臨”。“因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但是如果我們處理不好,也將成為我們的災難,從此我們將再也無法翻身。”

為此,餘留芬加強酒廠的制度管理,對於市場上的假酒、員工心理上的變化等情況不斷分析和把控,謹慎謀劃。她說:“不管外部如何熱,我們的內心是淡定的。因為我們一路走來都非常不易,所以面對這次重大的機遇,我們完全有能力抓住並應對好。”

對於巖博村未來的發展,餘留芬希望能夠做好規劃,穩步前進。“未來的路是漫長而艱難的,但是我對巖博的明天充滿希望。”她總結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