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兵符的皇帝不能再造过一个兵符?

用户55480277153

首先,材料问题比较苛刻。这种材料非金即玉,不是普通人能够得到的。

第二,技术问题。兵符是一个模子制出来的然后分成互补两半。事后模子就被消毁,再想仿照的话,模子不可能做得一模一样。

第三,防伪技术。两个兵符上的图案和铭文是互补的,你在制作时不可能仿得一模一样。

所以,兵符要换就一对全换,只换一个补另一个肯定不对。

另外,实际问题肯定不是楼主所想的这么简单。

兵符,和玉玺一样,只是权力的象征。不是说,你有了兵符就能当大将军,有了玉玺就能当皇帝。是有资格的人才能用得起。

打个比方,一个乞丐无意捡到一枚兵符或玉玺就能当上将军或皇帝了吗?显然不是!

在没资格的人手中它什么也不是,但是在将军和皇太子手里,情况就不一样了。

所以,三国后期军队大大小小的将领是臣服听命于司马家族,而不是曹芳曹奂。曹芳曹奂就是拿真的兵符来调动,军队也不

摆你。他们不认同你这个人,又怎么会认同你这个兵符呢?

兵符的意义在于通信。古代可是没有电话电报网络等现代通信手段,只能靠人和书信来传达。但是,皇帝或上级不可能亲自来下命令吧?但是派来的信使有可能是敌方冒充的,怎么验明正身呢?于是,古人就发明了兵符,有了兵符,就能证明来的人可靠!当然也不是十分可靠,敌方有可能把人和兵符都截获了再冒充。但是除此之外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办法了啊。

所以,还有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所以兵符好不好使,全看将军的态度了!


全球华人第一神探

为什么圣旨/尚方宝剑/传国玉玺/龙袍……不能伪造??

因为是人赋予了物品权力,而不是物品赋予了人权力。

同样是圣旨,明清的圣旨是必须遵从的不二选择,汉献帝的圣旨就是个屁,伪造清朝皇上的圣旨要夷灭九族,伪造汉献帝圣旨的人什么事儿都没有。

因为大家敬畏的不是这个东西,而是使用这个东西的人。

比如题主这个问题,就算曹髦拿着真的兵符去了军营,难道军队就会听他的吗?军队从将领到士兵都知道天下是司马家掌权,大家认可的是司马氏的权力。

历史上没有兵符调兵的情况并不是没有发生过,讲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明英宗天顺五年,武将曹钦造反。曹钦是大太监曹吉祥的侄子,至于他为什么造反,这是一笔烂账,反正大家知道他要造反就行了。曹钦在京城里养着不少家丁,希望能够利用这些家丁,趁着大部队调动不及,打皇帝一个措手不及。

结果偏巧当时甘肃告急,新任的陕西总兵孙镗明天就要带兵出征,进宫向皇帝辞行和履行手续,可是天色已晚就没有见到皇帝,因为有军务在身就没有回家,索性住在了皇宫朝房里。

边将住在皇宫,这种情况百年也难遇一次,可是就在曹钦造反的这一天晚上发生了。孙镗在睡梦中听说了曹钦造反的消息,急的不行,可是又没有调兵的手续和印信(明天才出征),怎么办呢?

孙镗急中生智,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到了他明天将要带领的军队的军营里,鼓足中气大喊:

“刑部大牢有人逃跑啦!大家快去抓啊!抓住了就有重赏!(最后这句很重要)”

事实证明,爷三个这一嗓子喊来了两千人,在没有任何虎符印信的情况下,孙镗带着这两千人赶到皇宫和叛军激战,最终平定了叛乱。


为什么将士们可以跟着没有虎符的孙镗走呢?说到底是因为大家都认识他,知道他是即将带领他们的主将,也知道今晚是为了皇帝打仗,所以才有这两千人跟着去。如果一个陌生人来到军营里,就算拿着虎符,也是不会有人和他们走的。


所以还是那句话,是人授予了物品权力,而不是物品授予了人权力,要搞清楚先后顺序哦!


小约翰


首先我们应了解兵符的来历及作用。古时作战,皇帝对下面部队下达作战指令十分困难,也不可能亲自前往前方下达皇命,于是出现了传达皇帝指令的媒介品―虎符。

那么虎符就代表着皇帝的委派和命令,拥有虎符的人就拥有调动三军的权力,见到虎符就如同面见到皇帝,这就和以前的尚方宝剑,圣旨意义基本上相同,但唯一不同的一点就是虎符能够统率三军,拥有支配队伍的权力。也就是说虎符的产生就是方便将军们调动三军力量,和对方敌人进行决战。

但虎符一般是两半,一半在所派遣的将领手中,一半在三军中声望较高的人手中,两者合二为一便可拿着该虎符进行调兵遣将,投入战争中去。


但拥有了虎符并不是绝对能够调兵遣将,在古代并不是没有造假的能力的,首先取决你是不是皇帝的武将,或者被信任的人,因为下面的三军也不是傻子,如果随便来一个人造一个虎符去统率三军那还不乱了套,并且私造虎符也是重罪,满门抄斩佳诛九族,谅谁也不敢随意胡来。

所以三军将士们一般是先认将后认虎符,你若是无名无辈的普通人,就算你把真虎符拿在手里口里高喊着:众将士听令!我估计也没有人下跪听令。所以你必须是皇帝的武将或是被信任的人。这是前提条件。


古代行军作战为了避免冒充的行为发生,一般都是只听令当初皇帝亲自下令统率三军的人。所以在外面作战时就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因为你不知道朝廷此时正是什么情况,是不是武将士兵都离开后有像秦桧一样的奸臣贼子暗自控制着皇帝,偷偷下令等行为。

对于像曹芳曹奂有实名无实权的皇帝来说,即使再造一个虎符仍然没有人会听令于他们,因为其大势已去,将士们已追随司马氏家族,其已无威信可言。



智化冰川

因为军队里从上到下都知道这兵权是司马家在掌控着上下将领大多都是司马家的亲信

如果你曹芳拿个兵符过去调兵,我敢说

不出意外的话你曹芳是走出不了这个兵营的,有多少想向上级表现的军官不把你抓起来献给司马家。

掌控一个军队,是有极严格的上下级制度的,司马家能从上到下彻底掌控一支军队,那可不是只凭一个兵符掌控的。

所以说大家认可的是司马家拿的兵符,而不是其他人拿的,就算其他人拿的是真的,最后也能给你说成是假的。


因为司马家不会容忍别人来用这种方式去挑战他们的家族威严,这是人的本能。

想夺走在别人手里的东西,除非你拿出更强大的实力才能凌驾于现如今的权力之上!

2018.1.8


谷朴说

先说明一下兵符怎么用。古代信息交通不发达,君王要号令三军出征,无法直接传达,就发明了兵符这么一个东西。兵符可以分两半,一半在平时领兵的将军手中,另一半在君王手上,体现了军权归君王所有。

兵符的作用就来了,皇帝让某人挂帅出征,就把珍藏已久的另一半兵符拿出来授予这个人,这位将军就拿着它到兵营,与负责日常训练的领兵将领手上的另一半合体,如果纹合,大家就相信这个人真是皇帝派来的,就跟着出征了。待战事结束后,再把那一半还给皇帝。

有的人会问,为什么不是那个负责日常训练的将军带兵呢?也有,程序和上面一样。但自宋以后,宋太祖为了防止军阀出现,经常把负责作战和训练的人分开,带兵的不负责作战,作战的不负责带兵。

兵符的发明,对杜绝武将尾大不掉后容易造反有一定的作用,巩固了皇帝的统治。但根本不在于兵符本身,而主要在于皇帝的权力,古代君王的军权主要体现在对军队人事的掌控上,只有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军队人事,才会打造一支绝对忠于皇帝的军队,兵符的作用才能有效。如果像汉献帝、光绪帝这样的傀儡皇帝,即使给你十个兵符,它也发挥不了作用,因为军队不再忠于皇帝,只忠于将军个人了,或者只对另外一个人负责。


华哥杂谈


我们看影视剧的时候常常会对兵符有一个很模糊的认识,似乎只要有兵符就能调动军队兵符,哪怕是犯上作乱的行为,为什么皇帝要设置这样一个制度呢?

其实古代底层士兵参军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并不是为了保家卫国,君权至上,忠君爱国的思想理他们很远,他们只认得这批军队中的上级,甚至高级一些的军官他们都不认识,如果上层军官想要调动他们,首先得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身份,而古代的信息传递非常慢,

说到底还是一个信息差的问题。

哪怕是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见过国家领导人,见过的只是媒体的影像资料;又再比如,大型公司的底层员工很大程度没有见过公司高管,高官的话甚至不如他们的直接领导有效,是不是?

兵符制度就是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之上的,兵符

一分为二,右半部分在国君手里,左半部分在军队中,国君命统帅出征的时候,会派人带着诏书和国君手中的半枚虎符前往军队,念完诏书后,将两块兵符合二为一,便可出征。新兵入伍除了训练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虎符长什么样子,识得虎符。

如果没有完整的兵符,军队是不能调发的,士兵们认符不认人。而且不同地区对应不同形状的兵符,也就是说这种形状的兵符只能调遣该地区的军队。发展到后来在兵符上加错金银等工艺,使得除了形状还有纹饰也要吻合,就加大了仿造的难度。到了隋唐时期,要山寨出一个完全吻合的是非常难的。

关于兵符误用一个众人皆知的例子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长平之战后秦国趁势进攻赵国。魏国的名士信陵君依靠窃取来的兵符调动囤驻边境的军队,增援赵国,最终打垮秦军。

军队名义上是皇帝的,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旦有事,就算没有兵符,凭着自己的威信,以清君侧和救驾等理由照样可以调兵。安禄山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地方权力太大,中央暗弱,他就能直接扯起反旗。从东汉末年开始,甚至出现了“只认人”的武装,如曹操的青州兵、唐朝的各地节度使军队、明朝李如松的辽东铁骑、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等等。

说到底,兵符实际上不仅不利于造反,反而是确保军国大权控制在皇权手里的产物,他加强了中央集权分化地方将领的军权,防止地方拥兵自重,兵符作为实际工具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作为文化的象征,它将一直存在。

相关推荐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dd400073431a56e7a6d\

水晶讲堂

首先说一下兵符,又叫虎符是中国现代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传说是西周姜子牙所创造,由地方政府发给掌兵大将,其反面刻有铭文,分爲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中央长官,调兵时需求两半合对铭文才干失效。虎符专事公用,每支军队都有绝对应的虎符。


战国时秦相吕不韦掌握着大批军队,对秦王(嬴)政构成了极大的要挟。嬴政亲政后,于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用虎符收编了吕不韦的军队,使得吕不韦空有相国之名而无实权。



由此可见虎符是多麼重要的一个东西!可是爲什麼没有假造的呢。

其一:假造兵符也根本上不太能够。从如今存世的几个兵符来看,纹路细腻,造型复杂,比方兵符上的错金铭文,就是先在兵符上刻出阳文,再把金丝嵌入阳文,最初打磨光亮。如此复杂的工艺,在现代除了官办工坊,普通人基本无法仿制。



再者:自古以来,中国现代兵符都是专符公用,一地一符、一事一符,绝不能够呈现运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中央军队的状况。爲了避免冒充,在兴师动众时,除了要勘验兵符外,还要出示皇帝的圣旨或许朝廷的公文,缺一不可。和平完毕后,将帅手中的兵符要出借朝廷,不得私自珍藏。


历史正当时

这个问题很简单,权力的核心就是要有人听令,并执行命令,兵符就是一个信物,它承载的是皇权的信用,而你举的例子,领兵的将领的忠诚和任免,早已掌握在司马家的手里,他们对皇权是无视甚至是藐视的, 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信用可言。

信,那就是权力,不信,那就是废铁。

另外还需纠正一下,所谓兵符在司马家手里,并不是说虎符就像传国玉玺一样,是唯一一个的信物,而是一堆信物。

事实上,现存的虎符,比如杜虎符、 新郪虎符、阳陵虎符,都表明虎符本身一分为二,一只在君王手中,另一只在地方守将手中,一地一符,绝不是一符管全国的。

比如杜虎符的文字是: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

也就是说,用兵50人以上,必须得看这个东西,那么你不看这个的惩罚是什么呢?虎符不承担这个责任,而是在秦律中,秦律·擅兴律对于擅自发兵有明确的惩处,是要杀头的!

所以,并不是虎符牛逼,而是秦法威慑。

而如果法律不足以威慑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吕后死后,齐国的诸侯王齐王刘襄决定起兵,此时的制度是诸侯国军队必须有汉虎符和诏书才能动员发兵,但是事实上,只要诸侯王有意愿,这个制度也就是个屁。

《汉书·高五王传》:

齐王闻此计,与其舅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阴谋发兵。齐相召平闻之,乃发兵入卫王宫。魏勃绐平曰:”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而相君围王,固善。勃请为君将兵卫卫王。”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将。勃既将,以兵围相府。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遂自杀。于是齐王以驷钧为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悉发国中兵。

要注意啊,齐王发兵固然没有汉虎符,齐相召平兵围齐王宫一样没有虎符诏书,这个“兵”随随便便就发动了。

所以说,如果大家都不怕法令的制裁,那么法令也好,信物也好,根本就一文不值。


刘三解

我也来掺和一下。

前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不过我说说自己的看法。只针对题目而言。

首先,没有兵符的皇帝是没有权力的皇帝,没有权力的皇帝是很少人帮的,所以伪造兵符这件事估计很难做成。一般说来兵符是皇帝或诸侯一半,带兵将军一半。两者合一才能调兵,窃符救赵说的就是这个。一旦皇帝没有兵符,就说明大权旁落,这个天下人都会知道。那么,伪造兵符就是个重罪。参与这个事情的人都要考虑后果,所以这个现实导致不可能发生。

其次,技术上能不能伪造。古代都是手工制造,加上只做一个(分两半),还有材料(比如传国玉玺的材料)、图案花纹(古代等级制度也导致花纹不同)啥的,导致唯一性很高。而且也不排除皇帝为了防止伪造,在造成兵符后直接就杀了工匠。举个例子,就说现在的钞票,你说钞票重要吗?很重要,但是历朝历代都可以忍受假钞,但还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总在防伪上。军队作为权力最直接的来源,虎符肯定也具备一定的防伪性,而且估计很少人知道,不知道里面的秘密你也无从伪造啊!

最后就是即便伪造了兵符,能不能用。大家都知道兵符只是为了更方便更科学管理军队,但事实上兵符的权力来源还是当权者,当权者通常都是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累积出来权势和权威,而兵符只是个印信。所以假兵符使用起来起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如果带兵的将军没有认出是假的,他有多大的胆量敢挑战当权者;二是如果带兵的将军认出是假的,一般会搞掉你,因为大家都知道你没啥权力(所以这件事成本极低、失败率基本没有),把你卖了更显忠心,没准还能加官进爵,何乐而不为?

如果伪造兵符可以,信陵君又何必去偷真的呢?信陵君在自己的国家可谓是权势了,但是救了赵国自己又无地自容了——魏王如何知道兵符被盗的,这不是又一个好玩的问题吗——更别说一点权力都没有的傀儡皇帝。都说献帝窝囊,但人家好歹也是长寿之人,这就是智慧。若是献帝当个傀儡还不安分,不用老曹家动手,下面的武将就能灭了你——敢毁老子荣华富贵、锦绣前程?


昨天有暴雨

虎符作为古代军权的象征,正所谓“兵者,国之大事”,虎符不仅不能随意调用,而且更不能任意仿造。

虎符以铜或者金制成,为保密,被设计成小巧印泥的造型。虎符分为两半,右符掌握在君王手中,左符掌握在驻军统帅手中,左右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只有同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这也是“符合”一词的由来。

见符如见君,当需要调兵时,使者拿着君王的右符,前往驻地,与统帅左符验核后,方能调兵。

战国时期,秦国包括赵国,魏国害怕得罪秦国,不敢发兵救赵国,唇亡齿寒,魏信陵君窃符救赵,终于挽救赵国被围的危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