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之后,每一个怀春的男女都希望有这样一个美丽的邂逅

度过一个寒冷、单调、毫无生机的冬天后,人们格外盼望回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所以,春天的到来,令人们倍感珍惜。春风拂面,百花盛开,阳光和暖,草长莺飞,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给人无尽的希望和憧憬。因此,春天的离去,更令人留恋和伤感,无怪乎古人反复吟唱“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然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却给人意外的惊喜。那是一片不期而遇的桃花,那是一场无以言状的感动。那就是诗人在庐山大林寺的一次偶遇。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立夏之后,每一个怀春的男女都希望有这样一个美丽的邂逅

大林寺桃花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在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夏四月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诗人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立夏之后,每一个怀春的男女都希望有这样一个美丽的邂逅

人间四月芳菲尽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节和所见桃花盛开的景象。夏历四月已经是孟夏时节,此时,春天已经渐行渐远,芳菲已经落尽。但诗人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古往今来,人们都有这样的遗憾:春天总是这么匆匆,还没有好好感受春光,它就离我们远去了。诗人也不例外,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料未及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在对比中遥相呼应。一方面它们是记事写景,另一方面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了仙境,让人忘记了现实。

立夏之后,每一个怀春的男女都希望有这样一个美丽的邂逅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人迹罕至的地方来罢了。这里使用了拟人手法,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且不只是有脚而已,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立夏之后,每一个怀春的男女都希望有这样一个美丽的邂逅

长恨春归无觅处

对于“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现象,放在今天人们并不会惊奇。但在一千年之前的唐代,对于白居易,那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发现,更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到北宋时期,沈括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沈括《梦溪笔谈》说:“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随即之后也有不少诗人写到了这一现象。苏轼《望江南》词有“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辛弃疾《鹧鸪天》词亦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等,两相比较,韵味尽失。白诗的惊喜与震撼力不复存在。可见,当人们把一切看成理所当然的时候,也就缺少了发现,缺少了惊喜,缺少了美感!

立夏之后,每一个怀春的男女都希望有这样一个美丽的邂逅

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小诗只有短短四句,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这在于诗的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真可谓唐人绝句的珍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