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著名的旅遊區、風景區和休閒勝地,沙面公園歡迎您


沙面,曾稱拾翠洲,因為是珠江沖積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 沙面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市區西南部,南瀕珠江白鵝潭,北隔沙基湧,與六二三路相望的一個小島,有大小街巷八條,面積0.3平方公里。 沙面在宋、元、明、清時期為中國國內外通商要津和遊覽地。鴉片戰爭後,在清咸豐十一年後淪為英、法租界。

沙面是廣州重要商埠,歷經百年,曾有十多個國家在沙面設立領事館,九家外國銀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經營,粵海關會所、廣州俱樂部等在沙面相繼成立。沙面見證了廣州近代史的變遷,留下了孫中山先生、周恩來總理等偉人的足跡,沙面已成為我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沙面島上歐陸風情建築形成了獨特的露天建築“博物館”。 已被開發成國家5A級景區,是廣州著名的旅遊區、風景區和休閒勝地。

清道光年間,這裡設有炮臺,第一、二次鴉片戰爭,這裡留下了抗外禦侮的光輝業績,1963年9月7日沙面進行基建時,還挖出了兩門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廣州城防炮,一門是道光二十一年在佛山鑄造,重六千斤。這兩門炮至今仍然陳列在沙面面對白鵝潭的岸邊。它將作為廣州人民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見證,永垂於後世 。


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1842年清政府被逼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英國從此打開了武裝入侵中國的大門。1856年英、法帝國主義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57年英、法聯軍侵犯廣州, 廣州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抵抗。1858年英法聯軍北陷大沽,進迫北京,清政府屈膝投降。

同年廿六,廿七日咸豐帝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全權代表,與英、法分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1859年在廣州的英、法國,陰謀在廣州建立侵略基地,他們看中了沙面這面對白鵝潭、進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由英國官方人物叫柏克的,出面向清朝在廣州的政府交涉,強迫清政府在沙面北面,用人工挖一條寬四十米,長一千二百多米的小湧,與陸地分開,使沙面成為一個小島。

同時,在沙基湧北面開闢道路,定名沙基,俗稱鬼基,並建東、西二橋來往沙面。他們又迫令清政府拆除沙面沿岸各炮臺,將防城炮及炮臺基石投江中,並加填沙礫土石,修築堤岸,作為他們居住,經商之地。這一工程耗費達白銀二十多萬兩,全部由清政府撥款開支。

可坐地鐵黃沙站F出口下,地鐵文化公園站A出口下。 可坐公交1、9、57、123、188、208、209、217、219、236、270、297、538、552在六二三路站下,也可坐公交81、102.103.105、106、110、238、538在文化公園站下。 可坐水上巴士1在西提碼頭下。

宋元明清歷代都是國內外通商要津和旅遊地,明朝時在這裡設立華節亭,管理外商貨物進出,清中葉在這裡設立西固炮臺,捍衛廣州。

中國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在鴉片戰爭前的幾十年裡,只許外國人在廣州一地通商,並由十三行商人負責,十三行是半官商性質的組織,設在今廣州十三行路和文化公園一帶,負責承保繳納外商船貨關稅,轉達官府與外商的一切交涉,並受理約束外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