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警自掏腰包給嫌犯買生日蛋糕,網友炸了……

6月5日,一則本來並不起眼的社會新聞,突然在社交網絡上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這則新聞一共不過160餘字,卻引起了成千上萬名網友的議論。

新聞的內容十分簡單:5月16日,山東鄆城警方抓獲了一名涉嫌非法制造、銷售假冒的商標標識的女性嫌犯。抓捕任務完成之後,一名細心的女民警發現這名嫌犯是一名單親媽媽,而且這一天正好是她的生日,於是主動自掏腰包買了生日蛋糕,在警車上為她過了一個簡單的生日。嫌犯看到蛋糕後,瞬間泣不成聲,在民警的感化之下,決定改過自新。

女警自掏腰包給嫌犯買生日蛋糕,網友炸了……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短小、充滿“正能量”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圍觀網友很快就在新聞的評論區裡分成了兩派。其中一派認為,涉事民警的舉動值得讚美,是人性化執法、柔性執法的典範;而另一派則認為,這樣的做法未免對犯罪嫌疑人太過“含情脈脈”,有損法律的嚴肅與權威。一次執法過程中的小小插曲,在網友們的激烈爭論下“升級”為一個嚴肅而宏大的法治話題,對於新聞的發佈者而言,恐怕有些始料未及。

平心而論,兩派網友的觀點都不無道理。一方面,法律的權威性確實不容侵犯,一個人如果涉嫌犯罪,執法者自然應當對其做出懲戒,在這個問題上,法律不能受到任何個人感情的干擾。但另一方面,法律與執法者並非永遠都要扮演令人望而生畏的“鐵面判官”,作為執法者,既要有“法不容情”的一面,也要有“法也容情”的一面。

女警自掏腰包給嫌犯買生日蛋糕,網友炸了……

所謂的“法也容情”,當然不是說執法者可以因為情理因素罔顧法律,而是說在執法的過程中,也應適當考慮人倫情理,儘量滿足執法對象合情、合理、合法的需求,這不僅會增進執法對象對執法者的尊重,也有利於提升警方形象、促進社會和諧,讓法治觀念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更好地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毛細血管當中。

具體到這次引起熱議的新聞上,我們與其把它當成一個嚴肅的法治議題,倒不如把它看做是人性美好的一次閃光。事實上,這名女警為犯罪嫌疑人購買生日蛋糕,並不能算是職務行為,而完全是其個人意志的體現。法律法規既沒有要求她這樣做,也沒有禁止她這樣做,而她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完全是出自內心深處的善意,以及一個普通女性對單親媽媽的體恤。

女警自掏腰包給嫌犯買生日蛋糕,網友炸了……

歸根結底,這名女警的舉動既不會影響這名嫌犯的定罪量刑,也無涉任何法律法規,要說這樣的舉動能對法治造成多大的影響,恐怕有些誇張。但毫無疑問,她的這一舉動傳遞出美好的溫情——哪怕是在警笛長鳴的警車上面,哪怕一旁就是冰冷的手銬和鐵窗,人性的善意也依然可以綻放出璀璨的光芒,而這樣的光芒,很可能真的讓一名犯罪嫌疑人迷途知返,重新回到生活的正路上。

對於一個社會而言,法律的尊嚴確實至關重要。但是,法律的尊嚴不僅來自於鐵面無私的執法者和不偏不倚的公正裁決,也來自於法律和執法者為社會帶來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在這個案例當中,我們確實看到了執法者“柔軟”的一面,但這樣的柔軟並不會損害警方面對不法惡徒時的剛強。恰恰相反,正是因為這樣的“柔軟”,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也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