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为何下旨废除腰斩酷刑,背后有什么故事?

等是什么

几年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火爆荧屏,人们在为剧中菜品垂涎欲滴的同时,也深深的被那样式繁多的烹饪手段所折服。

“煮,蒸,炖,焖,炸,煎,溜,爆,烤”是古中国人为了满足口欲而发明的烹饪手段,每一种都十分讲究。为了吃看来我们的老祖宗还是蛮拼的,甚至连古时的刑法都是围绕着口欲展开的。


据野史记载,殷商时期有些部族还保留着吃人的习俗。

“醢”、“脯”、“炮”、“镬”,“脯”是当时对待死刑犯的主要手法。“醢”是把人剁成肉酱,“脯”是把人做成肉干,“炮”是把人绑在大火炉的金属外壳上烤成熟肉,而“镬”则干脆把人扔到饭锅里煮成肉羹。

被这样处理过的犯人,到底有没有进入别人的腹中我们只能猜测。

到了周朝,这些灭绝人伦的刑罚方式才渐渐的被其他刑罚所取代,这其中就有腰斩。


所谓腰斩可不是那么简单,腰斩所用的斧钺必须够硬,只有够硬才能斩断人体内坚硬的脊椎骨。起初所用的铜制斧钺材质较软,往往斩到犯人身上,没几次就扛弯了,后来这种铜制斧钺便慢慢的被更硬的铁制的所代替。

而对执刑人也有相当的考验,执刑人必须选择好下刀的部位,一般选在两节脊椎骨的间隙,这样一到下去,才能干净利索的把人切成两半。要是执刑人选错了下刀位置,正好砍到脊椎骨上,外加此时的“工具”(斧钺)不太给力的话,一次肯定成功不了,那就会被人嘲笑学艺不精的!

无论是“工具”不行,还是执刑人不行,受苦的都是受刑人。一次被腰斩的受刑人,算是幸运的,可怜那些一次腰斩不成功,要好几次才能成功的受刑人,临死还不能痛痛快快的,真惨! 当然所有被执行腰斩的犯人,都不能痛痛快快的死去。


被腰斩后,人还是有知觉的,上半身会在疼痛一两个小时后死去;有时候为了惩罚他们,有些犯人在被执行腰斩后,上半身会被放在油板上,油的存在,让犯人的血流出的更慢,死的就更慢,承受的痛苦就更多。

传言雍正在位期间,朝廷官员俞鸿图因贪赃枉法被执行腰斩,俞鸿图连在地上写了七个惨字才气绝身亡,雍正听说后觉得此刑太过残忍,于是便下令废除这一刑罚。

但无论《清史稿》,还是《清朝编年》均无明确记载,关于俞鸿图腰斩的说法更是被推翻,所以看来雍正时期这一刑罚被废出的说法也是无稽之谈罢了!


文史肆

先了解下腰斩,所谓腰斩自然是将犯人以斧钺拦腰斩断,使其成为两截,历史上最著名的腰斩行刑用的铡刀,自然是包拯包青天府衙之上的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了,当朝的驸马爷陈世美就是用这个刑法被正法的。

而历史上腰斩的刑法最后一次使用和终止,是清代的雍正年间的一则案件引起的,事情是这样的:清雍正一朝有一个叫做俞鸿图的朝廷命官,他负责科举考试的出题和主考,其人风评一直不错,办事公正严明且业务心很强,往往在府内出题之时,不准任何人进入他的办公室,但百密一疏,俞鸿图府内有一新纳的妾,人长的漂亮而且脑袋聪明,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灯,她见俞鸿图整日忙于公事,也无暇顾忌她的感情生活,于是她结结实实的给俞鸿图带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后,这个小妾开始打起了盗卖试题的勾当,准备变卖些银两后和小白脸私奔,结果每每等到夜深人静之时到俞鸿图的办公室内偷题,由于是内贼屡屡得手,他们把试题高价变卖后尝到了甜头,便刹不住车了,经常性的干起了卖试题的勾当,于是那些购买过试题的人纷纷考中升官,坊间一时舆论哗然,纷纷指责俞鸿图为了贪财而不惜出卖试题,此事传到了雍正皇帝的耳朵里,雍正的性格大家都懂的,那是眼里绝对不会容沙子的人,于是他立即派侍讲大学士邹升恒前往无锡逮捕俞鸿图,命就地腰斩。

(邹升恒身份很尴尬,他是俞鸿图的亲家)于是邹升恒不忍心他亲家过多受罪,把俞哄到刑场附近的大酒楼吃饭喝酒,等酒足饭饱过后,拿出了雍正的圣旨便就地吧亲家正法腰斩了。但是俞鸿图被斩成两截后没有立刻死去,觉得此事真实太冤枉了,于是用最后一丝力气在地上写了惨惨惨惨惨惨惨七个血字,看得围观的吃瓜群众是汗毛直立。

事后,邹升恒把此事如实上报,雍正听后也觉得太残忍了,于是从此下令废除腰斩酷刑。今后统一改成砍头。。。


老猪的碎碎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