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樂大典》開啟的“國樂之旅”始於今年元宵節期間,節目中,10支國樂樂團在12場精彩競演中,呈現了74首經典作品,陪伴觀眾走過100多個日日夜夜。5月25日節目收官,5月28日,《國樂大典》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評為2018年一季度創新創優節目。
廣東廣播電視臺臺長蔡伏青在發言中說到,《國樂大典》是廣東衛視和山西衛視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增強“四個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具體舉措;是一場向經典致敬、揭開中國音樂之美的文化視聽盛宴,是一曲融中國當代音樂與傳統民族音樂美學的交響,也是一臺薈萃現代電視藝術和傳統文化精神的精品力作。
以小眾民樂破題
近年來,通過主管部門對電視節目結構調整,以及電視人的文化自覺,電視節目在文化引領和價值引領方面主動擔當,更深挖掘,呈現全新面貌。在國學、詩詞、經典文化、文博等各種題材都被開掘得差不多的時候,文化節目如何拓展題材?
研討會上,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胡佔凡表示,當民樂“受冷落”的時候,廣東衛視和山西衛視彙集黃金資源打造這檔節目,不僅需要勇氣,更體現出一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同時更有大視野、大格局的創新。節目中幾乎囊括了中國各民族的傳統器樂品種,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表達,用唯美和流行兼備的演繹,成功吸引觀眾。
中央電視臺總編室節目研發部主任吳克宇認為《國樂大典》拓展了文化命題,在價值引領中創新了傳播,在創新傳播中彰顯了文化自信。從傳播的角度而言,廣東衛視和山西衛視的南北融合,不僅體現在製作理念上,也體現在節目的文化表達中。兩大衛視的聯手,改變了中國電視市場的競爭格局。
冷門也可出爆款
國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國樂現在面臨受眾相對狹窄的現實困境。那麼以國樂為題材的電視節目是否也因窄眾而沒有市場?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電影所所長、博士生導師苗棣認為,《國樂大典》的推出為當下提供了一個特別好的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陣地。《國樂大典》較好地平衡了敘事元素和審美元素,古為今用,話語表現力十分新潮。
廣東衛視總監餘得通說,“這樣看似一場窄眾的傳統綜藝節目在泛娛樂和大眾題材中受到了比較好的反響。”他以數據說明,13期節目在全國總共有近2億觀眾收看,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觀眾佔比近50%,觀眾構成呈現年輕化、高學歷、高收入的特徵。節目推出800多個片碎片化短視頻,其中有一條有關國樂大師方錦龍的視頻點擊量超過2億。
這也說明了一種現象,“在受眾欣賞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經典傳統文化類節目絕非窄眾,相反,這種節目才是更廣意義上的大眾題材,而且是更多影響90後、95後新生代的主流產品。”餘得通說。
2018年,是廣東衛視的“國樂元年”,也是“文化IP元年”。今年,繼《國樂大典》播出,廣東衛視將圍繞“國樂”主題,打造“巡迴演出”“紀錄片”“少兒版國樂大典”“文化周邊”等系列產品,全方位將國樂玩出新時尚,弘揚國樂經典,感受傳統文化之美。
閱讀更多 綜藝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