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这句名言背后,竟隐藏着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悲剧

很多人都听说过斯大林的这句著名的话:“我绝不会拿元帅去换士兵。

”但是,关于这句话的背景却未必知晓。

这里的“元帅”,指的是被苏联红军俘虏的德军元帅保卢斯,而所谓的“士兵”,则是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

斯大林这句名言背后,竟隐藏着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悲剧

一个是德军元帅,一个是斯大林的儿子,这两人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事儿,咱需要先了解一下雅科夫这个人。

雅科夫是斯大林和第一任妻子的孩子,生于1914年,在他尚不满一周岁的时候,母亲就病逝了,而父亲当时还无权无势,甚至连处境都很危险,在父子二人1921年搬到一起住之前,仅仅有过一面之缘。

可能是出于对雅科夫的歉疚,所以斯大林对于这个长子也是格外关心。

此后,一直到苏德战争前夕,雅科夫的生活还算是太平美满,考入了炮兵学院指挥系,并娶妻生子,一家三口很是温馨。不过,德国人的“突然袭击”,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次日,雅科夫便随部队开往前线。临行之际,由于没有时间同家人作别,雅科夫只给妻儿留下了一封明信片,还给父亲打了一通电话,父亲给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去吧,好好打仗!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了诀别之言。

斯大林这句名言背后,竟隐藏着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悲剧

由于缺乏战争前期的准备,苏联前线的战况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雅科夫所在的第44坦克师,也在1941年7月11日陷入了德军重围。据统计,在战争开始的三个星期内,苏联方面的阵亡人数已经攀升至过百万。

当然,雅科夫作为领袖之子,自然是有部队上级的特殊照顾的。毕竟,一旦雅科夫被俘,对于斯大林乃至整个苏联的影响都不可估量。所以,师长瓦西里耶夫派专门人员来开车护送雅科夫。

然而奇怪的是,原本已经完成任务的他们,却在撤离途中与雅科夫走散了。面对如汪洋一般撤离的士兵,所有人都毫无办法,只能寄希望于雅科夫自我保重。

到了7月20日,苏军的撤退行动基本结束后,朱可夫元帅亲自下令,派出大批人马搜寻雅科夫的下落。可惜的是,他们毫无所获。

直到8月13日,德国人的传单开始漫天遍野地撒在苏联,画面上“面容沧桑的男人被德军包围着”,并配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是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7月16日同数千其他官兵投降做了俘虏。你们也学习斯大林儿子的榜样,投降吧!”

作为领袖之子,雅科夫落于敌人之手,对苏联士气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所以为了营救雅科夫,苏联方面接连派出了多个营救小组,但屡屡无功而返。

斯大林这句名言背后,竟隐藏着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悲剧

就在这个时候,德国方面突然提出了一个要求:想用雅科夫来换保卢斯。

原来,在此之前,德军的保卢斯元帅刚刚战败被俘。

不得不说,这是救回雅科夫的好机会,但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斯大林居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并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我绝不会拿元帅去换士兵。

这确实是一个悲剧,在常人眼里,这是很难接受的,但是斯大林作为一国领袖,这么做也是有苦衷的。

根据英国人后来对档案的解密,尽管斯大林拒绝了交换战俘的要求,但是德国人并没有立刻处死雅科夫,也是将其关押于萨克森豪森集中营。直到1943年4月14日,试图逃跑的雅科夫,死于集中营警卫的枪口之下。

不过,关于雅科夫的死讯,无论是德国人还是英国人都选择了保密,所以直到1953年斯大林病逝,仍然没有查到雅科夫的下落。

1977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雅科夫一级卫国战争勋章。毕竟,作为领袖之子,他做到了一个士兵应该做的——为祖国而献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