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湖南北大肄業博士生回老家待業17年成為五保戶,應該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

黃蜂二師兄

看到這樣的消息,既非常難過,也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雖說是北大的肄業生,但是,畢竟進入過北大的校門,靠自己的實力考進了北大。可是,卻因為肄業,在家待業十七年,最終吃上了五保。

我們說,一個人,可以沒有太多的追求,也可以碌碌無為,但決不能墮落無恥。能夠考上北大,卻不能從北大畢業,回家以後仍然不思悔改,繼續混日子,這樣的人,除了用墮落來形容,沒有更好的詞。

也許有人會說,這名北大肄業的五保戶,可能是一名典型的書呆子,只會看書。問題是,他連書呆子也沒做好啊,不是連北大也沒畢業嗎?說好聽一點,是一個混子,說不好聽一點,就是一個不孝之子,連對父母感恩的心也沒有,有考上北大的實力,卻沒有為了父母好好學習的良心,更別說為國家出力了。

現在又逢高考時節,希望參加高考的莘莘學子們,千萬不要學這位沒出息的主,一定要做一個對得起自己的人。可以不上北大,但一定要上好自己的人生大學,別讓父母的一片希望最終化為泡影。



譚浩俊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讀書讀傻了”的典型吧!因為不知道這中間到底發生多少故事,不便評說,但是就這樣的事情,還是想分享關於教育的幾個小觀點。

1.如今這個社會,學歷很重要,但是學歷並不代表一切。

2.高不成、低不就這種狀態很多人在剛工作的時候都會有,但是很多人能夠很快的調整自己的心態,從基層做起,先生存再謀發展。

3.這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學歷重要,但是持續學習能力更重要。

4.所謂的情商培養,就是要讓孩子有眼界、有一定的格局,這樣才能在未來坑坑窪窪的人生中走的更安然和平穩。

5.人是群體動物,一定要多交朋友,多接觸不一樣的朋友,會幫助自己拓寬眼界和見識。

6.人生的際遇各不相同,這樣的例子不多,真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九鬥學生心理

這是一則舊聞,2008年4月,在張某在家待業7年後,那年他已經42歲,其姐姐訴諸媒體,期望能得到關注,幫助張某找份工作,養活自己。

張某也曾在北京、長沙等地找過工作,但都沒有成功,心灰意冷之下,從2001年開始,便“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

在聊天期間,張某以千里馬自居,多次暗示自己“懷才不遇”,“這輩子碰不到伯樂”了,並拿自己與愛因斯坦作比較,還哀嘆租住的房子條件差(這是他外甥讀高中時租住的房子,外甥考上大學後,就給他住了),晚上經常睡不好,但又強調自己必須呆在這裡,因為這裡靠近城市,而他毫不掩飾自己對城市的嚮往!

從整個聊天的過程來看,張某“心比天高”,可又“眼高手低”,不願放下手段委屈自己,他的不妥協,就演變成了今天的這種局面!


打虎拍蠅

該如何看待湖南北大肄業博士生回老家待業17年成為五保戶?該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其實這個問題給人最直觀的感覺,就是這個人是否精神正常?倘若再仔細地去深入分析,是否還存在有什麼其他隱晦的及相關聯的原因,抑或是在被人專門整蠱後而自暴自棄…總之,確實是有點出乎意料,為何如此地不可思議,難以想象(之前從未聽說過有關這樣的報道,因此,作為局外人確是有點懵的意思…)這麼說吧。以介紹所說,他是在大學畢業後,繼續深造讀博時,忽然間肄業迴轉家鄉去的…那問題來了,他是否在讀博期間受到了什麼意外刺激?畢竟一個高級知識份子,怎會做出如此匪夷所思,令人困惑的事來?唉,可惜了!不過,這也沒什麼太值得大驚小怪的。畢竟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同樣的糧食所養的卻是不盡相同的人…算了,我們不去探討那些無聊又無所謂真假與否與捕風捉影、似是而非的事情了,讓我們直接來討論一下這個五十年都難得一見的怪誕行為吧一一所謂人各有志,不可強求。此話放置於此,亦最為恰當不過了…不置可否,作為一名擁有高學歷,還有專業知識為底蘊的拔尖人材,卻寧願遭人白眼、瞧不起,而淪落到靠低保去過日子,卻不願去自己動手來豐衣足食。單憑這點,某就佩服得五體投地,不敢同日而說矣!告一聲慚愧,這得需要多大的付出與犧牲精神!!!才能達到如此之境界啊…某不才,某永遠不敢這般灑脫與勇敢…因為,某真的丟不起那人。某何德何能,竟敢如此去作賤自己!呼嗚悲哀!呼嗚痛哉!蒼天啊…此等之蠢材,讀書有何用?根本不值得某浪費口舌去作任何置評與理會。這等之人,既可悲又可恨…還望大家能理性冷眼旁觀即可,千萬不要因為他而動怒傷身,這樣不值。只要他不去影響到其他人就足矣…人該如何去把握自己的人生呢?其實,人生如白馬過澗,轉瞬即逝。人生是美好又短暫的,人生在於努力,人生在於經歷…你努力了,你經歷了,你的人生將因此變得豐滿,豐滿的你就是智者。這就是人生!有些人渾渾噩噩,茫茫然然就走完了一生。別說雲彩,連半片白紙都沒有留下,這豈不惜哉?因此,當我們有選擇,有希冀時。我們一定要努力爭取,要認真規劃,要三思而後行…某教不出別人怎樣去把握自己的人生!但某以為,人生無論做什麼,只要無愧於心,只要量力而為,那就是一個健康快樂、積極向上的幸福人生!人生無須太過刻意要怎樣,因為每個人的際遇與命運是不盡相同的(當然,還有你的頭腦是否靈活好使,這也很重要…)相信大夥應該看過“射鵰英雄傳”吧?金庸先生把郭靖從小的卑微人生開始,一直寫到他成為大俠後的心路歷程及漫漫人生路…內裡多少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的人生艱辛不平事,使人每每讀來都嗟嘆感慨,回味無窮!何也?此乃因他將自己的平凡人生直接地嫁接入到筆下郭靖的骨髓中…所以,才會有一個如此生動樸實,木訥無華又栩栩如生的郭大俠的豐滿人生。而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生例子(建議有心人抽空儘量再去重溫一下這經典的小說…)因此,人生不在乎你有多風光、多驕傲、多成功又或多能幹…人生只在乎你是否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認真丈量生活的每一個瞬間,以及感受生活的每一個點點滴滴…當你用心經歷了,當你盡到你的責任,那一切就無怨無悔,無須再去計較什麼成敗得失了…這就是鄙人在曾經滄海,鉛華洗盡後對人生的認識與理解。某不知放於此是否合適?因為,人家問的是該怎樣去把握人生?某曰:人生的把握只可意會,不能明說…說白了吧,人生沒有誰教誰的,在人生面前,眾生皆平等。因此,平淡、理性、努力、忍耐並堅持地做好自己。你的人生將更完美,你的人格將更健全。而這,也是某朝思暮想,渴之以求的人生態度……


區銘4

個例而已,這樣的個例不要成為了讀書無用論的典型。

從小到大我就常聽著,現在大學生都沒工作的掃廁所,大學生已經給小學生打工了,這種情況有嗎,肯定有的,但是多嗎?並不多,因為很多事情少才會引起議論。

並且更多時候說這些話的人,往往一邊鄙視學歷,一邊擠破頭的想把孩子送進更好的學校

為什麼呢?因為高考讀大學不一定會改變你的命運,但是它的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對於沒有背景只有背影的我們而言,更是一個最基本的敲門磚,注意最基本的,它可以儘可能讓你少走一些彎路,儘可能面對這個殘酷的社會時候從容點。

你們只看見所謂的小學生做大老闆各種瀟灑,卻沒有幾個人留意過,別人是怎麼拼命才獲取到一切,不必你讀書輕鬆

那麼,現如今教育環境,沒有問題嗎?肯定有的

應試教育的弊端不言而喻,從每年高考撕書就看的出來,書就只有考試才有用,那這本書整體而言其實都是失敗的書。

而十二年所學的知識,從實際生活中意義多大,也值得思考。

名校就註定成功嗎?當然不,只是會考試而已

學校的日子,其實非常的單純。基本上脫離了社會,考的好的成績,進而考上名校,不需要你的社會生存技能,甚至不需要你多高的情商。

只要你智商正常,自控力不錯,捨得努力,加點運氣,正常發揮就好,大部分人都敗在了自控力上。

但是你也會發現這些技能可能對於一個生活低能兒,社交白痴也沒多大問題,因為只需要考試,生活有人照顧,父母甚至可以變相提升孩子的自控力,那麼當然可以獲取一個好的分數。

但是這種為了考試,被強行教導出來的考試產物,習慣了被控制,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習慣了全世界圍著自己轉,自我,欠缺基本的待人接物的情商,因此出社會後,變得不好也很正常。

其實這也不得不提醒家長們,那就是不要讓孩子僅僅生活只有考試,成為一個高分的低能兒,到時候除了考試什麼也不會,這個人生註定也是失敗


廖彩琳律師

我們的媒體往往喜歡拿個例來說事情,沒辦法,個例也是特例才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

北大博士肄業在老家呆了17年,最終成了五保戶。

短短一句話,裡面包含的信息確實令人震驚。作為天之驕子的北大學生最終變成了“廢人”,這裡面有對“知識無用論”的影射,也有對“天才墮落”的無奈,甚至還有對其遭受“特殊經歷”的猜測。

說白了,這只是一個關於選擇的故事。他拿著一手好牌卻打的稀爛,而每一張牌都是他自己打出去的,能怨誰?

我們的人生都是由一次次選擇組成的。包括我現在看到這個問題,選擇回答,選擇寫下這些文字。從這個意義上講,正是我們的一次次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主導著我們的人生走向。

關於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我和大家分享以下幾個觀點:

1,認清自己很重要。之所以有人眼高手低,總以為自己懷才不遇,大多數情況是沒有認清自己。找工作總是先想對方能給多少工資,而不是思考我能創造多大價值,這是典型的沒有認清自己。

2,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其實很多人並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也是煩惱的根源所在。沒錢時拼命賺錢,有錢了又開始空虛;身體健康時拼命揮霍資本,疾病纏身時又想拿一切來換回健康;親人都在時,忙著“奮鬥”,親人離去時,追悔莫及。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並且朝之努力才會獲得真的幸福和安寧。

3,自律是自由的基石。除了極個別的智力差異,我們大部分人都差不多。之所以最後的發展會越來越迥異,就差在“自律”兩個字上。仔細看看身邊那些善於管理自己的人,他們哪個混的很差?那些成功人士更是有著驚人的“自律”習慣。只有持之以恆的自律,才會換來真正的自由。

4,請儘量選擇善良。學會一項技能需要聰明才智,學會選擇善良則需要莫大的智慧和勇氣。在能選擇善良的時候請儘量選擇善良,在無能為力的時候也要保持善良,在身臨絕境的時候更要相信善良。與人為善也是與己為善,更是在為自己的人生修橋補路。想要走的更遠,想要活得踏實,請務必選擇善良。

我們還在路上,還在不停地選擇。請時刻記住,你的每一次選擇都在改變著自己的命運。努力的前提是要選擇對的方向,而這個方向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夜雨如書

看到這則新聞真的很震驚,為這個北大肄業博士生家人感到悲哀,也覺這是一個悲劇。

、1992年能考北京大學研究生,並在畢業後讀博士的絕對是高智商的高級知識分子。這在當時的中國絕對屬於精英人才,在當年大學生都是天之驕子,何況是北大研究生。反正我認為這是該生家庭的悲哀,也是國家的損失。

、該生因病沒博士畢業,也不知是什麼原因?估計忠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非常大。為什麼會患病,只怕與經濟壓力有關。父母為培養他可以說是砸鍋賣鐵,傾家蕩產的,近二十年的求學生涯還沒能改善家庭經濟狀況,對他是巨大壓力的。

、在短暫工作一段時間後就回老家,從此待業一定是受到過刺激。可以想像他以較高學歷的名校研究生身份參加工作,按理是有很高起點的,但可以肯定他並沒有混好。並且一定在工作中受到強烈刺激,以至思維混亂,精神有病。

以高知身份在家吃五保,不能不說是社會的悲哀,家庭的悲哀,個人的悲劇。希望在培養孩子正常學識的情況下,多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也許就會少一些這樣的悲劇。

你們覺得呢?請留言評論。


良心老師

這是典型的庸才,俗話中的"書呆子",他成五保戶不可惜,可惜的是白白浪費了一個北大名額,打個比方就算他飽讀詩書,才高八斗,而真正的千里馬是無需伯樂的,是金子它總會發光,就算在平凡的崗位上是個人才他也能幹出自己的不平凡,親眼見到小學水平在修各種電器,初中生成了焊接工程師,光憑手中的文憑看高不看下,自恃清高不服從組織領導,實則空有理性知識並無實踐真知,又沒有正確的生活觀,世界觀,這個人只能平庸到老了,放哪兒他都會生鏽直至被淘汰。社會在突飛猛進向前發展,就算靠科技謀生存的企業不力求技術革新來惠及大眾也將會被淘汰停產倒閉或者被併購,人呢也需隨時代發展緊跟步伐,對這些不求進取的懶漢就會演變成手無搏雞之力的懦夫,就算學而不用或者是備用甚至就是無用,只要是在社會實踐工作中重新累積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和能力,同樣能造就自己,且創造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就算最平凡的勞動只需堅持也能自食其力,成五保那肯定就是個人的悲哀了,也許他受了刺激或者打擊才會一搣不振,假如不是那樣的話他就是典型的廢才,不可惜就該那樣,這種人註定比不上一般人,只能成蛀蟲。


臥虎180546927

用一個北大肄業生的案例想說明什麼?是想說讀書無用?還是想說考北大清華的無用?這都是太偏激的方向了。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可以說,任何行業,任何領域一定是有最出眾的人才,也有最墮落的成員。就因為看到了不好的例子,所以就得出結論,讀書不好嗎?或者說通過好的例子,就說明讀書好嗎?這都是太片面了。

我想可能最後引出的如何把握人生才是我們重點考慮的。

人生如茶,剛開始喝的時候可能有點苦澀,如果你放棄了,那麼給你感覺永遠是苦澀的味道。若是你繼續喝,那麼茶慢慢會變得圓潤,給你的感覺就是醇厚了。這時候你會感覺到意思甘甜在其中。喝道最後,可能茶已經被沖淡了,那麼這時候你感受到的可能就是淡淡的憂傷了。


所以,如何把握人生,並沒有標準答案。

我想每個人一生會經歷很多事情,因此每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不同,因此對待事情對待人的看法都不同。因此我們不能用我們的標準去看待他人。對於我們來說,考上北大的人應該出人頭地,應該有所成就,那對他們不是枷鎖嗎?可能他們就想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平凡的事情而已,那為什麼要加上那個光環呢?


所以,或許對於本事件中的主人公來說,他就喜歡這樣的方式,那又有什麼錯呢?就如同當初獨孤求敗對手難求自裁一樣。我們就說他做得不對嗎?恐怕不是吧!



老王偵查記

今天高考結束,最近關於高考的討論也成為熱點。到底高考能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我相信有很多種看法。不管你說哪種說法有理,你都可以找到證據來支持。

關於北大肄業這位博士,最後徹底地畏縮不前,不敢接觸社會,確實是一個悲劇。但是,任何一個大群體,裡面總會出現幾個特例。我們不能夠通過幾個特例來否定優秀大學的價值。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發現,越是事業比較好的人,越會重視孩子的教育,越希望孩子能上好的學校。為什麼會如此?因為這些人知道教育的價值。

通過理性的思考,我們會發現教育的意義重大。雖然說360行,行行出狀元,但是一個好的平臺,能夠給人提供的機會更大。這不但是能力上的認定,也是社會影響力的一種。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有了一定社會基礎的人,還是願意去進修,甚至是買文憑來裝點自己的原因。


把握人生,單靠文憑確實不夠,教育本來就不應該僅僅是文憑。儘管我們現在的教育確實和能力沒有形成必然的相關性,但是,你同樣可以看到,太多太多的人通過教育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可以說,人生都是自己選擇的。看自己,遠比看別人要重要得多。如果自己想通過教育改變命運,那麼讀一個好的學校絕對可以更容易達到自己的夢想。

有一個心理學上面的說法:人,習慣於給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如果讀不好書,我們傾向於相信不讀書也能過得很好。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讀書很厲害,父母會認為讀書無用嗎?


不能否認,不少沒有讀過什麼書的人,確實也取得成功,甚至過得比很多成績好的同學更好。但是如果以此來作為評價唸書的價值,那麼就是偏見。因為這是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好的,都是因為被選擇出來的。更多的生活得很痛苦的人,被選擇性忽視了。大部分人,都沒有那麼幸運。


對於自我的選擇,我們的教育確實涉及不多,更多的是被安排,被計劃。我們現在越發意識到個體的選擇很重要,但是教育的方式卻是讓人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不得不說,這是我們教育的一個弊端。但是這個弊端應該不是短期內能夠改變的,想從學校開始改變很難。唯有從個體開始,從家庭開始,才能慢慢培養出真正有自我的大寫的“人”。


很多人可能會抨擊這個博士是不是傻了,浪費國家資源?

不少人也會覺得是不是我們的教育體制的問題?

我個人的看法是:個人應該承擔重要責任,這是個體的選擇,沒有對錯。做好自己,比評價別人的生活好壞更合適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