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為什麼向朝廷建議放棄收復新疆的計劃,難道他不怕落得賣國賊的罵名?

玉薥黍

李鴻章本來就是賣國賊啊,這早就是蓋棺定論的。無論現在歷史虛無主義的代表作《走向共和》怎麼洗,都無法為李鴻章的所作所為洗白。李鴻章就是一個為了自己利益可以出賣一切的賣國賊!

具體到新疆問題上,這又涉及了眼界高低的問題。也就是很多人說的清朝關於海防還是塞防之爭。

應該說,關於宏觀的考量,很難說海防與塞防孰輕孰重。但是在新疆的問題,明顯可以看得出李鴻章是鼠目寸光和賣國心態。

在李鴻章著名的《籌議海防折》中,李鴻章從乾隆年平定準格爾說起,提出幾個觀點:

第一 李鴻章認為新疆是“無事都需年費二百萬銀的漏苊之地”。雖然從歷史上而言,中原王朝的最大邊患都是來自西北,但是近三十年中國處於“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洋人都是通過戰艦從海上叩關。新疆這樣的地方,每年都需要花費那麼多銀子,不如捨棄了,然後通過類似朝鮮越南宗主國的方式控制。

第二 李鴻章認為新疆對於中國不屬於急需處理的,新疆要是用兵,簡單算下來都要幾千萬銀子,這麼多錢足夠買幾十條鐵甲船及武裝幾個海防要塞。既然新疆無足輕重,那麼這些銀子可以用到海防,新疆用羈索就可以解決了。小成本完成大事,豈不美哉?

第三 李鴻章認為中國沒有能力同時進行兩場戰爭,如果收復新疆,新疆有奧匈帝國、沙俄、英國等勢力,弄不好就會得罪好幾方,到時候鬧起來大清國立吃不消。而且英國已經提出割讓伊寧等地給阿古柏的方案,所以洋大人千萬不要得罪。



李鴻章的話乍一看貌似很有道理,切中要害。但是,實際上漏洞非常多,所以,左宗棠在《陳嘉峪關外地形疏》等奏摺中,一針見血的提出反駁:

第一 新疆如果不保,那關內的甘肅、青海、寧夏、內蒙、陝西等地也將出現嚴重的問題,更何況甘陝回亂剛剛平定,白彥虎投奔阿古柏,他們的心思不止是新疆,還想著打到關內,而叛亂的地方還沒有治理完善,如果這個時候放棄新疆,那整個西北邊防會出現雪崩式崩潰。所以必須剷除阿古柏等分裂勢力。

第二 沙俄支持阿古柏,實際上是圖謀吞併新疆的進而覬覦圖謀整個西北乃至西藏,而那個地區,英法等國並未有足夠的實力平衡。沙俄若吞併新疆,必“日蹙百里,直達遼海”,到時候沙俄“機拆之聲相聞”,大清就真的無路可退了。所以沙俄吞併新疆是絕對不能容忍的,而海防,西洋諸國實力相互權衡制約,近十年應不會有較大的衝突,應該趁這個機會,徹底驅逐沙俄及阿古柏,收復新疆。

第三 左宗棠認為基於當時的外交,中國與列強在東南應不會再有衝突,海防雖然重要,但是事有先後緩急。新疆是迫在眉睫,海防則不是急於一時。大清可以再收復新疆後借勝利的餘威整飭海防,這樣效果好於只是買船建要塞。

可以看出,左宗棠的分析是站在一個全世界格局進行的分析。而李鴻章明顯沒有左宗棠的眼界。所以,這場著名的海塞之爭,在光緒帝登基後的朝堂辯論中,李鴻章一敗塗地。

如果李鴻章僅僅是觀點不同就算了,接下來,李鴻章就是非常下作了:

無論在什麼場合,都陰陽怪氣嘲諷左宗棠,罵左宗棠是沽名釣譽的混蛋。還說左宗棠“飾詞欲戰,古今者皆識其奸”。當左宗棠出兵時,李嘲笑左宗棠居然敢向比英法美等國都大的沙俄開戰,簡直不自量力。等左收復新疆,又嘲諷左收復的不過是沙俄不想要的地盤罷了。

只是嘲笑就算了,李鴻章甚至在慈禧及光緒、攝政王文祥都同意同意出兵時,故意令戶部不足批所需經費,逼迫左自籌經費甚至借洋款。

為了達到不讓左勝利的目的,李鴻章還將原來敲定出徵的宋慶的毅軍以“督辦奉天軍務”的理由調走,將劉銘傳帶領第一批出徵的2萬多軍隊以“譁變”為理由調到山東、徐州等地。對於原來屬於左的皖軍系,李鴻章一個個威逼利誘,要求他們不要為左賣命。

在知道劉錦棠收復烏魯木齊後,李鴻章還寫信勸劉錦棠不要聽左宗棠這個廢物指揮。

在得知英國反對滿清對新疆用兵,李鴻章“甚為欣欣然”,痛斥左宗棠窮兇黷武,得罪友邦,新疆的錢應該拿去賑災——實際進自己口袋。

很難想象,一個被某些人形容“忍辱負重”的大清“棟樑”,為了私心會如此下作,完全置國家安全、領土利益於不顧。

聯想起李鴻章在後來與沙俄談判領土時候收受沙俄的賄賂,將大片中國土地割讓給沙俄的行為。我們有理由懷疑,在新疆一事,有可能李也收了沙俄的賄賂,否則他不會不會那麼賣力的做損害中國有利沙俄的事。可以說,在新疆一事上。李的賣國行徑堪比秦檜。


最後,在李鴻章各種掣肘的情況下,左宗棠痛殲阿古柏等巨兇,收復天山南北兩路,驅逐沙俄於伊寧,將新疆完璧歸趙,建立了不世出的功績。

直到現在,我們中國人都應該銘記,一百多年前那位抬棺西征的老人!


鳳嫵一

為李鴻章翻案之人一說就是什麼塞防與海防之爭,實際上左宗棠才是力逞加強海防第一人,於1866年就開始籌辦馬尾造船廠並建立了馬尾船政學堂。而李鴻章於1875年才奉命組建北洋水師、1888年北洋才正式成軍。而李鴻章所提的“加強海防保衛國家”就要放棄新疆國土的理由是把兩者對立起來了,而同樣是保衛國土和國家安全的事哪裡存在二選一?明擺著李二強詞奪理,一切只為爭權奪利。


李鴻章反對用兵新疆的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為了給麾下北洋系爭取更多的國防經費好壯大自己的實力,同時打壓政敵左中堂的勢力。

清庭在鎮壓太平天國後就開始瞭解散為應急而由地方官員臨時徵招餉由地方自籌的平叛武裝。當時就規模而言就數曾國藩的湘勇、左中堂的楚軍和李鴻章的淮軍最大。接皆後,只有曾國藩奉召裁軍,左、李均不為所動。

左中堂認為內憂雖去外患仍烈,國家仍處於危機當頭,這些百戰之師絕不可一裁了之,李鴻章附議。而曾國藩亦上書留湘勇水師改編為國家正式海軍,各地督撫紛紛跟進。清庭至此裁撤這些非經制之師計劃失敗。原本如清庭就此認真改編這些部隊,使之真正成為國家軍隊,避免成為這些領兵將領私軍,也算是個安邦良策,然而清庭卻即無帶兵良將,又無得力整軍方案。以至於濰淮系部隊,湘系海軍力量基本落於李鴻章實際掌控之中。為鉗制李鴻章勢力,清庭扶持左中堂,除原楚軍部隊外,並支持左組建了福建水師。至此以南北洋兩大勢力為首,各地督撫跟進,清主要軍政權力落於督撫之手的格局正式形成。清庭在這樣原則性的問題上處置不力,終於使清王朝陷於了實質上的軍閥割劇狀態。在洋務運動中後期,左中堂打的對法和對俄戰爭還算可以,左故去後,清庭對地方督撫的掌控就只流於表象了。清庭即無力改變督撫軍閥化,就開始消極以對,拖延、剋扣、挪用軍費這些小手段層出不窮。

正因這種國家狀態,雖然軍事裝備技術上和列強減小了差距,但國家已成一盤散沙。造成了後來對外戰爭一敗再敗,戰無不敗;屈辱條約一簽再籤,賣無可賣。最後清朝走向了徹底敗亡。


史可見證

新疆是我們國家領土最西端,出新疆即可深入中亞腹地,往東則居高臨下俯視河西走廊。所以新疆其實是一塊地緣作用非常重要的要地,也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得新疆,則可將實力輻射至亞歐大陸腹地,通過陸上可以與更遠的歐洲交流。失新疆,則不但失去重要的路上通道,而且河西走廊也必然不保,佔據新疆的勢力可以通過河西走廊直接威脅內陸(河西走廊是一條狹窄的走廊,被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包夾,它的安全必須以新疆為屏障)。所以新疆表面上看,在古代屬於不毛之地,地廣人稀,沒什麼經濟價值,其實它在地緣戰略上的價值異常重大。

歷史上新疆也不是一直屬於中央王朝管轄的,宋、明時期新疆就不屬於中央王朝的勢力範圍。到清朝平定噶爾丹和大小和卓叛亂才收復新疆。

再來看看此次海防塞防之爭的歷史背景

19世紀60-70年代,除哈密、巴里坤一角仍在清軍手中,新疆大部分地區先後被阿古柏勢力侵佔;1871年,俄國打著替清廷討伐阿古柏的旗號奪取伊犁,其後又欲以同樣的手段進軍烏魯木齊。署伊犁將軍榮全窺見俄國的真實用意:“不止在要求重幣,亦不僅竊據伊犁,將盡新疆之地皆為己有而後已”,呼籲清廷出兵新疆,收復烏魯木齊等重地。1874年8月,清廷命左宗棠率軍出關,清軍雲集嘉峪關前,整裝待發。

與此同時,在東南海疆,日本1874年以弱旅入侵臺灣,而清廷竟無力以武力驅逐,最後不得不褒讚日軍侵臺為“保民義舉”,以白銀50萬兩換取日軍撤離臺灣了結。“海防空虛”情狀暴露無遺。11月,恭親王等上奏請求撥款購買鐵甲船以加強海防。朝廷命李鴻章、沈葆楨等沿江、沿海各省將軍、督撫十五人詳議此事,限期一個月拿出結論。

但清廷財政有限,難以同時兼顧東南萬里海疆與西北萬里餉運。1875年,朝廷重臣們遂在國防孰輕孰重問題上產生了巨大分歧。

李鴻章的意見是:“新疆不復,於肢體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愈棘”,認為“中國目前力量,實不及專顧西域”。

李鴻章認為海防與塞防是二選一的選擇,要選的話海防的重要性更大。估計李鴻章是認為西北反正是不毛之地,丟了不影響大局。東南沿海富庶之地,是清政府財政來源的大頭,從海疆的侵入是心腹大患。其實說到底是一種戰略思維的侷限,看不到新疆在地緣戰略上的巨大價值。新疆如果納入俄國的勢力範圍,中國西北到內陸的安全將受到俄國的嚴重威脅,就如同一把利劍隨時頂在了中國的背後。其實以當時整個國家的財政實力,絕沒有到海防和塞防要二者選其一的嚴重地步。瞭解中國歷史,瞭解新疆地緣的重要性,左宗棠才向清廷據理力爭塞防的重要性。最終他說服了清政府,通過各種方法籌餉,親自抬棺出征,最終收復了新疆。當時的海防也並沒有因為收復新疆而崩潰。歷史最終證明了左公的正確,給中華民族保住了一塊戰略要地。至於李鴻章,不一定說他的立場是來自自己的私立考慮,主要還是戰略眼觀太差了,所以在這件事上,我覺得他不是主動當賣國賊,差一點被動造成“賣國賊”的後果。


科技新鮮fan

因為傳統漢人官員眼裡西藏蒙古新疆就是化外之地,要那些地方只有付出成本,根本沒有收益和回報,宋明千年那些地方壓根不沾手,譚嗣同在戊戌變法裡的主張就有把疆蒙都賣給西方換軍費,孫大炮提出割讓滿蒙都不知多少回了。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根本不該苛責李鴻章,作為朝廷大員重臣,也要從全局考慮,再說他本來就是大臣,提出自己的意見是他份內的事,採納不採納由最高統治者決定。就算當時放棄了新疆,這鍋也該兩宮太后來背。在這說一下大漢沙文主義者混亂的邏輯,對明朝,功勞都是皇上的,錯誤都是臣下的,哪怕袁崇煥早十幾年就死了,居然還有人把明朝滅亡的原因推給袁崇煥,崇禎就跟白蓮花一樣。對清朝,功勞都是漢人臣下的,統治者都是賣國賊。即便收復新疆實際是慈禧決策拍板,那功勞也是左宗棠的。不客氣地說,不是清朝這個中國最後擁有進取心的朝代,新疆根本和中國沒關係。


說實話的正經人

關於這個問題,牽涉到晚清朝堂上一次重要的爭論,即海防和陸防之爭。

眾所周知,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屢屢受到西方的入侵,割地賠款。可是,這些列強無一例外都是從海上來的。

因此,洋務運動的時候,清廷主要是注重海上的防守,比如造軍艦,修築炮臺,很多工廠也設於沿海地區。到了19世紀70年代,阿古柏在新疆發動叛亂,一直深入到新疆地區。當時,由於清政府財政緊張,所以很多人主張安撫阿古柏,放棄新疆一些地區和利益,畢竟在李鴻章開來,中國西北部荒蕪不毛,要那些地方也沒啥用,而且以後清廷統治那些地方,也會牽涉到很多精力。倒不如放棄,全力防守沿海地區,他也怕大軍到了西北,列強會趁機威脅清廷,李鴻章在太平天國時期防守上海,見識過西方火炮的力量,所以,清朝要想改變落後的局面,必須放棄一些東西。

可左宗棠卻不這麼看,他認為西北是中國的土地,必須清除叛亂,消滅這些軍隊,所以他積極要求帶兵收復新疆地區,只有這樣,才能堵住沙俄入侵的計劃。當時他上奏摺,清廷也頗為猶豫,因為沒有錢。不得已,左宗棠只好借外債,帶著棺材,率領6萬軍隊收復新疆。

左宗棠

當時,左宗棠採取步步為營的辦法,走一段安營紮寨,讓以遊擊為主的阿古柏沒有可乘之機,就這樣,左宗棠擊敗了阿古柏的進攻,阿古柏最後也在深思而亡。

左宗棠很有遠見,保住了中國160萬公里土地,保證了領土完整。李鴻章在這一點上卻非常短視,當然,他也有他的考慮,就是為了他自己的北洋軍隊不至於在這個過程中拿不到朝廷的撥款。所以,李鴻章這一點確實做的不好。


兮兮說事兒

海防和塞防與法國發展海軍和陸軍 日本海軍和陸軍矛盾差不多都是為了軍費。就結果來看法國發展海軍應付英國發展陸軍應付德國,普法戰爭 一戰 二戰的結局來看法國陸軍基本上不是德國的對手,德國海軍表現則差強人意。

日本甲午戰爭 日俄戰爭和侵華戰爭來看日本海軍發揮了重大作用,特別是甲午戰爭日本不管是國內稅收和國外借款都遠超中國海軍表現更是可圈可點,特別是利用制海權和國內鐵路快速運兵與清軍徒步前往前線相比優勢明顯,使得在多個戰場上日軍兵力和物資遠超清軍,結果可想而知。41年日軍海軍獲勝實施南下政策,北上陸軍政策因為與蘇聯軍事上巨大的差距和諾門坎的慘敗而宣告破產,事實上39年到45年蘇聯在兩國邊境常年陳兵70餘萬以上多年超過百萬。

清末慈禧為了牽制漢人特別是曾 李 左,顯示通過裁軍削弱曾國藩,後又扶持北洋李鴻章牽制曾國藩,塞防又支持左宗棠。曾國藩和左宗棠去世後李鴻章一家獨大,為了牽制李鴻章慈禧又扶持南洋劉坤一。甲午戰爭在在慈禧看來是削弱李鴻章的好時機,李鴻章的部隊主動後撤自保,南洋劉坤一北上大有一家獨大的架勢,這當然不是慈禧願意看到的所以她堅持議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迷路的時間

在討論收復新疆時,清廷沒有多少錢,李想拿了這筆錢建自己控制的北洋海軍,如果同意左去收復新彊,那麼這筆資金李就用不到了!當時還有以曾國荃為首的一派,要求加強江防,其實純屬是來搗蛋的!左收復新彊是出於民族大義,從國家及後世的戰略高度來看待問題的!而李是不想讓左建功,以免左的風頭蓋過自己,出於此種狹隘的心胸,才置國家民族利益於不顧,決然要求淸廷放棄新疆!自古以來,把拋棄領土還說的那麼理由十足、冠冕堂皇的,除了李,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人來了,即便秦檜重生,也會自嘆不如的!當時清廷答應給左宗棠銀1000萬兩,500萬兩中央給,500萬地方給,可結果清廷戶部只給了200萬,地方上只有兩江總督曾國藩陸續給了200萬,其他給錢的寥寥無幾,尤其是李鴻章不但不給錢,還不斷的在背後使壞!最後左實在無法,靠胡雪巖從外國銀行借的貸款,才把仗打完,就這事,一直被李鴻章這幫人攻擊,說什麼有失國體、利息太高得不償失,借款人從中假公濟私……!但如果沒有胡雪巖的借款,左宗棠是無法打仗的,從這一點上講,胡是有功於國家的!結果胡因此得罪了李,在左宗棠去世後,李就把胡整的家敗人亡!

近年來,有很多人受了《走向共和》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影響,不斷的替李翻案,我非常反感!李前後10多年,花了7~8萬兩銀子,建立清一色進口裝備(比日本人的還先進)的陸軍及北洋海軍,結果在甲午一戰,海陸皆敗、一敗塗地!主要是因為李自身貪汙受賄,任人唯親,一個腐化領導,建立了一個的腐化的部隊,不論武器多麼先進,都不可能有戰鬥力!李中堂大人是一個標準的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畏洋如虎、窩裡斗的高手!


夜夜龍泉壁上鳴

李鴻章的海防論和左宗棠的塞防論是在這樣歷史背景下發生的:同治四年,浩罕國軍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得到英國全力支持,沙俄也趁機出兵攻佔伊犁地區。同治十年,日本以琉球船員被高山族殺害為藉口,出兵臺灣,雖未佔領臺灣,但引起了李鴻章和一些大臣高度注意,李鴻章主張投入大量財力加強東南海防,鞏固臺灣防務。這對國庫空虛,財政緊張的清政府來說,真可謂屋漏又逢連雨天,海防塞防同時告急,李鴻章的海防論和塞防論由此產生,這是當時國防政策的爭論,兩派爭論了半年,爭論的結果是大家都知道的,清廷 決定出兵新疆。

但是在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沙俄政府簽訂《中俄密約》收受佣金一事來看,一個肩負國家安危和民族利益的重要使命的政府要員這種做為,其人品,人格都是有問題的, 用賣國來形容他是不過份的。


相忘江湖71941665

這個問題涉及到晚清一場著名的爭論——“海防”與“塞防”之爭。

公元1875年,光緒帝剛剛上位,就在不久前,年僅十九歲的同治皇帝得病醫治無效駕崩,清廷的權利交接與組合剛剛告一段落,朝堂上大臣們就逐漸開始了一場爭論。

這場爭論的原因,發源於大清的西北和東南。

1874年,在中國的東南海疆,日本如入無人之境,入侵臺灣,而清廷竟無海軍驅逐日寇,最終不得不破財消災,出銀五十萬兩換取日軍撤離寶島。大清國海防空虛至此,連清廷一向鄙視的小日本都想來欺負,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清廷就有購鐵甲艦增強海防的計劃。由李鴻章、丁寶楨等沿江沿海封疆大吏同商此事。

李鴻章像

就在同一年,西北邊外,左宗棠率領一批清兵,一路風塵,聚集在嘉峪關前,準備給來自西北的敵人一次強有力的反擊。這個敵人就是沙俄。早在三年前的1871年,俄國就開始打著討伐阿古柏的旗號暴力奪去了伊犁,而後一步步向新疆腹地伸出魔爪。當時的伊犁將軍痛斥沙俄的無恥行徑:“不僅在要求重幣,亦不僅竊取伊犁,將盡新疆之地皆為己有而後已!”左宗棠就在這樣的危急時刻,上書請求清廷撥餉出兵,收復伊犁。

左宗棠像

這時候的大清,早已過了康乾時期的富足,根本無力同時兼顧東南海疆與西北邊疆,在面對一個糾結的選擇時,雙方都嘗試將這個選擇題變成一個論述題,論述的主要內容就是——“海防”與“塞防”到底哪個重要。

“海防”主要人物李鴻章。

主要觀點:“新疆不復,於肢體元氣無傷;海防不防,則腹心之大患愈棘”,“中國目前力量,實不及專顧西域”,“停撤(西北)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

“塞防”主要人物左宗棠。

主要觀點:“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李鴻章建議停西北之餉,但是並不是主張放棄西北,在其奏摺中也提出一系列經營西北的辦法,即採取類似西南邊疆的羈縻之策。

然而這些都只是個人之見,一家之言,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清廷手中,自康熙一直到乾隆朝的西北用兵,清廷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收復新疆,說明西北地區在清廷看來有其核心利益所在,也不會因為李鴻章的一道奏疏而改變。而李鴻章也不會想到,自己的一個實事求是建議,會被後人罵做賣國。

大清不是李鴻章的,也不是他說賣就能賣的。最終清廷採取左宗棠的方針,“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於是就有了三年後的左宗棠收復伊犁,也有了北洋海軍緩緩升起的龍旗。

海防的危機現實表面上比塞防急迫,而塞防的穩固更應考慮其長遠效益。

海防表面上解心腹之患,實圖保大清;塞防名以衛京師,實則保中國。


熊二History

首先不符合北洋水師的既得利益

總不能說,國家根本在大陸。那他這些年花大把銀子在做啥?不符合李鴻章的既得利益。他要將權利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裡。罵名他怕啥,他怕丟掉權利,怕丟掉性命。

李鴻章,不是戰略家,是政客。

西北失去控制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朝廷做官的西北有幾個,少!

他們不會考慮那樣多,但這次丟掉西北,可就大部一樣了。從當時那個情況,丟新疆一定丟西藏、青海、甘肅、蒙古。

大家想一想,如果今天,西藏、青海、甘肅、蒙古再另外一個強大實力手中,會是什麼樣。

當時的俄國,擁有這些資源,估計中亞全部都是俄羅斯的了。貝加爾湖水你用不上,估計長江,黃河等上游水都已經西調了。

經濟不能說明一切問題。沒有戰略的經濟,宋就是一隻肥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