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各地方的國民黨軍隊會被稱為綏靖公署?

ipgks

在中華民國史上綏靖公署這一行政機構是不能不談的,無論是十年剿共,還是抗戰,內戰,綏靖公署都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民黨開始設立綏靖公署本意就是為了更直接的管制地方軍事,方便剿共,剿匪。



為什麼把這個機構稱之為綏靖公署,大概是因為綏靖這兩個字的意思決定的,綏靖一詞包含平定,安撫的意思,國民黨無論是抗戰還是內戰都是平定動亂,所以綏靖一詞恰好適用。

其實一開始設立綏靖公署是有這個必要的,國民政府建立於1928年,但建立之初全國各地仍然是軍閥割據,南京政府的影響力其實並不是很大,政令根本無法有效貫徹,再加上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也正帶領著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所以設立綏靖公署有其特定的必要。


但抗戰結束以後設立的綏靖公署其實就失去了最開始的意義了,當時國民黨內部高級軍事將領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唯恐官位不夠,所以支持繼續建立綏靖公署,美其名曰“為了黨國”。但成立以後的綏靖公署並沒有為黨國起到多大作用,機構重疊,人浮於事,經常越級指揮,給軍令下達帶來了很大麻煩。


一樹梅花一放翁

蔣介石總喜歡作有文化的樣子,證明自己的文武雙全,他所設立的很多軍隊分支機構,都有相當古韻和貌似拉風的名稱,比如委員長“西北行轅”,委員長“桂林行營”,“東北剿總司令部”,鄭州綏靖公署,第三綏靖區等等。



而綏靖公署是一個副戰區級別的暫設指揮機構,可以跨省份和地區管轄,所以一般以指揮部所在城市命名,它以軍事需要為主臨時成立,也根據戰場需要隨時撤銷,比如在1948年成立應對淮海戰役的徐州剿總(戰區級)之前,中原地區相隔不遠就有鄭州綏靖公署和徐州綏靖公署兩個單位,頭目官名主任,劉峙和顧祝同都任過綏靖公署主任。



湯恩伯在出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之前,就是衢州綏靖公署主任,之後根據軍事形勢需要升格為戰區級的警總。綏靖公署主任權力很大,不僅可以指揮轄區內的野戰兵團,也指揮下轄的綏靖區等地方部隊和守備部隊,按軍事第一的原則,同時可以插手地方行政,一般都是蔣介石較為信任的資深將領。

解放戰爭期間,其它重要方向成立的類似機構有:西安綏靖公署,有人稱胡宗南為“胡主任”就是這麼來的,重慶綏靖公署,太原綏靖公署,福州綏靖公署等等。


度度狼gg

這個問題分三點,

1,為什麼要設立“綏靖公署”?

2,這個機構為什麼叫“綏靖公署”?

3,這件事說明蔣介石是個什麼樣的人?

聽丹水君給你一一道來。

1,為什麼要設立“綏靖公署”?

綏靖公署是由抗戰時的各戰區改編而來,全面內戰爆發時僅剩第1、第2、第11和第12戰區,後來也分別改編為西安綏靖公署、太原綏靖公署、保定綏靖公署、張垣綏靖公署。

綏靖公署實際上是對抗戰機構的妥善安置,畢竟那麼多人,不安排好了,會出亂子的。

2,這個機構為什麼叫“綏靖公署”?

綏:安定、安撫。《詩·恆》:“綏萬邦。”

靖:安定。《書·無逸》:“嘉靖殷邦。”

可見,綏靖實際上是和平的意思,符合抗戰勝利的輿論環境。

實際上,綏靖公署的設立,是準備針對異己的內戰。全面內戰爆發,國民黨抗戰機構和原先的偽軍,運用綏靖公署的力量,迅速把整個國家拖入戰爭泥潭。

3,這件事說明蔣介石是個什麼樣的人?

這件事說明,蔣介石身上有這樣幾個特點。

①蔣介石不敢大刀闊斧改革,害怕樹立敵人。蔣介石更擅長用金錢和官位收買各級官吏,還是袁世凱的老套路。

②蔣介石會掉書袋,拽文。綏靖兩字,對外(異己和群眾)表達和平意願,對內(國民黨)積極備戰,安插嫡系勢力。

③蔣介石是有獨裁之心,無獨裁之力。不滿地方軍做大,卻只能承認現狀,不滿異己發展,卻無法立刻開展追繳。

就是這樣!


歷史知事

有一個很簡單解釋綏靖公署的方法,那就是綏靖公署是專門用來打自己人成立的。

抗日戰爭前,蔣介石在他的身邊諸葛楊永泰的建議下,用他一貫的手段在全國各地展開了鐵血的清洗戰爭,他看到了在這片大地上紅色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他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將這股紅色力量視成了最大的威脅,被他排列在了日本人之上,就這樣浩浩蕩蕩的展開了他的“安內”行動。



最初始的綏靖區域

蔣介石在紅色力量的活動範圍內成立了一些綏靖區域,為的就是派出他的中央軍或者是調來軍閥的部隊清剿紅色力量,然後通過當地政府調動物資在行政或者資源上配合的一個區域,這些區域有時候很大,有時候比較小,最大的綏靖區域可以橫跨數個省份,有著很大的權力。

抗日戰爭爆發後,因為統一戰線的原因,各方都放下了以往的爭端,一同奮力抗敵了起來,日本人成為了各方共同的敵人。

在家國大恨面前,人們可以忽略掉以往的很多不愉快,許多的綏靖區域也因為沒有了用武之地而被撤銷、空閒掉了,隨之出現的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各種抗日編制了。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部隊的編制級別

這些抗日編制最大的就是戰區,開始時一個戰區少的囊括一兩個省,最大的能囊括三四個省份,戰區的總司令主要主持當地一整個戰區的抗日戰鬥。

在戰區總司令的手下則管轄著幾支集團軍,戰區司令的手上多的能管轄四、五支集團軍,少的也能管轄兩三支集團軍。

這些集團軍在很多時候人們會比較習慣稱他們為多少路軍、多少路軍,由我軍改編而來的八路軍就是這樣的一支集團軍。

因為共同的抗日戰線,八路軍就暫時歸屬國民政府的統轄,與此同時八路軍擁有著自己的自主權,雖然在後來八路軍又被國民黨改名為18路軍,但是因為八路軍這個稱號已經被叫習慣了,所以這個名號流傳了下來。

集團軍下就是軍、師、旅、團、營等為我們所知的戰鬥編制了,正是在各方的戰鬥統轄下,抗日戰爭爆發了。

如火如荼的八年在無數先烈的鮮血以及炮火中走向了終結,在蘇聯、美國等強國的壓迫下,再加上中國軍民的一體抗日,最終迫使日本天皇下達了投降令,一場將神州打的支離破碎的戰爭就這樣草草走向了結束,留下的則是滿目的瘡痍,以及無數日本人留下和美國人支援的武器。



抗日戰爭結束後由戰區改編成的綏靖公署

內戰爆發後作戰的對象變成了自己人,所以綏靖這個詞重新出現在了國民黨軍隊的編制下,這個時候蔣介石將以前在抗日戰爭中部署下的戰區改名成了綏靖公署,編制上與抗日戰爭時期的戰區別無二致,戰區司令也在這個時候改名為了公署主任。


這個時候在綏靖公署上被蔣介石設立了一個在一個地區理論上勢力大到無邊的行轅,行轅的前身就是戰區之上的行營,行轅的大佬就被稱之為了行轅主任,行轅主任可以同時管轄著好幾個綏靖公署。

在內戰中,李宗仁就被蔣介石委任為了北平行轅主任,在理論上華北的好幾個省都是歸李宗仁管轄的,他是華北一帶真正的王,但實際上蔣介石為了節制李宗仁,專門在他的行轅下面調來了很多自己的心腹手下擔任綏靖公署的主任,所以實際上行轅主任是沒有太大的權力的,真正掌握著軍事大權的還是綏靖公署。


蔣介石皇帝新裝的軍隊整編

綏靖公署的下面則就是一塊一塊的綏靖區了,綏靖區在名義上跟集團軍是一個編制的,而原本國民黨名下的集團軍則因為蔣介石為了掩人耳目、宣告自己的和平,所以被整編成了整編軍。

軍級單位也被整編成了整編師,以此類推,雖然級別上都被蔣介石降低了,但是戰鬥力和武器的配備方面卻和原本的沒有什麼不同,就這樣內戰爆發了。

歷史的大勢是不允許任何人阻擋的,在歷史大潮的猛烈衝擊下,蔣介石的軍隊節節敗退、頹勢大現,當蔣介石退往臺灣的時候,綏靖公署也隨之消失在了歷史中,成為了在中華大地上曇花一現的影子,轉瞬即逝被歲月的河流所吞沒。

所以說這就是民國時期的綏靖公署,綏靖公署的範圍相當於一個抗日戰區的範圍,至於綏靖公署中綏靖兩個字的意思是什麼,其實按照古代的語義來解釋那就是“對內安撫、保持著當地平靜”的意思,這個時候可能有人會反駁了,他們會舉出綏靖的另一層意思,但是此綏靖非彼綏靖,這裡面的綏靖仍然是保持著正面意思的。


孤客生

最早的綏靖機構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由共產黨人陳章甫、黃清揚和國民黨人黃祖培在廣東省設立的“兩陽恩平綏靖委員會”。

兩陽指的是現在廣東省陽春市和陽江市,恩平則是現在的恩平市。這個綏靖委員會是一個橫跨三個縣的

軍事單位,它的前身還有一個稍微粗俗的名字,剿匪委員會


“綏靖”是古詞,原意是用安撫的手段使局勢安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維穩”。

之所以在大革命時期成立“綏靖委員會”,是因為國民政府當時決定北伐,需要一個穩定的後方,為北伐軍提供充足的後援。所以“綏靖委員會”應運而生,工作核心就是四個字“維持穩定”。


國民黨北伐成功後,鑑於全國各地區的局勢並不穩定。大部分地區被軍閥佔據,政令無法貫徹下達,加上國共分裂,中央政府更需要穩定地方。


由於廣東各縣的綏靖委員會非常成功,因而被推廣到全國,尤其是在“剿共”的地區,全部都設有綏靖公署,工作重點還是那四個字“維持穩定”。


所以,綏靖公署其實是國共合作時期的產物。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除了本身就是共產黨的陳章甫和黃清揚外,當初設計這套制度的國民黨人黃祖培,後來也起義了。等於說,這個機構從制度設計上都是共產黨人搞得!



嘎嘎嘎...黨國玩的東西都是人家玩剩的。我黨的革命怎麼豈能不成功?


Mer86

對於民國期間國民黨的幾個經常出現的機構名稱做個簡單的總結歸納吧。

一:戰區。抗戰爆發後,國民黨為了能夠更好的統一組織和指揮各個區域內的抗戰,與1937年在全國範圍內成立了五個戰區,1937年8月20日,軍事委員會頒佈戰區及戰鬥序列,成立五個戰區,第一戰區為河北及魯北地區;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第五戰區為魯南及蘇北地區。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戰區又經過多次的增設和修補,戰區的編號最多曾編到十二戰區。戰區下屬的直接是各個集團軍,在進行各種重大戰役時,一般以戰區作為統籌指揮的機構。

二:行營,又叫行轅。抗戰後期,國民政府又加設了行營一級,級別在中央政府之下,戰區之上。一個行營可以統帥多個戰區,這一般是因為抗戰後期戰區劃分越來越小,需要在戰區之上再度設立行營來統帥。比如1938年,就設立了桂林行營和天水行營,其中桂州行營統轄第三、四、九戰區,天水行營統轄第一、二、五、八、十戰區。

三:綏靖公署。差不多和行營增設的同時期,又設立了綏靖公署一級。綏靖公署和戰區是同級的,也是並行存在的。區別在於戰區主要目的還是對日作戰,而綏靖公署的目的更側重於對當地的駐軍管理、剿匪、軍警統帥等。綏靖公署管轄的區域叫綏靖區,更偏向于軍事安撫層面。

四:省政府。針對於同一塊地方,可能既有綏靖公署,也會有省政府,省政府這更多偏向於行政層面。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呃,看到了關於“綏靖公署”的問題,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題主的說明是有錯誤的,國民黨軍隊在地方上並不是在各地都叫做“綏靖公署”的,”綏靖公署“只是特定時期的特定機構。說白了,該機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抗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八路軍以及解放軍。


關於”綏靖公署“的釋義已經有不少朋友回答了,大部分講的是綏靖公署後期的發展,也有朋友談到了在綏靖公署出現前,出現的有關“綏靖”二字的機構情況。所以感覺還是需要補充回答一下,“綏靖公署”的由來問題。


南京政府時期的“綏靖公署”正式名稱是什麼呢?它又是什麼時候正式出現的呢?


(先放一個楊虎城的“綏靖公署”主任名片吧。)


”綏靖公署“全稱為”綏靖督辦公署“這是在1930年12月11日,南京政府正式核准的《綏靖督辦公署暫行組織條例》上,正式成為一個軍事機構的。為了跟題目相對應(其實我是為了少打倆字兒),以下除了引文之外,我還是用”綏靖公署“這個名稱。


當時南京政府組建“綏靖公署”的目的是:“為剿滅各省邊區及蘇省匪共起見,特設綏靖督辦,以專責成,而靖地方。”


“綏靖督辦是由國民政府特任的,並且隸屬於陸海空總司令部。”“特任”是民國時期任命官員的一種方式,其他任命方式還有“簡任”、“薦任”、“委任”、“派用”幾種。簡單理解呢,可以認為是按級別,按資歷的一個任用方式。不過呢,不在本題範圍呢,等有空兒的時候,可以單獨聊聊民國時期的官員任用問題。


(下文中也提到,“綏靖公署”主官一開始定名為“督辦”,後正式任命各主官時,開始定名為“主任”,上圖中,來訪賓客的銅質名牌也證明了這一點。)


此事按下不表,接著說“綏靖公署”。那麼在1930年的條例中,指出最初組建的三個“綏靖公署”是“豫鄂皖邊區綏靖督辦公署”、“豫陝晉邊區綏靖督辦公署”和“江蘇綏靖督辦公署”。“綏靖公署”作為一個特設的軍事機構,並非全權負責該區域內的軍事事務,而是在其所謂的“剿匪”問題上,需要與其管轄區域內的各省政府、該區域內的軍隊總指揮軍長等協議,共同劃分若干個“綏靖分區”,在這些各個“綏靖分區”的指揮部,就是由在該區域內駐紮的“國軍”也就是中央政府直屬的軍隊,或者是省軍的高級人員兼任,並不另設。”綏靖公署“軍隊的來源呢,那基本就是駐紮該區域內的“國軍”還有省軍的警察、保安隊、民團什麼的來充任,不過擔任“綏靖”任務的“國軍”軍隊,是根據總司令的命令來確定的。同時在組織條例裡還非常理想化的規定了時間期限,即“從各該綏靖督辦公署成立之日起,限四個月內一律肅清,以前兩個月為剿匪期,後兩個月為清鄉期。”呃~呵呵~當然了,大家都知道結果了,第一次反圍剿,就活捉了敵方江西剿匪總指揮張輝瓚,有毛爺爺《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為證:“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住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不來個張輝瓚圖片,怪不合適的。)


通過上邊的簡要介紹,我們可以看到”綏靖公署“僅是一個特設於某區域的具有特殊使命(“剿匪”)的指揮機構,但是由於”綏靖公署“下屬的部隊分屬於“國軍”和“省軍”還有保安隊、民團什麼的。自然是無法成功“剿匪”的,因此也就從1930年底一直到全國解放,這個軍事機構都一直存在著。


(1931年,“綏靖公署”最初組建時的主官。如圖可以看到,在具體實施時,綏靖公署已經擴充為9個,這也說明,在當時多變的政治、軍事等形勢下,民國政府自北洋政府時期開始,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政策是複雜多變的,當然這個問題就需要很大的篇幅去闡明其原因和具體實施了,這裡不贅述。)


(上圖中,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就是各“綏靖公署”首位主任的照片兒,名字和對應的職務我就不敲字兒了,根據上邊兒的表自行對應吧。)


(上圖為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時,“綏靖公署”的設立及主官情況。)


(上圖為,國民黨敗退前夕的“綏靖公署”設立及主官情況,也看到了閻錫山依舊是主官,所以大家也都記得歷史書上說的一句叫,張學良易幟後,南京國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但實際上一些地區的軍閥統治還是一直存在的。)


具體到各“綏靖公署”的主官督辦,在1931年首任主官開始就改稱為主任了,由於該條例是在1930年12月11日才獲批的,因此,各“綏靖公署”的主任,是在1931年才開始任命的。在任命的同時,又根據形勢調整增加了“綏靖公署”的數量,其後一直到1949年,根據國共形勢的變化,“綏靖公署”的設立與裁撤也是在不斷變化的。不過呢,都敲字兒的話,都成一個文章了。我,就直接上圖了啊,不敲字兒了。對數據敏感的朋友自行總結吧。



感謝大家的閱讀!~


恬然說歷史

綏靖,綏,本義是藉以登車的繩索,引申為安定、安撫。靖,安定之意。即以

安撫

(綏)的手段使局勢安定(靖),又稱為姑息主義。“慰撫”之意。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時期曾設立過多個“

綏靖公署

”,意圖維護地區局勢。

也等同於公安。

民國時期,中華文化尚存,這個稱呼也承續了古代文化,後來新中國成立,破四舊,也就啟用了新公安稱號。


實話實說真的好難

綏靖,意為安定、安撫,即以安撫的手段使局勢安定。民國時代,民國政府在各地方設立了多個綏靖公署,為地方上的一種級別很高的軍政機構,擁有巨大的權利。除了指揮軍隊,綏靖公署主任對所轄區域的黨政要務也有便宜處置權。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首先在各地設立了政治分會,以安撫地方實力派。例如張學良是瀋陽政治分會主席,閻錫山是太原政治分會主席,馮玉祥是開封政治分會主席,李宗仁是武漢政治分會主席。後來通過中原大戰都軍閥鬥爭,將這些取締。



後來設立了部分綏靖公署,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抗日結束後,國民政府將部分戰區改編為綏靖公署,全面內戰爆發時僅剩第1、第2、第11和第12戰區,後來也分別改編為西安綏靖公署、太原綏靖公署、保定綏靖公署、張垣綏靖公署。隨著內戰的進行,綏靖公署權勢日增,成為長期的地方性軍事組織。



綏靖公署以綏靖主任為主官,其職權常與省政府相交錯,內戰時山東綏靖公署即使以王耀武為主任,而當時的山東省政府主席何思源只能是副主任,而歸於王主任的管轄之下。國民政府希望能夠能夠通過這些綏靖公署實現對地方控制,同時也協調好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關係,為內戰勝利奠定基礎。不過事與願違,最終國民政府在內戰中失敗,最後退守臺灣,綏靖公署也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


平安讀史

“綏靖公署”就是撫慰安定地方的軍事管理機構。原本是一個寓意很美好的詞,“綏”、“靖”在古代都有撫慰、保境安民的美好寓意,綏邊撫民、綏靖八方。明朝皇帝朱厚熜年號“嘉靖”就是取自“嘉靖殷邦”的寓意。

“綏靖公署”其實就是之前抗日戰爭時期的“戰區”改編而來。解放戰爭時期,老蔣把全國劃分為若干“綏靖區”,在重點骨幹城市設立“綏靖公署”。有些綏靖區是由綏靖公署的長官管轄,有些綏靖區歸那些個“剿總”司令管轄。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任務:對外進行組織軍事進攻,對內駐防地方、維持轄區內的穩定。比如白崇禧就是華中剿總的司令,閻錫山是太原綏靖公署的主任。

在侵華日軍投降以後,老蔣為了給國軍將領們論功行賞,激勵將領們在之後的戰爭中出點力。就把之前的6級軍事指揮機構(總部-戰區-集團軍-軍-師-團),擴大到8級軍事指揮機構(總部-行轅-綏靖公署/戰區-集團軍-軍-師-旅-團)。

為什麼要擴大機構呢?機構大了才可以容納更多的官僚呀,國軍派系眾多,你得把各個派系的人都得安排妥當了。這叫要讓馬兒跑,先給馬兒吃點草。為了擴大編制是主要原因,改名則是順便起個吉利點的好名字。

很明顯編制大了,機構就會臃腫,就會人浮於事,就會有吃閒飯的。最重要的是指揮效率會降低,將領們相互扯皮事會更多。這些個問題,在後來被我軍打得滿地找牙的時候,他們才意識到,可是為時晚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