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居住方式?

“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四大刚需,因为与“住”有关,房地产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重要的经济支柱和民生问题,所以谈房地产就不可能不谈居住,谈房地产的转型创新也不可能绕开居住产品的创新。

在中国与居住相关,草算一下也是有至少200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在这样量级的市场做任何尝试都意味着巨大的机会。故而,我们看到即使都还没有形成普遍的赢利逻辑,长租公寓和精品民宿都已经成为资本风口,而做住房中介的链家也不惜自己把自己给“革命”了,先有“自如”,后有“贝壳”。

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居住方式?

关于未来居住,科幻片里给我们很多想象。比如《头号玩家》中男主就住在一个摇摇晃晃类似挂起来的集装箱里,那相当于未来的贫民窟,所以在虚拟世界里打不过他的坏人就会想方设法找到他现实的住处,意图从物理把他毁灭。《三体》中也有关于人类未来居住的猜想,一种代表希望,城市变成“森林”,人类就居住在“树”,返璞归真;另一种则代表绝望,人类要逃到太空中的避难营,那是人造引力的场域,终于还是逃不过二向箔的降维打击。

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居住方式?

我们谈居住就一定要想明白人们为何居住。人们选择居住大概有三种基本需求:一是为了安全,从挡风遮雨到抵御外扰,一个坚固的住所给了人起码的庇护;二则是为了谋生,农耕民族选择定居是因为庄稼的存在,游牧民族逐水而居是为了放牧,现代人居住很多人的首选就是离工作的地方近一点,这些都是为了生存;三就是为了参与社会协同,因为有了社会分工才有了城市,而人们被城市吸引也正是因为高密度的城市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协作,这意味着便利,也意味着更多的机遇。

居住也会分成不同的需要,同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或不同的生活需求都会产生不同的选择。

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居住方式?

有一种需要叫做“职住”,就是这阶段“职业选择”大于“居住舒适”,也就是说居住的谋生意义大于一切,人们就可以接受由单位安排的宿舍(或“蓝领公寓”),就可以与人合租、拼住甚至住地下室。对于有野心的年轻人来说,在事业打拼期住在哪里是无所谓的,离自己梦想的职场更近一点才是关键。当然,在解决基本谋生问题的同时,能更安全一点,有更多的交往可能,当然更好。

还有一种需要叫做“旅居”,也许就是短期的旅行居住,或者是一段时间出差的商旅住宿,也有可能就是一种与城市“试婚”的体验式居住。对于这样的居住需求,需要的是匹配所扮演角色的身份认同。度假者需要的是“生活在别处”,与原来日常生活反差越大越好;商旅者需要的是便捷的服务,是工作之外的无需烦心;体验者需要的是尽快与城市融合,越本土化越与世俗接壤就越好。这些需求就代表着民宿(酒店)、服务式公寓和长租公寓的市场。

最后一种需求叫做“定居”,是人们在向往安顿下来之后的必然选择,或者职业已经非常稳定,或者成了家有了孩子需要安家落户,或者在体验了一圈有了最终选定的城市,总之,当人们开始选择定居,才代表他们的归属。如今各大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之所以会演变成“抢房大战”,原因就在于此。“定居”是能令人产生购买房屋产权需求的根本原因。

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居住方式?

人生如果可以从容选择,这三种需求是可以慢慢升级来体会的,甚至可以到了一定阶段再逆向选择。比如当我们老了,孩子们都离去了,也就没有了定居的必要,重新上路去体验人生,或者只纯粹享受服务,都是不错的选择(那就是养老公寓的市场)。可惜在中国一切都来的太快,害怕无家可归的人们早早的选择了定居,又被各种限购政策被早早的限制了迁徙的自由,这样的居住体验肯定有无数的缺憾。

也许关于居住的未来,只有那些不必再为买房烦恼的90、00后们可以决定。也许他们可以选择住在车库、书店或者就是上班的地方,他们用Co-Living的方式来度过自己梦想起飞的日子。也许他们会选择回到农村,或者他们父辈离开的老城,通过互联网与世界保持同步,但却是回到让人们“向往的生活”。也许对他们来说居住已经可以不限于房子,开着改装的房车,带好随身的帐篷,就可以四海为家。

关于未来居住,各种实践正在进行,有“梦想改造家”,有“漂亮的房子”,有在胡同里做出来的胶囊旅馆,有在乡野中的枕天席地,有鸟一样居住的树屋,有鱼一样的海底泡泡。如果我们相信未来人类对于自己的生命可以有更多的自由,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居住也会是多姿多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