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們需要怎樣的居住方式?

“衣食住行”是人類的四大剛需,因為與“住”有關,房地產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重要的經濟支柱和民生問題,所以談房地產就不可能不談居住,談房地產的轉型創新也不可能繞開居住產品的創新。

在中國與居住相關,草算一下也是有至少200萬億元的市場規模,在這樣量級的市場做任何嘗試都意味著巨大的機會。故而,我們看到即使都還沒有形成普遍的贏利邏輯,長租公寓和精品民宿都已經成為資本風口,而做住房中介的鏈家也不惜自己把自己給“革命”了,先有“自如”,後有“貝殼”。

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居住方式?

關於未來居住,科幻片裡給我們很多想象。比如《頭號玩家》中男主就住在一個搖搖晃晃類似掛起來的集裝箱裡,那相當於未來的貧民窟,所以在虛擬世界裡打不過他的壞人就會想方設法找到他現實的住處,意圖從物理把他毀滅。《三體》中也有關於人類未來居住的猜想,一種代表希望,城市變成“森林”,人類就居住在“樹”,返璞歸真;另一種則代表絕望,人類要逃到太空中的避難營,那是人造引力的場域,終於還是逃不過二向箔的降維打擊。

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居住方式?

我們談居住就一定要想明白人們為何居住。人們選擇居住大概有三種基本需求:一是為了安全,從擋風遮雨到抵禦外擾,一個堅固的住所給了人起碼的庇護;二則是為了謀生,農耕民族選擇定居是因為莊稼的存在,遊牧民族逐水而居是為了放牧,現代人居住很多人的首選就是離工作的地方近一點,這些都是為了生存;三就是為了參與社會協同,因為有了社會分工才有了城市,而人們被城市吸引也正是因為高密度的城市可以提供更豐富的協作,這意味著便利,也意味著更多的機遇。

居住也會分成不同的需要,同一個人不同的人生階段或不同的生活需求都會產生不同的選擇。

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居住方式?

有一種需要叫做“職住”,就是這階段“職業選擇”大於“居住舒適”,也就是說居住的謀生意義大於一切,人們就可以接受由單位安排的宿舍(或“藍領公寓”),就可以與人合租、拼住甚至住地下室。對於有野心的年輕人來說,在事業打拼期住在哪裡是無所謂的,離自己夢想的職場更近一點才是關鍵。當然,在解決基本謀生問題的同時,能更安全一點,有更多的交往可能,當然更好。

還有一種需要叫做“旅居”,也許就是短期的旅行居住,或者是一段時間出差的商旅住宿,也有可能就是一種與城市“試婚”的體驗式居住。對於這樣的居住需求,需要的是匹配所扮演角色的身份認同。度假者需要的是“生活在別處”,與原來日常生活反差越大越好;商旅者需要的是便捷的服務,是工作之外的無需煩心;體驗者需要的是儘快與城市融合,越本土化越與世俗接壤就越好。這些需求就代表著民宿(酒店)、服務式公寓和長租公寓的市場。

最後一種需求叫做“定居”,是人們在嚮往安頓下來之後的必然選擇,或者職業已經非常穩定,或者成了家有了孩子需要安家落戶,或者在體驗了一圈有了最終選定的城市,總之,當人們開始選擇定居,才代表他們的歸屬。如今各大城市之間的“搶人大戰”之所以會演變成“搶房大戰”,原因就在於此。“定居”是能令人產生購買房屋產權需求的根本原因。

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居住方式?

人生如果可以從容選擇,這三種需求是可以慢慢升級來體會的,甚至可以到了一定階段再逆向選擇。比如當我們老了,孩子們都離去了,也就沒有了定居的必要,重新上路去體驗人生,或者只純粹享受服務,都是不錯的選擇(那就是養老公寓的市場)。可惜在中國一切都來的太快,害怕無家可歸的人們早早的選擇了定居,又被各種限購政策被早早的限制了遷徙的自由,這樣的居住體驗肯定有無數的缺憾。

也許關於居住的未來,只有那些不必再為買房煩惱的90、00後們可以決定。也許他們可以選擇住在車庫、書店或者就是上班的地方,他們用Co-Living的方式來度過自己夢想起飛的日子。也許他們會選擇回到農村,或者他們父輩離開的老城,通過互聯網與世界保持同步,但卻是回到讓人們“嚮往的生活”。也許對他們來說居住已經可以不限於房子,開著改裝的房車,帶好隨身的帳篷,就可以四海為家。

關於未來居住,各種實踐正在進行,有“夢想改造家”,有“漂亮的房子”,有在衚衕裡做出來的膠囊旅館,有在鄉野中的枕天席地,有鳥一樣居住的樹屋,有魚一樣的海底泡泡。如果我們相信未來人類對於自己的生命可以有更多的自由,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居住也會是多姿多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