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近10年CEO,他說,找A級人才其實我只靠兩點

做了近10年CEO,他说,找A级人才其实我只靠两点

我準備創業時,覺得想法本身價值不大。多數新公司一問世就有了競爭對手,或者很快出現競爭對手。1996年到2005年間,我是雙擊公司(Double Click)的CEO,成立一年內,我們就有了數十個競爭對手。吉爾特集團(Gilt Groupe)並非第一家做限時特賣的公司,谷歌也不是第一個發明搜索引擎的。這些公司為何成功?不是靠想法,而是靠人才。執行才是最重要的,而執行依靠人才完成。

所有公司都覺得自己在管理人才方面做得不錯。它們會說“人才是我們最重要的資產”。但多數言行不一。你可以用下面這種簡單的方式自測:相較於其他工作,你所在企業的CEO是否在招聘和人才管理方面花費了更多時間?對我而言,答案一直是肯定的。

這種說法有點極端,我來解釋一下。上述測試並不適用於小公司,例如只有20人規模,這些公司的CEO可能要做很多銷售工作,或者直接監管運營。但在超過50人的公司裡,CEO最值得花時間做的,就是選賢任能、管理人才、確保公司構建並留住A級人才團隊。

還有一個測試,能夠幫助你瞭解企業對人才的重視程度:看看HR主管是不是公司最重要的人之一?我和HR主管及首席財務官見面的時間一樣多,絕不讓HR主管向其他人彙報,只能是CEO。這個角色具有戰略地位,必須擁有話語權。

和我共事的人清楚知道,我大部分時間都在思考人才問題。開會時,我常常會讓管理者向我一一彙報下屬情況,隨時掌握動態。我還堅持CEO隨時可以和每一位員工交流。一些管理者希望高管在和他們的下屬交流前,先和他們打招呼。但我們公司不這樣做。我想進一步瞭解員工,並評估他們的能力和潛力,想知道他們和上級相處時是否存在問題,我在一刻不停地評估所有人才。

做了近10年CEO,他说,找A级人才其实我只靠两点

寧缺毋濫

構建優秀團隊的方法之一,是找到表現不佳的員工,讓他們另謀高就。管理者通常不會嚴格執行這件事,從而造成問題。因為給更優秀的員工留出空間的唯一方式,就是讓較差的員工離開。

當然,過程必須公平。但在和低績效員工交流時,你要能自然地說出這樣的話:“績效排名,你是最後。你可能很優秀,但入錯了行,這份工作並不很適合你,我們公司可能也不適合你。我想你也不想待在這種環境裡,讓大家覺得你表現總是墊底。”有時,我們可以幫助員工調崗,但員工不可避免地會質疑你的判斷:“我不是最差的”。我會告訴他們,“評估人才不是嚴密科學。但如果你排第二,經理們卻眾口一詞說你墊底,這也很罕見。即便有誤差,大概也就一兩名。關鍵在於,我希望你成功,認為目前的職業路徑和境遇不適合你。”有時,只要員工態度端正,能繼續為公司效力,我會讓他/她多待兩個月,以便尋找新工作。有時員工給人感覺精疲力盡或工作意願消極,會拿遣散費立刻離開。

在我讓管理者打造團隊時,也採用同樣標準。不久前,一位高管承擔了新的工作。我對他說,“5個月後,你要組建起一個優秀團隊。越早越好,但5個月是我們的目標。接下來一個月你要評估現有的人選。如果他們足夠優秀當然好,如果不是,要找到合適的人換掉他們。你如果想從內部晉升,沒問題。從外面招聘,也可以。要留住最優秀的員工。我不希望看到公司想留住的人離職。”

結果在整個過程中,我看到了所有不願見到的結果。第四個月時,他還沒找到幾個關鍵職位的人選,一些優秀人才也陸續離開。我們談了一次話。我問他,“公司能做些什麼幫你,”“如果你需要雙倍的招聘投資,我們可以提供。”第六個月的時候,他還沒完成團隊組建。所以我對他說,“到此為止吧。”他離職後,下屬開始跑來告訴我們,和他共事多麼灰心喪氣,差一點他們就要離開公司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兩件事:一、不要讓糟糕的情況發酵。一個差勁的管理者可以摧毀士氣,危害公司的DNA。二、無論你自以為多麼瞭解公司,如果你懷疑有什麼問題,情況可能比你想的更糟。別讓情況惡化,因為這會產生很強的破壞性。

“別用這個人”

我認為,招聘沒有所謂科學方法,但有一些事會有助於取得更好的結果。招聘流程往往分為三部分:簡歷篩選、面試和背景調查。多數管理者過度看重簡歷和麵試,低估了背景調查。推薦人是最重要的。公司可以嘗試只通過背景調查選人,完全不面試,看看會發生什麼。我肯定多數公司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選到更好的人才。

簡歷能夠展現勝任某項工作的基本資格,但僅此而已。面試最大的問題是,如果面試者能說會道或顏值很高,很難不受影響。很多研究都證明,外表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對人的看法。簡歷和麵試都不會透露候選人最大的潛在問題。如果某個人無法勝任工作,往往不是因為缺乏必要的技術,而是因為一些面試中難以發現的隱性問題。他是否注重細節?是否擅長合作?如何對待同事?背景調查是唯一能夠獲得這些信息的方式。我最看重的特質是成功和熱情。事實是,公司很少會放棄成功的員工,前老闆走到哪裡都會帶著他們。

人們會假設,背景調查沒太大價值,因為大家都不敢說負面信息。這種擔心有道理,因為可能會被起訴。但只要努力去找坦誠的人就可以了。這樣的人往往是熟人,或者可以通過朋友找到的人。不能只依賴候選人提供的人選。當然,如果候選人只有22歲,剛剛大學畢業,這件事會有些困難。但對於那些在2到3家公司工作過,有10到15年經驗的人來說,你們肯定有共同的熟人。獵頭公司會通過打很多電話找人,我們也這麼做。我們還會通過領英找到共同聯繫人。

做了近10年CEO,他说,找A级人才其实我只靠两点

不久前,有人給我打電話,詢問一位叫弗雷德的員工的情況。我並不認識打電話的人,所以非常謹慎。我說了弗雷德的優缺點,還強調我覺得他不錯。隔天,一位名叫凱文的大學同學打電話給我,說他替一位好友,一個我不認識的人,詢問一位前僱員的情況,對方想聘請這個人。招聘經理讓凱文向我瞭解真實情況。如果我不認識凱文,我可能會說些類似前天那種不瘟不火的推薦。但因為凱文是我的老朋友,他希望我坦誠作答,所以我回復得也很乾脆:“別用這個人”。在你做背景調查時,也希望遇到這樣坦誠的答覆。找到這樣的人不容易,但值得努力。

我們也不是百發百中。一次,一家外部獵頭公司幫忙做了一些背景調查,往常我們都是自己做。後來,這位員工被辭退了,他並不適合這份工作。他走後,我遇到了幾位熟人:一位之前在這位員工手下工作過,另一位是銀行家,曾與他做過生意。我之前並不知道他們認識這個人。兩人對他評價都不高,和我們的遭遇相同。有時候真實的評估來得太晚。

因為招聘太重要了,我們公司會有意識地在這方面過度投資。我們有10位全職招聘員工,對吉爾特這樣規模的企業來說,人數算很多了。我們也常常請外部獵頭公司幫助我們,特別是招聘高級職位時。有時管理者會因為缺少重新選人的時間和精力,讓表現平平的人繼續待在一個職位上。我不希望陷入這樣的境地。

作為CEO,我沒辦法參與所有招聘。2011年6月公司聘用了65個人,如果每位客服人員都要我親自面試,未免太低效了。即便如此,我面試的人也比一般CEO要多。大概每天我都要面試一個人。而且高管都知道,如果他們要招聘重要職位,我願意給候選人親自打電話,以示誠意。人們喜歡聽到來自CEO的電話:“斯蒂夫,我們還沒見過面,但大家都覺得你很棒。我能做什麼幫你做選擇?我可以飛去和你見個面嗎?”人們總會說不用了,但你已經顯示了誠意。招聘類似銷售,有時CEO親自出馬,會帶來不同結果。

關於人才管理有一些流行的經驗法則。其中之一是,幾乎所有公司的優秀人才薪水都偏低。一般來說這是真的,你應該調整薪酬體系,和績效掛鉤,更好地獎勵人才。另外一個是,A級人才往往會聘用其他A級人才,而B級人才則僱用C 級人才。我覺得這也是實話,但並非大家認為的原因。B級人才聘用C級人才,並非因為他們害怕來自更優秀人的威脅。而是因為多數人都不願意為資質平平的老闆工作。想象一下:你什麼時候聽過有人說,“我剛通過一個面試。上司不是特別優秀,但我還是打算接受這份工作。”一般來說優秀人才不會這麼做事。

還有一個傳統智慧是,人們離職的主要原因是不喜歡直屬上司。這也是真的。在雙擊公司,我們會和離職人員面談,幾乎所有人離開的原因都是因為某位管理者。我和吉爾特的高管常常談起此事:如果優秀的人才離開你的團隊,那是你的責任。我希望所有高管都能重視這個問題。在互聯網行業,這件事尤為重要。因為優秀人才稀缺,而且選擇更多。我還認為,新招聘的員工最難得的能力,是實現結果的能力。一些人並沒有意識到,只有在能夠幫助做決定和落地的時候,分析才是有意義的。

在CEO的所有職責中,對人才的深度關注會帶來最大回報。確保公司環境良好,員工能學到東西,也知道公司每天都在自己身上投資。我每一天都在思考這些問題,但仍然感到做得不夠。如果CEO什麼都不做,只是首席人才官,我覺得公司可能有機會表現得更好。

凱文·瑞恩(Kevin Ryan) | 文

原文參見《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2018年6月刊《吉爾特集團CEO:如何構建A級人才團隊》。

《哈佛商業評論·實戰覆盤》

長按二維碼,訂閱屬於你的“卓越密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