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雲之下,鏈萬物

阿里雲:雲之下,鏈萬物

大約從十年前開始,由單個公司生產和運營的私人計算機系統,被中央數據處理工廠通過互聯網提供的雲計算服務所代替,計算機應用正在變成一項公共事業,雲計算時代的序幕正式拉開。

如今,雲計算已經成為一個大眾化的詞語,任何企業都無法繞開的一個熱點之一。在萬物互聯的互聯網時代,雲計算則利用互聯網上的軟件和數據的能力進行商業模式的探索,雲計算的鏈接開始觸及各個領域,就連最傳統的農業也沒能“倖免”。

阿里雲:雲之下,鏈萬物

1、農業的新旅程

歷史就是這樣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互聯網+農業也逐漸轉變了傳統農業的形態,大數據、人工智能將粗放型的生產模式向智能化方向推進,一些科技公司也開始入局該領域,農業成為一個新戰場。

6月7日,雲棲大會·上海峰會正式發佈阿里雲ET農業大腦,希望將人工智能與農業深入結合,目前已應用於生豬養殖、蘋果及甜瓜種植,已具備數字檔案生成、全生命週期管理、智能農事分析、全鏈路溯源等功能。

一個產品或者一切創業都是為了解決痛點而產生的。一頭豬為什麼造就了雲棲大會·上海峰會最熱的話題,原因就在於阿里正在試圖解決農業領域中居高不下的邊際生產成本、農產品安全、環保平衡、疾控預防等痛點。

與網易丁磊的人性化養豬不同的是,阿里則靠技術與合作,進行智能化養豬。通過與德康集團、四川特驅集團合作,投入數億元,將人工智能、物聯網與現代農業深度結合,打造世界首創的AI養殖方法。

而且從豬肉品質的判斷上來說,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表示:“公里數將成為判斷豬肉品質的新標準。未來,我們想要的是一頭跑了200公里的好豬,而不再是一頭200斤的豬。”

從200斤豬到200公里豬,需要更智能、更精細的養殖模式。特驅豬場安裝ET農業大腦加持的攝像頭,通過圖像識別、結合聲學特徵和紅外線測溫技術,每一頭生豬的一生都會被數據化,擁有自己的檔案,還可以判斷是否患病和預警疫情。

除了生豬養殖,ET農業大腦也在種植業中開展創新。通過一部手機、一個管理軟件,就可以對每棵果樹進行個性化管理,大大提高果園的管理效率。預計ET農業大腦可以幫助果農每畝地節省200元以上成本,合作企業每年約可節省2000萬人民幣。

將技術放到普惠的道路上來,馬雲說過:“袁隆平先生把畝產做到一千斤,我們要用互聯網技術,爭取把畝產做到一千美金。”

阿里雲:雲之下,鏈萬物

2、那些智聯的城市

ET農業大腦,只是阿里雲ET系列的其中一隻,早在2016年,阿里雲就啟動ET城市大腦。通過運用數字化、雲計算、大數據參與城市管理,2017年10月,率先在杭州發佈城市大腦1.0,解決試點區域的通行問題。

而在今天,僅靠人腦無法解決的城市發展問題上,阿里雲宣佈與東方明珠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明珠),聯手打造智聯城市平臺,助力新型無線城市建設的落地實施。

城市的數字生態化建設已經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可以想象,城市的交通、能源、供水、建築等基礎設施在雲端將全部被數字化,實體城市和數字虛擬城市同生共長相互映射,大到建築物、小到每條電力線路都能在虛擬城市中找到數字化的自己,這將極大地提高城市管理精度與效率。

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應用的滲透下,以數據進行城市規劃來代替傳統的經驗理論,阿里雲ET城市大腦進行數字城市模擬,尋找最優規劃方案,實現精準規劃、建設、管理的閉環。

東方明珠作為上海重量級物聯網領跑者之一,在城市建設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通過與阿里雲在楊浦、虹口、普陀等區緊密合作,落地公共安全、公共服務、公共管理等相關應用100餘項,包括煙感消防預警、高空拋物監測、無人值守車棚、手機APP開門等。

而在整個物聯網產業紅利中,報告顯示,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超過40萬億元,國內物聯網產業規模將超1.8萬億元。阿里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物聯網基礎設施的搭建者,與合作伙伴共建城市生態圈。

阿里雲:雲之下,鏈萬物

3、生活與金融在升級

雲計算藉助互聯網的優勢,其滲透能力不僅於此。在生活空間上,通過與魔方生活服務集團達成合作,聯合打造未來智慧公寓,探索都市安居的新模式。

從房屋租賃的整個環境來看,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租賃雙方個人信息不真實、房源信息不實、租賃關係不穩定、租賃行為不規範、黑中介等問題,是影響租賃市場發展的痛點。

而解決痛點的方法之一就是藉助科技手段將租房零售化,讓租客通過網購一樣的體驗來實現智慧生活的高品質。在阿里雲與魔方生活打造的未來智慧公寓裡,通過一系列人臉識別,物聯網和AI技術實現無須鑰匙、密碼,掃3秒就能進入小區公寓,以及水電氣使用的智能化等。

另一方面,金融行業在AI、大數據、雲計算等方面的應用逐漸深化,各金融機構開始尋求合作發展。6月7日,中國民生銀行發起成立的科技公司——民生科技有限公司與阿里雲達成戰略合作,以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為原則,打造金融行業數字化升級樣本。

在新技術的衝擊下,傳統的金融行業也需要不斷改革來適應整體發展趨勢。近兩年,阿里金融雲通過專有云技術輸出模式,賦能民生銀行、廣發銀行、浙商銀行、南京銀行、杭州銀行、蘇州銀行、廣東省農信、重慶農商行等近二十家銀行,為其提供分佈式和金融智能技術,推動銀行的金融科技轉型,共同打造“金融+科技”新生態。

阿里雲:雲之下,鏈萬物

4、100PB數據的大遷移

在全球雲計算領域,除了亞馬遜的AWS,微軟和Google,阿里雲憑藉自主研發,已經位居全球第四。阿里雲經過九年的發展建立起了龐大的生態體系,這主要基於阿里雲的三條生命線:堅持自主研發之路,與合作伙伴共生共存以及堅決不碰客戶數據。

截至目前,阿里雲的合作伙伴超過8000家,遍佈諮詢公司、系統集成商、行業頭部ISV。很多中小企業並不具備與大型企業等同的技術實力,在雲計算領域依然處於短板。

阿里雲以開放的心態,向企業提供完整的遷雲能力。近日,阿里雲與115科技一起完成互聯網史上最大規模的公共雲遷移——超過100PB的數據在45天內被遷移到雲上。

而這100PB相當於360億張照片,打印出來可以環繞地球200周。如果用普通辦公網絡上傳,要2700多年才能傳完。阿里雲現場還原了用閃電立方遷移115數據中心的全過程:2分鐘內就完成了2TB數據的安全傳輸過程,將時間從4個月縮短到45天。

另外,在技術創新不斷得到頂級認可的同時,阿里雲仍在奉行科技普惠的原則,持續推進價格下調,多款核心雲計算產品最高降幅達50%,包括了彈性計算ECS、對象存儲OSS、表格存儲、性能測試PTS等。其中對象存儲OSS統一降至0.12元/GB/月,刷新了雲計算行業最低價。

“作為社會公共服務與普惠科技,雲計算每降價一分,都能在全社會的整體收益當中得到十分的體現。”阿里雲產品總監何雲飛表示。

技術紅利與規模效應的雙重加持,讓規模、技術、價格形成一個正向驅動的飛輪,阿里雲通過更低的價格與門檻,持續給市場帶來更普惠的計算能力。

阿里雲搭建起了一座橋,將萬物鏈接到雲計算,從農業到城市,從生活到工作,通過雲計算智能化,在不斷提升自身技術能力的同時,也以開放合作共贏的姿態與合作伙伴共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