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跨入新时期(1978-1992)

听音频了解时代背景简介

春回大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昆明和全国一样,开展了一项重大而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就是全面拨乱反正,落实各项政策,为冤假错案平反昭雪,还历史以公正。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恢复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欢呼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落实政策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落实政策的老干部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为落实政策的同志颁发平反证书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恢复高考

大潮初起

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在昆明的全面展开,昆明解放思想的步伐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也逐步展开。解放思想是推进改革的动力,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

1988年,昆明全市展开生产力标准大讨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央提出沿海发展战略,昆明怎么办?”

这一重大问题。大讨论带来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有力地推动昆明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企业经济责任制层层落实到车间、班组、个人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自1979年实行包干后,昆明钢铁厂开始了持续20年的发展

企业改革“先行一步”

春雷轰鸣,大潮初起。1978年,昆明钢铁厂等四户工业企业率先实行亏损包干,拉开昆明地区工业企业改革的序幕。

1979年的全省工业干部会议又提出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十三条意见,并在全省50户大中型企业中进行试点。以此为契机,昆明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起步。这一举措使得困境中的昆明工业企业改革比昆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时间上“先行一步”。

随后昆明工业经历了放权让利、中央省属企业下放、利改税、承包经营负责制、厂长(经理)负责制等一系列重要改革,企业开始逐步摆脱计划指标、计划供应和计划管理的禁锢,有了面向市场找生路的机会和生存要求,开始有了新的经营管理观念和措施,焕发出新的活力。

全市工业总产值和企业资产逐年增长,利润开始成为国有企业追求的目标和动因。

据统计,在第一轮承包经营期间,企业多留利1.4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亿多元;第二轮承包期间,企业实现利润又比第一轮增长63.6%,上交利润增长40.5%,技改投入增长56%。企业职工的收入也明显提高。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在市场调动下,昆明地区的磷矿开采迅速发展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企业有了生产计划外产品的权力,农机生产很快就超过了计划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国营356厂生产的春花牌自行车在市场上风行一时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昆明纺织厂生产中长纤维

农村改革“一脚到底”

昆明地区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1980年开始在市郊农村逐步推行,虽然起步晚于全国,势头却格外强劲。

1981年,全市各郊县(区)长会议决定在全市农村全面推行"包产到户"。当年底,全市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达总数的90%。

紧接着,昆明又进一步推出双层经营承包责任制,作出了把农村经济林和荒山造林的承包期分别延长15年和50年的决定。

同时,又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引入当时的社队企业,实现了昆明社队企业经营机制的大转换,拉开了昆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高速发展的序幕。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工作的两个文件,有利地推动了农村改革,一批专业户,个体户通过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致富,求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联产承包制很快就被农民发展为“大包干”,长期束缚农民手脚的人民公社制度废除了,这在昆明被称为“一脚到底”式的改革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包产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昆明农村和农业生机勃勃。昆明不失时机地针对自己城郊型农业的特点,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积极扶持个体私营经济,为建立农村市场服务体系进行积极有益的尝试,使得昆明城区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乡村集市贸易迅速繁荣,不仅商品丰富,交易活跃,而且不断形成新的市场。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科学管理,提高产量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养殖业在市场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农村商品经济起步,实现了烤烟为主的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异军突起

由社队企业发展而来的乡镇企业,进入国营企业长期未能占领的产业空间和市场空间,迅速地发展起来。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嵩明县嵩阳镇大营皮张市场带动了一方经济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砖窑是不少乡镇企业起步的台阶

自卫还击

1979年2月17日,中国边防部队在广西、云南边境地区被迫对侵略者奋起还击。昆明在长期的自卫还击战中,一直发挥支前中心的作用。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昆明市民积极开展支前工作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开赴前线的军列整装待发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欢迎凯旋归来的部队

市场初创

1978年,昆明两城区仅有三个农贸集市,市民的生活必需品缺乏。1985年1月,昆明放开供应猪肉和家禽,开始建立商品市场体系的积极探索,进行艰难的财政、物价、工商和税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

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采取各项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积极扶持商品、农贸、生产资料等各类市场的建设,初步建立了生机勃勃的市场体系:青年路小商品批发市场异常红火,螺蛳湾日用商品批发市场则以其广阔的辐射面蜚声全省乃至东南亚,甬道街花鸟市场生意兴隆,长盛不衰,呈贡蔬菜批发市场走出昆明走出云南,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批发市场之一。

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人才交流市场、科技信息市场、拍卖市场、劳务市场、房地产市场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市场初创的过程中,昆明市民也逐步告别物资供应短缺的“票证时代”,名目繁多的各种定量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有心人的收藏品,人们的衣食住行开始步入一个数量充足、品种繁多、质量渐高的新天地。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螺蛳湾日用商品批发市场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1985年,“股票”这一久违的资本筹集形式又回到了昆明,使人们对市场开始重新认识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昆明市第一家由企业向社会集资建造的饭店——海棠饭店

繁荣的消费市场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繁荣的商业服务场所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80年代初兴盛一时的青年路自由市场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1985年昆明的第一家美容厅在护国路开业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家用电器成为市民消费的热点

兴旺的农贸市场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农贸市场也由露天迁入了大棚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肉类批发市场异常活跃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作为农业生产资料主体的大牲畜也入市交易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花卉交易市场品种繁多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菜农的销售目光扩展到全国的市场

城市兴建

1978年的昆明,街道狭窄,建筑大多低矮老态,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城区面积仅有19.2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城市道路195公里。这与昆明的城市地位、功能极不相称。

1978年以来,昆明先后投入巨资,对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

城市煤气工程建设实现了城市燃料的革命。松华坝加固扩容工程和现代化水厂的建设,使供水跟上了城市发展的需要。

以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和首届昆交会为契机,先后投入100多亿元资金,对城市道路、交通、通讯、水、电、气、住房、环境、园林绿化等事业进行大规模建设改造,兴起了自"文革"结束后第一次城市现代化建设高潮,使昆明的城市面貌有新的改善城市功能有新的提高,城区面积也有新的拓展。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80年代初期的昆明近日公园街景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第一座超过20层的建筑物云南广播电视大楼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80年代末北京路街景

改善交通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昆明第一座立交桥——西站立交桥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1989年,经过一期扩建的昆明巫家坝机场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1991年兴建的圆通斜拉桥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1990年7月,国家“七五”重点工程贵昆铁路电气化全线开通

市政建设上新台阶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旧有的城市基础设施不堪重负,老的城建理念受到社会需求的挑战。按照现代科学规划的观念建造自己的城市,成为80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建设的重大课题。

城市化的进程在加快,城市空间骤然拥挤起来,向高层发展成为80年代末昆明城市建筑的突出特征。昆明一般不能建设七层以上"高楼"的禁忌也被打破,高层建筑接踵而起。

80年代提出并实施"成片规划,统一建设,功能配套"的小区建设思路,体现昆明城市建设思想已力求突破摊饼式的发展模式,城市居民住宅建设也因此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思路。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经济的活跃,使邮电、通讯需求猛增,长途电话紧俏起来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发展煤气是80年代昆明城市建设的成功之举。图为1986年建成的虹山煤气储罐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1989年第五自来水厂输水管安装工程正式动工

图说昆明百年「跨入新时代:1978-1992」

80年代中期建成的董家湾小区

对外开放

结交友城

1981年至1991年昆明市先后与日本藤泽市,瑞士苏黎世市,摩洛哥沙温市,澳大利亚瓦加瓦加市、美国丹佛市结成友好城市。

1986年10月瑞士苏黎世市政府代表团访问昆明

1985年10月昆明市政府代表团访问日本藤泽市受到热烈欢迎

1989年4月澳大利亚瓦加瓦加市政府代表团访问昆明

1991年7月昆明市政府代表团应邀赴摩洛哥沙温市访问时进行经济合作会谈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云南民族学院参观

三资企业落户昆明

据统计,到1991年底,昆明兴办的三资企业有32家,国内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项目1211个。

“正大饲料”是1991年引进的中泰合资企业

合资经营的金龙饭店

社会进步

科技

1985年1月建成的昆明市科技大楼

云南变压器厂开发的牵引变压器

教育

1979年7月成立的昆明师专

浓厚的学习气氛

杨振宁教授在云南大学作学术报告

文化·卫生·体育

汇集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精华的云南民族村和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在滇池之滨展示着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实。

悠久的历史遗存在昆明不仅表现在众多滇文物的出土,也反映在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上。

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改革开放大潮的碰撞,在昆明也激起新的文化建设高潮,昆明师专和昆明大学的建立结束了昆明长期没有市立高等教育院校的历史。

昆明电视台、昆明日报、昆明人民广播电台的成立及恢复,不仅使市级新闻媒体初具规模,也使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有了新的文化载体,昆明市图书馆、市科技大楼、昆明体育场、工人文化官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兴建,为市民的文化生活吹进缕缕清风。

全民健身活动在昆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国内外重大赛事也越来越多地在昆明举办。在全省的历届运动会和全国城市运动会上昆明代表团均取得较好成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80年代昆明最有感召力的口号,为此,昆明曾有全国城市人均购书最多的记录

送医下乡受到群众的欢迎

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

人民生活日渐丰富

群众性自娱自乐形式多样

电影是80年代的主要文化娱乐形式

干洗服务悄然进入市场

花鸟市场

第三届中国艺术节

昆明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之所以丰厚,是因为它历史悠久,传承着千年的文明兴衰,凝结着千年的人文春秋,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根植在多民族聚居的土壤上,各民族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念、民俗民风息息相依。

1992年2月18日,随着56声礼炮的轰响,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昆明拉开帷幕,56个民族以"团结、繁荣、进步"为主题欢聚一堂。

第一次承办国家级大型活动的昆明也因此成为举国瞩目的焦点城市,把昆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

纳西族《东巴舞》

彩车游行

民族村广场联欢

最后

“以史为鉴而知兴替”,此时此刻。我们不由地要回首这过去的百年。我们试图透过历史的光墙,看到那些曾对自己身边这座城市发生过种种影响的轰轰烈烈或纷纷扬扬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归宿,试图看到由已经落定或还待落定的历史尘埃形成的历史发展灰线,寻出变迁的轨迹,并从中感悟历史的真谛。

昆明百年的历史是丰富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将百年历史主线略做梳理。抛砖而引玉。使今天的昆明人对昆明的百年有一种新的感悟,也使外地朋友对昆明的历史有一个更加准确的认识。

今天的昆明

北京路

南二环

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

西二环夜景

官渡古镇佛塔

公园1903 凯旋门

万达双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