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高考41年中的那些印记……

尘封在档案馆里宁夏高考印记

宁夏高考41年中的那些印记……

1977年12月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57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走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这其中的27万人,因为高考成为了天之骄子,命运的轨迹从此改变。

这是全国高考的时间节点:

1952年,开创了中国招生考试制度的新纪元。当年,国家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全国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该制度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考试史上统一高考的发轫。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同志提议召开并主持了一个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当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招生会议,决定高考时间推迟到12月,1977年新生于1978年春季入学。

10月21日开始,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新闻媒体,都以头号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这是1977年宁夏高考的时间节点:

宁夏高考41年中的那些印记……

时间,距离8月4日仅一周。或许,正是有了这样的速度,为当年宁夏能够顺利组织高考奠定了基础。

1977年11月5日至12日,自治区文教局在银川市召开了全区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11月16日,《宁夏日报》公布了197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简章。简章规定:凡是工人、农(牧)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一九六六、一九六七两届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考高等学校。

考试时间为1977年12月15日至17日。每个考生交报名费5角。

70年代: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文教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调正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一九七七年宁夏农机专业计划招生40人,由于该专业师资、设备等条件的困难,无法完成任务。经请示区党委领导同意,将该校农机专业40人改由宁夏大学招收。宁夏农学院招生计划由200人调正减为160人。宁夏大学招生计划由340人调正增为380人。也就是说,1977年高考,380人考入了宁夏大学,之后在宁夏各地不懈奋斗,为宁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80年代: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一九八五年高考复习范围的通知》,通知要求,高中毕业班复习中要着力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通知中指出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的高考附加题命题范围,将不超出较高要求的内容。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1987年8月24日下发的《关于不再宣传“高考状元”的通知》,要求多报道各行各业都可以为国家做贡献,行行都可以出“状元”的思想和典型。

90年代: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1993年12月16日下发《关于一九九四年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从1994年起,普通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按文理两大类设置,参加由国家教委命题的全国统一考试。这一通知,就是当年进行的高中毕业会考基础上的高考科目“3+2”方案的改革。直到1999年高校扩招,我国才开始进行“3+X”改革试验。

宁夏高考41年中的那些印记……

千禧年后的宁夏高考改革之路

“统一高考是人们择善而从,倍加珍惜的一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因而,在统一高考这种形式下,伴随着改革开放前行的脚步,高考制度自身在探索中不断改革完善。”宁夏教育考试院院长黄鹏说。

从事考试招生工作至今,黄鹏见证了2000年后,在全国高考改革大潮下,宁夏高考改革的铿锵步伐。

2001年,我区高考实施了网上录取。

2003年,全国高考考试时间从7月份调整到6月份,虽然时间少了一个月,但对宁夏考生来说,气候更适宜。同年,我区首次对高考作文进行了网上阅卷。

2005年,我区制定了全部科目实行网上阅卷的方案,让我区高考全部科目网上阅卷顺利实现,提升了我区高考阅卷管理水平,提高了高考阅卷的公平性、公正性。

2007年,我区作为新课改试点省份,首次实行新课改后高考方案。

2009年,我区实施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改革,化解了考生填报志愿风险,让考生更有机会考入自己心仪的学校。同时,我区进一步规范了宁夏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报考条件。

2012年,国家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专项计划),即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统称贫困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我区无数寒门学子因此实现大学梦。

2014年,我区研究制定了《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考生在我区参加普通高考报考条件的规定》。当年起,符合条件的非本地户籍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可在我区报名参加普通高考。

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了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工作。

2015年,我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上报教育部审核。

2016年,是我区高考改革的关键一年。当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炉。方案指出:2016年启动实施区内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积极推进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考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推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使用。

2018年启动实施宁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2019年启动实施宁夏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工作,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录取批次,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录取机制。

2022年基本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眼下,我区高考改革的步伐正按照这个方案列出的“时间表”逐步实施,力争明年正式启动实施宁夏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工作。

他们,经历了难忘的那一天

实现了人生梦想

“1977年11月16日的《宁夏日报》,上面登着高考招生简章。我特别激动!”郭远说。

当时,西吉县新营乡腰巴庄村的民办教师郭远心里那团渴求知识的火焰被点燃了,距离高考仅有不到20天。这一年,21岁的郭远成了村里唯一一个备考的青年。

1977年冬天的西吉,寒风刺骨。高考前一天,郭远蹬了4个小时自行车、翻过3座大山,终于在天黑之前从村子赶到县城,参加第二天举行的高考。

由于通信不便,考完试后,总惦记着成绩的郭远往县城跑了好几趟。填报志愿时,感觉考得还行的他填报了宁夏大学数学专业。

盼星星盼月亮,郭远终于盼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来他才知道,这一年,全国有570万名考生报名参加高考,但只有27万考生被录取。

这是腰巴庄村历史上第一名大学生!郭远的父亲高兴地合不拢嘴,逢人就夸儿子有出息。

在大学期间,郭远十分刻苦。第一次接触到英语,他从26个字母学起,给不会念的单词标上中文。一年后,连普通话都说不流利的郭远,能和同学用英语流利对话了。

郭远说,当年宁夏大学招的那届学生,是一个大多数人经历过上山下乡磨练的群体,是一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得到改变命运机会的群体,因此他们倍加珍惜读书的机会。

后来,郭远成为了一名国家干部。如今,郭远已经退休,在银川含饴弄孙。但他常常想起大学毕业的那天,自己在《校友通讯》中写下的这样一段话:“此生最难忘的是母校,最感激的是邓小平。对于像我这样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学生,高考真正改变了命运。”

宁夏高考41年中的那些印记……

郭远和大学同学的毕业照

赵晓平祖籍北京,1958年,父母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来到宁夏。1960年出生的赵晓平,就成了一名地道的宁夏人。

宁夏高考41年中的那些印记……

赵晓平近照(前排中)

1977年7月,不满17周岁的赵晓平,成为最后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真正走进农村,才发现我们什么也不会。”赵晓平说。就在自己对未来万分迷茫之际, 1977年10月中下旬一次去公社领口粮时,公社大院里男女老少知青们正就“高考”的事叽叽喳喳、议论纷纷:“听说要恢复高考了”“什么高考?怎么回事?”“怎么考?”“不可能的事”……

赵晓平搞不明白,便写信寄父母处询问。一天,满腹心事的他又骑着生产队的毛驴去公社打探个究竟。在尚未完工的银平公路上,骑着驴的赵晓平竟与站在一辆正在行驶的载货卡车上的父亲不期而遇。灰头土脸的父亲跳下车来,不仅告诉赵晓平国家要恢复高考,而且还带来了“粮食”——一口袋不成系统、五花八门、既有残缺不全的中学课本。

这时,临近考期已不足40天了。赵晓平报了名。经过40天紧张又摸不着边际地复习,高考当天,赵晓平用手风琴演奏了两遍《运动员进行曲》后出门,以坦然的心情走进了设在固原县一中的考场。

“很快,在当时固原县委会大院外面的墙上,红底黑字的高考榜张贴出来了,我当时的名字‘赵小平’,竟然写在文科类的第一个。县城里轰动一时,老师同学们奔走相告,父母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赵晓平回忆说。

1978年2月,怀揣着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的录取通知书,赵晓平回到了阔别近10年的北京。

1982年,大学毕业的赵晓平从北京归来,分配至宁夏档案局。这一干,至今36个春秋。

宁夏高考41年中的那些印记……

赵晓平珍藏的大学毕业证书

6月6日,银川一中心理教师韩婷找到自己重点关注的几名学生。嘻嘻哈哈之间,学生们紧张的情绪得以宣泄、心情得以放松。

看着学生们离去的背影,韩婷的思绪回到2009年6月7日。那年,韩婷作为一名应届高三生,参加高考。

韩婷的父母是陕西人,年轻的时候来宁夏做生意。生于银川、长于银川的韩婷认真、懂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高考分数揭晓,韩婷考了554分。在填报志愿的档口,韩婷的妈妈注意到可以报考免费师范生,觉得当老师是很好的选择,而且免费师范生录取在提前批次,即使录不上,也不影响后面的录取,就建议韩婷报考。

“参加高考前,我从未想过今后要从事什么工作,更从未想过要去当一名教师。”当时以考到北京高校为目标的韩婷,听从了妈妈的安排。当年9月,韩婷站在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新生的队伍中。

宁夏高考41年中的那些印记……

如今,韩婷最自豪的事,就是站在讲台上,成为学生的朋友。

事实上,考上免费师范生,不仅成为韩婷命运的拐点,更让更多孩子的命运发生了改变。2007年至今,我区共招录2200余名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的这些免费师范生,站上了我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讲台,成为了骨干力量,为自治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而努力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