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知了越來越少了?

新春旺起來ing

答主是土生土長的山東80後,童年時代的印象裡,“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的場景感特別鮮活,那時候的知了能叫得人睡不著覺。

金蟬,知了的幼蟲,我們叫“知了龜”或者“知了猴”,天黑後,尤其是雨後,跟著大人尋找地上的小洞,輕輕挑開上面薄薄的一層土殼,引誘呆萌無助的知了龜上鉤,拿回家,放到紗窗上,看著它蛻變成蟬,是難以忘卻的童年趣事。大人們則喜歡去樹林裡用手電筒照知了龜和剛蛻皮的知了,油炸了當做調口小菜。

現在知了少了。感覺離不開以下幾個原因吧:

一是人類吃的速度和數量超越了蟬的繁殖速度和規模。人啊,饑荒時要生存,溫飽時要調劑,小康時要獵奇,從來沒有停下吃的步伐。

在以前原生態的自然環境裡,捕捉量還不足以抵消知了的繁殖速度,而現在,人口越來越多,消耗量越來越大,在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抓捕知了做餐飲的現象十分嚴重,而知了幼蟲要在地下存活5-12年才能破土而出,人一口吃掉的,是歷經多年困難而長成的生命,供不應求了。

二是知了幼蟲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到毀滅性影響。

分成三個階段說吧:

產卵階段:成蟬是將卵產在樹枝裡的,而因為城鄉綠化需要,很多樹種被人為用藥干預,有的蟬卵被扼殺在萌芽狀態。

幼蟲生長階段:城市化進程、城鄉改造、大興土木……這些都是如今的高頻現象。一片土地,今天還是一片平靜,明天可能就隨著規劃被挖掘,這過程,不知葬送了多少成長期的幼蟲。

破土階段:道路硬化普及,不用說城市,就是鄉村道路,也都是普遍的柏油、水泥了,就算知了幼蟲逃過了九九八十一難,長大成“知了龜”,在破土的那一刻,卻被硬化的路面生生憋在了地底。

就像曾經的麻雀,這些看似頑強、無所不在的小生命,沒準哪天就消失不見了。“蟬噪林逾靜”的古詩,“聲聲叫著夏天”的歌兒,後人會不會難以理解……


濟南時報

知了(金蟬)又稱知了猴、爬猴、雷震子等,是個呆萌可愛、人畜無害的昆蟲類小動物,集食用價值和藥用功能於一身,具有高蛋白、高營養、純天然、無公害、純綠色等特點,既為傳統的一道藥膳上品,也是我國一味常用中藥材,有益精壯、止咳生津、保肺益腎、抗菌降壓、治禿抑癌、清血化瘀、治病強身等作用。其鮮嫩的若蟲和成蟲,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口感獨特,素有“唐僧肉”的美譽。

在過去,鄉村入夏後都能聽到蟬聲高唱,充滿了田園樂趣和詩情畫意,現在的農村卻極少有蟬鳴了,也許過不了多久,就再也聽不到這位昆蟲音樂家的歌唱了。近年來由於環境破壞,樹木的砍伐,農藥的使用,土地的硬化,再加上人們無節制的狂捕濫捉,尤其是廣大的農民都會用膠帶纏樹這一捕蟬絕招後,使得野生金蟬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銳減,眼下已漸近枯竭。

據作者多年對金蟬的研究,至少會六種有效的捕蟬方法:

(1)膠帶纏樹捕捉法:這是當下金蟬農場採收金蟬商品的主要方法,也是防止金蟬向上逃跑的絕招。經過二、三年的生長,夏季來臨大部分若蟲進入成熟期,在雨後土地鬆軟時會掘洞出土向樹上爬。為防止金蟬逃逸,蟬農會在樹幹上纏上膠帶,因膠帶很滑,可阻止金蟬向高處爬,晚上來“守株待兔”即可手到擒蟬。不要小看了這層薄薄的膠帶,對於金蟬來說不啻於“天羅地網”,金蟬逃到此處,就上天無門了。

(2)尋找蟬洞:金蟬一般生活在地下0.3~0.5米處,為了晚上出土羽化會提前挖洞上爬,人們可以在天黑前通過這些洞來捕捉金蟬。這類洞口小而薄,用手指一碰洞口泥土便會落下,露出一個相對大一些的洞,將手指伸進去便會摸到金蟬。

(3)從洞裡把金蟬“拎”出來:在六月下旬或七月份下過透雨後,有經驗的捕蟬人會拿著小鏟子,到樹木周圍尋找金蟬。因為蟬蛹就藏在樹底下的泥土地裡,仔細看一下大樹底下是否有一些針眼大小的洞,若有輕輕一碰洞口就破了,蟬蛹就藏在裡面,用根草或細樹枝伸下去它就會抓住,它認為是樹根呢,這樣你就會感到樹枝上有重量了,趕緊向上提,如此就能順利地將蟬蛹“拎”出洞來。
4)水淹蟬洞逼出來:這也是尋找未出土金蟬的有效方法。在有金蟬出沒的樹木周圍或附近的草叢裡仔細尋找,會發現有若干的小洞口,就是金蟬的藏身之地。當慢慢的往這些蟬洞灌水時,金蟬會因水淹缺氧被逼著爬出洞來。若久等不出,可用細小的樹枝探入洞中,被淹的金蟬認為有救命稻草了,會乖乖抓住樹枝爬出來。
(5)挖蟬老巢法:野生金蟬所產卵枝平均含卵有100多粒,最終能長成金蟬的大約10~20只。由於在同一卵枝上,所以孵化出來的蟬蟻基本上會在同一地方進入土中。加之金蟬在土中活動範圍較小,我們可以利用一個蟬洞來挖出整個老巢。
(6)手電照金蟬:天黑以後用手電筒照樹,捕捉已經上樹的金蟬,也是常用捕蟬方法。手電筒亮度大小並不太重要但光線一定要集中,按照由近到遠、由下到上、由正到反的規律來照,眼跟著光走不放過每一棵樹、每一個樹梢,就會看到金蟬。
僅我一個人就會這麼多的捕蟬方法,再加上廣大的蟬農,各人都有自己的捕蟬訣竅,就不知有多少捕蟬的方法了!如此一來,知了(金蟬)就會被越捉越少,有的地方甚至已經基本絕跡了。
作者:馬仁華(動物養殖研究員)
作者單位:安徽蕭縣華鑫特種動植物科技公司

蟬行天下

金蟬越來越少的原因不能只說農藥,捕捉,八十年代也有農藥,也捕捉為什麼還是有很多?最大的原因應該是樹的品種有關,九十年代以前大多以柳樹較多,知了產卵的柳枝會枯死隨風落下,卵才可以在地下孵化,現在的樹知了產卵的樹枝大多不會枯死也不會掉下,卵跟本不能在樹上孵化。它能不絕種嗎?


手機用戶29832792376

本人農村人,的確有這個感覺哈。以前家鄉經常出現的是一種迷彩色的蟬,不怎麼漂亮,但是真的是多啊,樹上一圈都是,到了晚上就撲燈,白天叫晚上也叫。就是這種,不怎麼大。現在非常少見了。

上面這種蟬多的時候有兩種蟬比較少,一種是被我們稱為“配鑰匙”的蟬,因為聲音很像“配鑰匙,配鑰匙……”,還有一個是紅棕色的大蟬。

現在迷彩色的知了特別少見了,配鑰匙倒是多得不得了,不過沒有以前迷彩色知了那麼多,紅棕色這種也變得比以前多了,但是知了總數確實是少了。但是我們那兒並不抓蟬吃,只是會採集蟬蛻賣錢。那為什麼蟬變少了呢?


我的猜測有幾個方面:一是蟬本身幼蟲呆在土裡,但是目前農藥使用比較多,結果毒死了一部分。

二是蟬的成長週期問題,蟬的幼蟲可以在土裡呆很久再出來,最出名的一種蟬叫十七年蟬,因為幼蟲在土裡呆十七年再出來,一出來就是鋪天蓋地,每十七年爆發一次。所以我在想這種品種的更迭會不會是生長週期問題。



還有一種就是過度捕捉了,我們那裡不捉來吃保不準其他地方不吃,蟬是會飛的,飛到別處產卵結果幼蟲都被吃了,慢慢的也就少了也說不定。


土味野孩子

一個是抓的人多了,因為知了是一種美味,從幼蟲還沒有變成知了,那個時候叫做金蟬,不過這個跟唐僧叫做金蟬子沒有任何關係。蟬蛹又叫爬拉猴,知了猴是一種美味的食材。具有高蛋白,高營養,純天然無公害,純綠色的的特徵,價格是翻倍的上漲,價格越漲,抓的人就越多,知了就越少。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第二是農藥,現在所有的地裡面都大面積的使用農藥,不使用農藥產量根本上不去,而農藥同樣對知了的幼蟲產生了很嚴重的危害,幼蟲的量越來越少,知了自然就越來越少。

第三是生存環境,現在咱們有目的的改種了大量的樹木,所以適合知了生存的樹木越來越少,很多地方都變成了路面或者其他。

當然知了變少並不是一件壞事,現在人工也能養殖,知了是害蟲。


知常容

不光是知了,還有蜻蜓,螢火蟲都明顯減少,野生的泥鰍也幾乎絕跡。猶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拎一小桶、一小瓢,到田溝裡轉一圈,半桶泥鰍就提回來了。只可惜,現在這些都越來越少見,幾乎絕跡。究其原因,就是化肥農藥濫用,特別是除草劑的濫用。導致農村幾乎成了綠色的荒漠,我想這樣下去,後果真的不堪設想,一是野生動物不斷減少,二是植物物種越來越單一,成了綠色荒漠,三是癌症發病率急劇上升,我有個鄰居就因為長期高溫期間噴灑除草劑,後得了急性白血病,去世!


山中拾英老叟

蟬:是昆蟲綱半翅目頸亞目的其中一科,俗稱知了或借落子。因為各地的方言不同,別稱也有所不同。

我記得小的時候在老家,一到夏天簡直就是知了的天下,叫聲響亮,時不時的都會有知了飛到屋子裡面來。因為家裡是種果樹的,屋子外面有一棵兩人抱著都抱不過來的芒果樹【仙桃樹】,一到夏天那叫一個熱鬧。

知了羽化的時候,褪去的金燦燦外骨骼(外殼),是有藥用價值的。小時候我們放學的時候就到外面的樹上去找這種外殼,有專門的人來收購,不過因為知了的外殼實在是太輕了,也賺不了幾個錢,所以也沒什麼人願意去找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知了的數量越來越少了,只聽到屋外的叫聲再沒有以前那麼響亮了。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知了的數量在逐漸的減少呢?

1、很多人去捕捉 特別是小朋友玩心大,最是喜歡捕捉知了,黏住它的翅膀,不讓它飛走。

2、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破壞了土壤中的有益結構,導致了土壤板結,土壤中含有有害成分,甚至帶毒。進入夏天,知了早年產下的受精卵會孵化成幼蟲,他們會鑽入土壤中,以植物的根莖的汁液為食。土壤的破壞 嚴重的影響了它們幼蟲的孵化率。

3、農藥的使用 農作物因施用大量的農藥來防治病害蟲,導致大量農藥的殘留,夏天知了停留在樹上,會用它那尖刺口器吸取樹汁。農藥的殘留扼殺了它們的生長。

大自然已經在我們過度施用化肥、濫用農藥,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的破壞。當然,種植戶都知道,種植的過程中如果不使用用藥,有些病蟲害根本殺不死,作物無法生長,但是我們如何在使用農藥、化肥的同時如何保護我們的大自然,更有效的去使用化肥、農藥?島本微生物科技研究所20多年來致力於培育作物、改善作物、讓作物無毒、無害、有益、健康為發展目標。目前已經重大的成果,幫助很多種植戶實現了安全的、健康的、科學的種植。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瞭解。

濰坊島本微生物科技研究所

生態的、健康的、安全的才是永遠的


島本酵素灬白衣


一棵樹就幾十個,你和我說少了?
小時候想找來玩,找一條村都才幾個。。

現在你說少了?我就奇怪了。。


這個東西在大廣東,實在太多了。。


博心公益

雖然還沒到夏天,但是從以往的情況來看,知了之所以越來越少,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為捕食造成的,這種看著就讓的起雞皮疙瘩的東西,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變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味,說實話這東西就是白送給我都不吃,可偏偏就有很多人花大價錢購買來吃。

記得我們農村孩子,每個夏天都是伴著知了的叫聲渡過,也偶爾沒事會逗逗他們,但還是沒饞到吃它們的時候,以前的農村人苦啊,吃不飽穿不暖,都沒多少人想到吃這玩意,可現在人吃的大腹便便的,每天發愁吃什麼好,於是便打起了這東西的主意,然後偏偏有專家建議說大補高蛋白,立馬瘋狂搶吃,市場供不應求,話說有買賣就有殺害,如今一到夏天就看到很多人白天黑夜的抓知了,多半是夜晚抓。

曾經就遇到很多次村裡人戴個頭燈,拿根長竹竿綁個小網兜,據說一晚上能抓不少,收入幾百塊,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大家不難想象這種效應吧,而且是全國很多地方的人都這樣搞,你說什麼玩意能經得住這樣捕殺。知了少是因為人吃了,而且是大量食用造成的。


彬哥農情

知了學名:金蟬,每到夏天天黑以後爬蚱從地下爬出地面爬上樹幹,褪去外皮,變更金蟬,金蟬脫殼由此而來,由於爬蚱的營養價值高,現在每到夏天天黑以後,很多地方的人們都會帶上手電前去摸爬蚱,,但爬蚱的幼蟲能爬出土面的週期長,人們的捕捉過度,造成金蟬越來越少,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