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知了越来越少了?

新春旺起来ing

答主是土生土长的山东80后,童年时代的印象里,“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的场景感特别鲜活,那时候的知了能叫得人睡不着觉。

金蝉,知了的幼虫,我们叫“知了龟”或者“知了猴”,天黑后,尤其是雨后,跟着大人寻找地上的小洞,轻轻挑开上面薄薄的一层土壳,引诱呆萌无助的知了龟上钩,拿回家,放到纱窗上,看着它蜕变成蝉,是难以忘却的童年趣事。大人们则喜欢去树林里用手电筒照知了龟和刚蜕皮的知了,油炸了当做调口小菜。

现在知了少了。感觉离不开以下几个原因吧:

一是人类吃的速度和数量超越了蝉的繁殖速度和规模。人啊,饥荒时要生存,温饱时要调剂,小康时要猎奇,从来没有停下吃的步伐。

在以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里,捕捉量还不足以抵消知了的繁殖速度,而现在,人口越来越多,消耗量越来越大,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抓捕知了做餐饮的现象十分严重,而知了幼虫要在地下存活5-12年才能破土而出,人一口吃掉的,是历经多年困难而长成的生命,供不应求了。

二是知了幼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影响。

分成三个阶段说吧:

产卵阶段:成蝉是将卵产在树枝里的,而因为城乡绿化需要,很多树种被人为用药干预,有的蝉卵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幼虫生长阶段:城市化进程、城乡改造、大兴土木……这些都是如今的高频现象。一片土地,今天还是一片平静,明天可能就随着规划被挖掘,这过程,不知葬送了多少成长期的幼虫。

破土阶段:道路硬化普及,不用说城市,就是乡村道路,也都是普遍的柏油、水泥了,就算知了幼虫逃过了九九八十一难,长大成“知了龟”,在破土的那一刻,却被硬化的路面生生憋在了地底。

就像曾经的麻雀,这些看似顽强、无所不在的小生命,没准哪天就消失不见了。“蝉噪林逾静”的古诗,“声声叫着夏天”的歌儿,后人会不会难以理解……


济南时报

知了(金蝉)又称知了猴、爬猴、雷震子等,是个呆萌可爱、人畜无害的昆虫类小动物,集食用价值和药用功能于一身,具有高蛋白、高营养、纯天然、无公害、纯绿色等特点,既为传统的一道药膳上品,也是我国一味常用中药材,有益精壮、止咳生津、保肺益肾、抗菌降压、治秃抑癌、清血化瘀、治病强身等作用。其鲜嫩的若虫和成虫,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口感独特,素有“唐僧肉”的美誉。

在过去,乡村入夏后都能听到蝉声高唱,充满了田园乐趣和诗情画意,现在的农村却极少有蝉鸣了,也许过不了多久,就再也听不到这位昆虫音乐家的歌唱了。近年来由于环境破坏,树木的砍伐,农药的使用,土地的硬化,再加上人们无节制的狂捕滥捉,尤其是广大的农民都会用胶带缠树这一捕蝉绝招后,使得野生金蝉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锐减,眼下已渐近枯竭。

据作者多年对金蝉的研究,至少会六种有效的捕蝉方法:

(1)胶带缠树捕捉法:这是当下金蝉农场采收金蝉商品的主要方法,也是防止金蝉向上逃跑的绝招。经过二、三年的生长,夏季来临大部分若虫进入成熟期,在雨后土地松软时会掘洞出土向树上爬。为防止金蝉逃逸,蝉农会在树干上缠上胶带,因胶带很滑,可阻止金蝉向高处爬,晚上来“守株待兔”即可手到擒蝉。不要小看了这层薄薄的胶带,对于金蝉来说不啻于“天罗地网”,金蝉逃到此处,就上天无门了。

(2)寻找蝉洞:金蝉一般生活在地下0.3~0.5米处,为了晚上出土羽化会提前挖洞上爬,人们可以在天黑前通过这些洞来捕捉金蝉。这类洞口小而薄,用手指一碰洞口泥土便会落下,露出一个相对大一些的洞,将手指伸进去便会摸到金蝉。

(3)从洞里把金蝉“拎”出来:在六月下旬或七月份下过透雨后,有经验的捕蝉人会拿着小铲子,到树木周围寻找金蝉。因为蝉蛹就藏在树底下的泥土地里,仔细看一下大树底下是否有一些针眼大小的洞,若有轻轻一碰洞口就破了,蝉蛹就藏在里面,用根草或细树枝伸下去它就会抓住,它认为是树根呢,这样你就会感到树枝上有重量了,赶紧向上提,如此就能顺利地将蝉蛹“拎”出洞来。
4)水淹蝉洞逼出来:这也是寻找未出土金蝉的有效方法。在有金蝉出没的树木周围或附近的草丛里仔细寻找,会发现有若干的小洞口,就是金蝉的藏身之地。当慢慢的往这些蝉洞灌水时,金蝉会因水淹缺氧被逼着爬出洞来。若久等不出,可用细小的树枝探入洞中,被淹的金蝉认为有救命稻草了,会乖乖抓住树枝爬出来。
(5)挖蝉老巢法:野生金蝉所产卵枝平均含卵有100多粒,最终能长成金蝉的大约10~20只。由于在同一卵枝上,所以孵化出来的蝉蚁基本上会在同一地方进入土中。加之金蝉在土中活动范围较小,我们可以利用一个蝉洞来挖出整个老巢。
(6)手电照金蝉:天黑以后用手电筒照树,捕捉已经上树的金蝉,也是常用捕蝉方法。手电筒亮度大小并不太重要但光线一定要集中,按照由近到远、由下到上、由正到反的规律来照,眼跟着光走不放过每一棵树、每一个树梢,就会看到金蝉。
仅我一个人就会这么多的捕蝉方法,再加上广大的蝉农,各人都有自己的捕蝉诀窍,就不知有多少捕蝉的方法了!如此一来,知了(金蝉)就会被越捉越少,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基本绝迹了。
作者:马仁华(动物养殖研究员)
作者单位:安徽萧县华鑫特种动植物科技公司

蝉行天下

金蝉越来越少的原因不能只说农药,捕捉,八十年代也有农药,也捕捉为什么还是有很多?最大的原因应该是树的品种有关,九十年代以前大多以柳树较多,知了产卵的柳枝会枯死随风落下,卵才可以在地下孵化,现在的树知了产卵的树枝大多不会枯死也不会掉下,卵跟本不能在树上孵化。它能不绝种吗?


手机用户29832792376

本人农村人,的确有这个感觉哈。以前家乡经常出现的是一种迷彩色的蝉,不怎么漂亮,但是真的是多啊,树上一圈都是,到了晚上就扑灯,白天叫晚上也叫。就是这种,不怎么大。现在非常少见了。

上面这种蝉多的时候有两种蝉比较少,一种是被我们称为“配钥匙”的蝉,因为声音很像“配钥匙,配钥匙……”,还有一个是红棕色的大蝉。

现在迷彩色的知了特别少见了,配钥匙倒是多得不得了,不过没有以前迷彩色知了那么多,红棕色这种也变得比以前多了,但是知了总数确实是少了。但是我们那儿并不抓蝉吃,只是会采集蝉蜕卖钱。那为什么蝉变少了呢?


我的猜测有几个方面:一是蝉本身幼虫呆在土里,但是目前农药使用比较多,结果毒死了一部分。

二是蝉的成长周期问题,蝉的幼虫可以在土里呆很久再出来,最出名的一种蝉叫十七年蝉,因为幼虫在土里呆十七年再出来,一出来就是铺天盖地,每十七年爆发一次。所以我在想这种品种的更迭会不会是生长周期问题。



还有一种就是过度捕捉了,我们那里不捉来吃保不准其他地方不吃,蝉是会飞的,飞到别处产卵结果幼虫都被吃了,慢慢的也就少了也说不定。


土味野孩子

一个是抓的人多了,因为知了是一种美味,从幼虫还没有变成知了,那个时候叫做金蝉,不过这个跟唐僧叫做金蝉子没有任何关系。蝉蛹又叫爬拉猴,知了猴是一种美味的食材。具有高蛋白,高营养,纯天然无公害,纯绿色的的特征,价格是翻倍的上涨,价格越涨,抓的人就越多,知了就越少。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第二是农药,现在所有的地里面都大面积的使用农药,不使用农药产量根本上不去,而农药同样对知了的幼虫产生了很严重的危害,幼虫的量越来越少,知了自然就越来越少。

第三是生存环境,现在咱们有目的的改种了大量的树木,所以适合知了生存的树木越来越少,很多地方都变成了路面或者其他。

当然知了变少并不是一件坏事,现在人工也能养殖,知了是害虫。


知常容

不光是知了,还有蜻蜓,萤火虫都明显减少,野生的泥鳅也几乎绝迹。犹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拎一小桶、一小瓢,到田沟里转一圈,半桶泥鳅就提回来了。只可惜,现在这些都越来越少见,几乎绝迹。究其原因,就是化肥农药滥用,特别是除草剂的滥用。导致农村几乎成了绿色的荒漠,我想这样下去,后果真的不堪设想,一是野生动物不断减少,二是植物物种越来越单一,成了绿色荒漠,三是癌症发病率急剧上升,我有个邻居就因为长期高温期间喷洒除草剂,后得了急性白血病,去世!


山中拾英老叟

蝉:是昆虫纲半翅目颈亚目的其中一科,俗称知了或借落子。因为各地的方言不同,别称也有所不同。

我记得小的时候在老家,一到夏天简直就是知了的天下,叫声响亮,时不时的都会有知了飞到屋子里面来。因为家里是种果树的,屋子外面有一棵两人抱着都抱不过来的芒果树【仙桃树】,一到夏天那叫一个热闹。

知了羽化的时候,褪去的金灿灿外骨骼(外壳),是有药用价值的。小时候我们放学的时候就到外面的树上去找这种外壳,有专门的人来收购,不过因为知了的外壳实在是太轻了,也赚不了几个钱,所以也没什么人愿意去找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知了的数量越来越少了,只听到屋外的叫声再没有以前那么响亮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知了的数量在逐渐的减少呢?

1、很多人去捕捉 特别是小朋友玩心大,最是喜欢捕捉知了,黏住它的翅膀,不让它飞走。

2、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破坏了土壤中的有益结构,导致了土壤板结,土壤中含有有害成分,甚至带毒。进入夏天,知了早年产下的受精卵会孵化成幼虫,他们会钻入土壤中,以植物的根茎的汁液为食。土壤的破坏 严重的影响了它们幼虫的孵化率。

3、农药的使用 农作物因施用大量的农药来防治病害虫,导致大量农药的残留,夏天知了停留在树上,会用它那尖刺口器吸取树汁。农药的残留扼杀了它们的生长。

大自然已经在我们过度施用化肥、滥用农药,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当然,种植户都知道,种植的过程中如果不使用用药,有些病虫害根本杀不死,作物无法生长,但是我们如何在使用农药、化肥的同时如何保护我们的大自然,更有效的去使用化肥、农药?岛本微生物科技研究所20多年来致力于培育作物、改善作物、让作物无毒、无害、有益、健康为发展目标。目前已经重大的成果,帮助很多种植户实现了安全的、健康的、科学的种植。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了解。

潍坊岛本微生物科技研究所

生态的、健康的、安全的才是永远的


岛本酵素灬白衣


一棵树就几十个,你和我说少了?
小时候想找来玩,找一条村都才几个。。

现在你说少了?我就奇怪了。。


这个东西在大广东,实在太多了。。


博心公益

虽然还没到夏天,但是从以往的情况来看,知了之所以越来越少,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为捕食造成的,这种看着就让的起鸡皮疙瘩的东西,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变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说实话这东西就是白送给我都不吃,可偏偏就有很多人花大价钱购买来吃。

记得我们农村孩子,每个夏天都是伴着知了的叫声渡过,也偶尔没事会逗逗他们,但还是没馋到吃它们的时候,以前的农村人苦啊,吃不饱穿不暖,都没多少人想到吃这玩意,可现在人吃的大腹便便的,每天发愁吃什么好,于是便打起了这东西的主意,然后偏偏有专家建议说大补高蛋白,立马疯狂抢吃,市场供不应求,话说有买卖就有杀害,如今一到夏天就看到很多人白天黑夜的抓知了,多半是夜晚抓。

曾经就遇到很多次村里人戴个头灯,拿根长竹竿绑个小网兜,据说一晚上能抓不少,收入几百块,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不难想象这种效应吧,而且是全国很多地方的人都这样搞,你说什么玩意能经得住这样捕杀。知了少是因为人吃了,而且是大量食用造成的。


彬哥农情

知了学名:金蝉,每到夏天天黑以后爬蚱从地下爬出地面爬上树干,褪去外皮,变更金蝉,金蝉脱壳由此而来,由于爬蚱的营养价值高,现在每到夏天天黑以后,很多地方的人们都会带上手电前去摸爬蚱,,但爬蚱的幼虫能爬出土面的周期长,人们的捕捉过度,造成金蝉越来越少,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