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话:苇子与箔子

苇子与箔子,实际叫苇箔,在洛阳就得区分是一样的用处,两样的材质。

苇子:使用芦苇秆编制成席,可铺地凉嗮鲜货,但主要还是建瓦房的材料。

箔子:是麻杆编制,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洛阳人“翻瓦”旧房,基本使用的都是麻杆编制的箔子。

年龄大点或干过泥瓦匠的应该都接触过这两样东西,洛阳关林、老城的正义街中间通向东都商厦那条胡同有销售,集市上也有卖,一般都是论卷搞价。

当今我们去寺庙游览,建筑房顶看不到箔子,原因是寺庙、府衙、祠堂都讲究,人家使用木板,穷人家建房才会使用白麻杆编制的箔子。如果质量不错的话,使用几十年也问题不大。

瓦房的材料我们这样排序啊:墙根脚-墙-大梁-檩条-椽子-箔子-麦秸泥-蓝瓦盖顶。

打地基垫三七土打夯(石灰与土),有钱人家下一步是:卧砖到底,生活拮据家砌墙1.2--1.3米左右,为的是防雨水浸泡,上面接砌土坯...

四面土坯墙起来后,大梁、檩条使用卯榫结构固定,再用“钯爪儿”牵制定位。椽子用长钉与檩条连接然后就是上箔子铺设。

下一步就是要“累死小工”的工作啦,洛阳话叫:掂泥包儿,搅和好的麦秸泥巴要快速上房,白帆布的泥包儿相对较轻吧,这也算劳动中的小智慧吧。

小蓝瓦铺设在洛阳叫:撒瓦,泥巴抹平按序自下而上叠压三分之一排列....洛阳老城人都知道:瓦房不怕大猛雨,连阴雨浸掉湿泥....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洛阳就有一次连续二十对天的“连阴雨”,很多家儿室内漏雨掉泥,锅碗瓢盆都成了接雨水的工具,也有不少老土瓦房坍塌。

说到这里,我得给大家提个醒,我们看电影,画面里电闪雷鸣,房屋漏雨...基本都是剧作家生活不到位,描写不精细,恰恰整反了。其他作家也跟着描写,这就让观众领悟,漏雨与大雨有关,岂不然,大猛雨会短暂积水,影响交通,有老瓦房的住家,最怕的是“连阴雨”。

一般大小师傅七八个人,撒瓦三间房问题不算太大,可洛阳人不管是建新房或翻旧瓦都在夏季,可想而知有多累,要流多少汗,说累的“半死”不为过。

我今天说的有点啰嗦,目的还是想记录这个工艺过程,一旦我们拍摄电影、电视剧还是有用处的,毕竟当今就算是仿古建筑也是使用钢筋水泥,谁还使唤“箔子、麦秸泥”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