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庄的强势和手段,为何会让鳌拜独揽朝政而再三退让?

顺治皇帝临终前留下遗诏,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辅佐年幼的康熙帝,这就是康熙初年著名的四大辅臣。从康熙元年到康熙八年,辅政时间长达8年零4个月,清朝历史上,由于皇帝年幼而由数位大臣长期辅政的例子仅此一个。

以孝庄的强势和手段,为何会让鳌拜独揽朝政而再三退让?

但这并不是本文要说的重点,可能大家感兴趣的是孝庄历经太祖、太宗、世祖三朝的沧桑巨变,位居太皇太后之尊,又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以她的强势和手腕怎么会让鳌拜如此嚣张呢?

关于四大臣辅政得分两个阶段来说,第一阶段是康熙六年六月之前。与皇太极和顺治帝的情况不同,决定玄烨为皇位继承人主要还是孝庄的意见,并取得顺治帝的同意及两黄旗大臣的支持,而那些宗室诸王却被排斥在外,对于继位人这个问题,诸王不再具有发言权。

这就说明,皇权的集中进一步提高,宗室的权力进一步削弱。顺治帝之所以没有选择宗室亲王来辅佐康熙帝,主要还是吸取了多尔衮的摄政的历史教训。而让四辅臣来主持朝政却有极大的好处,他们都是上三旗大臣,他们不仅是皇帝的臣子,两者之间还有主子与旗人属下的关系。

以孝庄的强势和手段,为何会让鳌拜独揽朝政而再三退让?

辅政体制确认以后,所有政务须由四位辅臣共同商议取得一致意见后,方能处理,甚至不可以单独向康熙或孝庄奏事。凡做出重大决定之前,也必须请示皇帝或太皇太后,以皇帝谕旨的名义颁发。

辅政时期,特别是康熙六年鳌拜专权之前,孝庄太皇太后拥有绝对的优势和权力,因为康熙帝毕竟年少,起到的实质作用并不大。

可是自康熙六年起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鳌拜开始培植党羽并掌控朝廷政务、军务。导致这一转变的重要原因便是四大辅臣内部出现了分裂,并打破了原先的势力平衡。鳌拜从原先的皇权捍卫者变成了破坏者。

上三旗中的两黄旗和正白旗在顺治年间便早有芥蒂,四人中惟有苏克萨哈是正白旗,其他三人都是两黄旗。康熙五年(1666年),发生的圈地事件便是矛盾的爆发点。

以孝庄的强势和手段,为何会让鳌拜独揽朝政而再三退让?

清入关时,曾在直隶大规模圈地,多尔衮倚仗权势不按八旗排列次序,将镶黄旗应得之地分给正白旗。时隔22年之后,鳌拜旧事重提,在苏尼、遏必隆的支持下,强行更换两旗土地,并圈占大量民田。鳌拜又不顾康熙的反对,矫诏将不同意圈换土地的大学士管户部尚书事苏纳海等三人处死,造成了一大冤案。

随着四辅臣的矛盾的公开化,辅政体制也受到了破坏,并对皇权的威胁日趋加重。但这个时候康熙孝庄的一方的力量还能够与之抗衡,因为首辅索尼是孝庄最忠心的拥护者,而且他的权威也远在鳌拜之上。

可是,康熙六年六月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首辅索尼的突然病逝,加上遏必隆一味听从鳌拜的指使,苏克萨哈又孤掌难鸣。这让力量对比倒向了鳌拜一边。

以孝庄的强势和手段,为何会让鳌拜独揽朝政而再三退让?

为了铲除异己,独掌朝政,鳌拜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罗织罪名陷害萨克萨哈,并置康熙与不顾,将其处死并抄没家产。这个事件的发生表明康熙帝和孝庄已经失去了对辅臣的控制,皇权的和辅政体制存在尖锐矛盾。

苏克萨哈死后,鳌拜权力进一步扩大,如果任其发展,势必会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孝庄要想清除鳌拜集团也绝非易事,他的党羽遍及朝廷各部,从内三院到六部基本上都有鳌拜的亲信,甚至直接负责保卫皇帝人身安全的侍卫处也被鳌拜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与鳌拜正面冲突显然是不明智的。经过孝庄与康熙的周密筹划,康熙八年五月,鳌拜被众侍卫拿获。笔者猜测,擒鳌拜这出戏的主要策划人应该还是孝庄,其具体执行者才是康熙。

鳌拜虽然“独专权柄”,但客观地说他并没有篡夺皇位的野心,这也是康熙帝在控制鳌拜后没有将他处死的主要原因,而并非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因为鳌拜有显赫的战功而免于一死,论战功,鳌拜还能比得过多尔衮。

以孝庄的强势和手段,为何会让鳌拜独揽朝政而再三退让?

对于鳌拜一案,康熙帝牵连的人也并不多,只有亲信班布尔善等9人被处死,其他党羽从轻治罪,那些依附鳌拜的内外文武官员也一律从宽免罪,从这一点也足以看出,鳌拜并无谋反之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