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健健康康的人不可能听听潮就死了,那鲁智深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小小孙说

鲁智深,本名鲁达,绰号“花和尚”法号智深,北宋年间渭州(今甘肃平凉)人。鲁达早年在官府当差官职提辖,因此又被称为鲁提辖。




鲁智深的英雄故事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被刻画的淋漓尽致。鲁智深身体强壮,武功了得,性格刚烈,爱恨分明,仗义疏财,慷慨大方,被人们认为是水泊梁山好汉中最讲义气的一个人物。


鲁智深的朋友圈大致有“行者”武松,“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九纹龙”史进等人。他们这些人也被划分为梁山上的一大派系,主要都是一些重感情,讲义气的人组成在了一起。

鲁智深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作敢为,有什么说什么,由于他的这种耿直的性格,后来在水泊梁山上深受首领宋江等人的排挤,鲁智深也是梁山唯一敢于宋江对抗的人。

鲁智深至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智救金翠莲,大闹野猪林,独霸二龙山,到入伙梁山泊,在到勇擒匪首方腊最终出家六合寺。他的这些故事也让他成了“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中,为数不多屈指可数的英雄人物。



那么后来为什么鲁智深在杭州六合寺,听听潮就死了呢?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这个问题很多人议论过,史料上也有过记载,说当年鲁智深在征讨方腊一战成名后,无心在跟随宋江班师回朝,也对朝廷失去了信心,于是就回到了杭州六合寺再次皈依佛门。


一日夜里,鲁智深正在熟睡当中,忽听外边擂鼓响动,误以为是战鼓擂动,于是大概是职业反应,鲁智深提起禅杖便跳了起来,被一旁的小徒发现拦住,告知说是钱塘江潮信声响。鲁智深听到潮信二字,立刻就想起智真长老临行前告慰他的四句话“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鲁智深谨记师父之言,恰逢今日潮信降临,正是自己圆寂之时,于是鲁智深在虔诚信念的力量驱使下,自认为自己功德圆满,最后选择了坐化而死。



那么鲁智深真的是圆寂了吗,我个人认为史料上的这个说法应该是故事虚构的,鲁智深这个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主,生平就爱吃肉,怎么会放弃人间美好生活选择自杀寂而死呢,他一生嗜酒如命,身为出家之人则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因此被冠以“花和尚”鲁智深称号。所以说鲁智深不会这么无缘无故的就死了。

假如不是圆寂,那就是突发疾病暴毙而死,鲁智深在是之前那天晚上据说喝了很多酒,然后心情也不怎么好,想起当年梁山兄弟死的死亡的亡,所剩无几,下场如此不堪,鲁智深极度抑郁。因此喝了大酒便到头睡去。岂料半夜三更忽听外边擂鼓响动,便误以为敌军来袭,恐慌至极,心跳难免加速,加上酒精发作没准就会发生心梗导致猝死。这也不是不可能。


不管怎么说,鲁智深终老在六合寺也算颐养天年啦,作为梁山上一百零八位好汉,他的结局算是比较不错的啦。


任驰赢天下

鲁智深是《水浒传》里的人物,是一百零八将中步军的领衔人物,绰号"花和尚"。



鲁智深生性豁达豪爽,侠肝义胆,爱抱打不平,他的经典有三拳打死镇关西、醉打五台山门、倒拔垂扬柳、野猪林救林冲、二龙山聚义等。



鲁智深看似愚鲁,实则睿智,称得上大智若愚。他的师父智真长老在他离开五台山时,曾说他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林指野猪林,山指二龙山,水即水泊梁山,江为钱塘江。



后又送他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鲁智深后来万松林大战活捉夏侯成,征讨方腊擒获方腊,钱塘江听潮信而圆寂。可以说前后廖廖数语道出了鲁智深一生的生死历程。



对于鲁智深的听潮信圆寂,后来猜测颇多,认为鲁智深正值壮年,怎会听听潮信就死了呢?有人猜测鲁智深为得病而死,说鲁智深身体肥胖,半夜听到潮信,以为是战鼓,惊起,快步提禅杖外出,得了心梗或脑梗之类的猝死之症。



还有人猜测是被人害死,说鲁智深擒了方腊,方腊余党众多,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被下毒或其它方式暗害。其实,水浒中对鲁智深的描写,后来应当是成佛了。鲁智深从受戒起,就经历了与众不同的经历,首先,智真长老力排众议,剃度他,还取名智深,与自己同为智字辈,收为弟子,书中写智真长老先知先觉,能知前后事,是得道高僧。



后来,鲁智深在战汾阳城时,有一个会妖术的人物叫马灵,这个马灵像哪吒,脚踩风火轮,像杨戬,额中还长着第三只眼,还会打金砖,外号神驹子。后被公孙胜用神火克了金砖,逃走,神行太保戴宗追都没追上,不想被鲁智深迎面出现,将马灵打翻活捉。戴宗说鲁智深从天而降,鲁智深说不是天上下来,也是地上出来,接着说自己掉进一洞中,遇一与自己一样的和尚,问他出路,和尚说:来从来处来,去从去处去。接着又说:凡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地狱天堂,皆生于念。是故三界惟心,万法惟识,一念不生,则六道俱销,轮回断绝。



后来,鲁智深救武松,擒方腊,至六合寺听潮信,想起师父偈语,顿悟,于是坐化,天性腾空。自己写下偈语: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智深成佛归去,大惠禅师说: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而行者武松,在六合寺也活至八十而终,梁山其他好汉随宋江返朝,大多遇害。


红皮书1

首先我们回到水浒传的第四回,来看一下鲁智深是怎样当和尚的。

鲁智深三拳打死郑屠户后,明白自己沾上了人民官司。于是在赵员外的帮助下,上了五台山当和尚。

长老对众人说:鲁智深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是心地刚直之人。现在,他有心魔,做事情不符合常理。但将来一定能得正果,将来的成就也是我们所达不到的。

后来鲁智深去开封相国寺前,张老宋跑了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这四句话说的就是鲁智深的一生,在赤松林杀了和尚和道士,在二龙山当了山大王,在梁山聚义后达到人生巅峰,最后到了钱塘江悟道后圆寂。

后来,智真长老又碰到了鲁智深,在此送他了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这四句话说的就是鲁智深的后半生,在鲁智深死之前他自己也明白了这一点。

当宋江大军剿灭方腊之后,大军途经杭州。当晚住在六和寺,鲁智深睡到半夜,听到钱塘江春潮,误以为战鼓响起,敌人杀来。他马上,跳起来,拿了武器,冲出房门,僧人告诉他:不是战鼓响,而是钱塘江潮信响。

这时,鲁智深突然顿悟,大笑道:万松林活捉夏侯成,后来又生擒方腊,听到钱塘江潮则人生圆满,今天,推开窗子看到潮信,想来就该圆寂了。

然后鲁智深问:圆寂是什么?众僧人答道:佛门中圆寂便是死。于是鲁智深点沐浴更衣,交待完后事便死了。

在活捉方腊之后,宋江对鲁智深说:兄弟你立下大功,这次得胜还朝,皇上必定加官进爵风,封妻荫子。鲁智深说:只求能平平安安活着就不错了,从来没想过得那些东西。在这时他已经对人间世事灰心丧气了,想遁入空门,成为一个和尚。

鲁智深死前,大师点化到: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这两句话在佛教中,需要很高的修为的人才能做得到。至少也是一个觉者的行为,是佛这一级别的智者才能做得到的。

也就是说鲁智深到最后已超脱生死,最终成了佛。


新知传习阁

水浒传毕竟只是小说而已,但是关于鲁智深的死是有理有据的。

鲁智深原名鲁达,绰号花和尚(因有一身华丽的纹绣,故称花和尚)在梁山排位第十三,上应天孤星。为人刚直,嫉恶如仇,而且武艺高强。

鲁智深年轻时脾气火爆,三拳打死镇关西,惹下许多事端,最终在赵员外的安排下逃亡到寺庙安身,又大闹了五台山,寺庙中无法再容下他。寺中和尚都对鲁智深极为不满,而长老已经预言,此人虽粗鲁,然而心地纯良,日后必成正果。临别时智真长老赠他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后来,在征讨方腊的时候,大战乌龙岭。鲁智深追杀敌将夏侯成,却迷路入了深山;得一僧人指点,从缘缠井中解脱,生擒方腊,立下大功。宋江大喜,劝鲁智深还俗,被拒绝了。在杭州六和寺中,鲁智深听得钱塘江潮信,信中顿悟,道:“‘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于是沐浴更衣,圆寂涅盘,留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他的死不同于一般的死法,佛教中称为圆寂。经历了这尘世间的一切,想必心中是得到顿悟,并没有俗世中的那种悲伤,应当说是他是成佛了。

一心毒历史,解密历史档案,请多多关注!


搞笑夫斯基

却说那鲁智深留于六和塔下养老,宋江等一干头领返回汴京,因折了很多弟兄,大家一路无话。迫近汴梁城时,人报安道全、乐和前来迎接。原来安道全、乐和听得宋江大胜而归,急急准备美酒前来犒劳,宋江等人看见梁山故人来迎,且喜且悲,因问道:“二位兄弟现在何处供职”。乐和回道:“道全兄弟医术高明,治好了许多宫人顽症,医术达于天听,深为今上信任。小弟不才,凭借吹箫弄琴之技深得皇上信赖,留于身边总百戏之乐”。 原来当今皇帝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将政事委于蔡京等人,修道之余,最喜舞文弄墨、操琴弄筝,见乐和对百戏之乐无一不精,所作乐谱甚合己意,便以倡优蓄之,甚是宠爱。宋江等人听得,甚为二人欢喜,因说道:“我兄弟百余人甘冒锋镝,十损六七方才平得方腊,还请二位贤弟趁便于天子面前言语则个。”说罢便让吴用将录功副本给了两人。安道全、乐和当即应允,齐声道:“请哥哥放心,必不辜负众兄弟”。说罢二人告辞。 且说那乐和回到住处,浏览录功簿,发现所擒要犯内有一人名嵇慕白,大吃一惊,细看籍贯字号确实自己恩人。原来,这嵇幕白是淮北人士,乃是西晋名臣嵇康之后,祖上传下来的操琴之技到他手里端的是出神入化,为人有乃祖之风,喜好黄老之术,颇以魏晋风度自诩,幼年又得奇遇,练就一身绝世武功,身手飘逸潇洒。嵇幕白早年行走江湖,曾经救过乐和一命,两人又有共同爱好,遂为伯牙子期之交。乐和曾听这嵇幕白说过,当年先祖嵇康临刑前曾说“广陵散从此绝矣”,但实际上家人当年曾习得半分,先祖曾经将乐谱赠与一二知音,这些年来,他走遍大江南北,就是寻访当年祖上知音后人,希望找到琴谱,以慰祖上在天之灵,现在已经有了一点线索,要到江南寻找。

当下,乐和非常着急,这嵇幕白乃是自己的恩人,更是自己的知己,如果不能把他救下,自己也就枉为人。可是,他是朝廷要犯,再有三日就要太庙献俘,之后就要问斩,这可如何是好。一夜辗转反侧,乐和拿定注意,轻轻叹息道:“只好如此,如果不成功,我将自刎以谢友人”。午后一过,乐和就急急赶到大内,原来,是当今天子练习书画的时候到了,按照惯例要乐和在旁操琴助兴。且说乐和行过大礼后,深呼吸一下,坐于琴旁,凭着记忆将那半分广陵散的部分演奏起来,听得道君皇帝如痴如醉,如上云端。忽然琴声戛然而止,原来琴曲已经弹完了,道君皇帝倏然回神道:“为何琴声而止”。乐和回道:“陛下,小臣所弹乃是失传的广陵散部分乐章,小臣只会这一点”。那道君皇帝大吃一惊,自己痴迷音乐,叹息广陵散不传于世,没有想到世上还存在广陵散,刚刚听这音乐如入化境,只觉五体通泰、六神清明。当下便问乐和如何学到这音乐。乐和便如此这般详细向道君皇帝说过。道君:“那嵇康后人现在哪里”。乐和道:“嵇幕白前往江南寻找乐曲,不知为何陷入賊中,现在正在大牢,不日将于太庙献俘,还请皇上饶他死命。”道君皇帝沉吟半晌,抵不过这音乐吸引。原来魏晋之人最喜老子之学,这广陵散乃是嵇康悟道时所作,这道君皇帝也喜欢修道,有些修为,因此一听音乐,便堕入其中,不能自己。道君皇帝到:“朕甚爱惜人才,奈何他没入贼中,放他有违国法,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就宫刑吧,净身后天天陪着朕修道。”

一个月后。



嵇幕白奉道君皇帝命,前去江南寻找广陵散,来到了临安府。他想我与方腊义结金兰,但求同日死,不想方腊却被擒于鲁智深,死于东京闹市,我也深受宫刑奇耻大辱,此仇不可不报。于是便勤学苦练,钻研出以声乐杀人之术,乃是用乐声催动内力,杀人于无形,因其乐听之如波涛汹涌,便命名为《碧海潮生曲》。一日,潜入六和塔,吹起潇来,如大潮涌动。那鲁智深正在打坐,忽闻潮起,不复戒备,被内力振动五脏六腑方才警觉,正要反抗,忽然想起来师父的话来:逢夏而擒,遇腊而执。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乃仰天大笑道:“天也,命也”。言罢而终。这嵇幕白,大仇得报,又受宫刑,

便不欲再见人,便顺江而下,出海匿藏于东海桃花岛上,终生研究武学。因受宫刑,所创武功难免不受此影响,年老之时,欲以此武功传世,便撰写一书,寻思自己一生高傲,便以花寓之,名为《葵花宝典》,又怕世人不解入门之道,便注明“欲练此功,必先自宫”,将之传与南宋内廷之阉人。


临死之时,又将《碧海潮生曲》和家族所行风度事迹刻于桃花岛山石之上,希望有缘人得之,不使此曲湮灭,又能使魏晋风度再现!



遇此无聊问题,我且无聊答之!


江湖浊酒说史

鲁智深是正常圆寂的,绝不是什么被人谋害的,小说毕竟是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正常人说的无疾而终其实就是鲁智深的这种状态,只不过现实中无疾而终的例子很少,但并不是没有,也可以说鲁智深是突然开悟之后圆寂的。

鲁智深一生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可以说是水浒传中少有的缺点很少的人物,是大丈夫真男人。鲁智深属于典型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型人物,最终听潮悟的人生真谛,平静的死去。

鲁智深的死,是水浒传作者给他安排的悟道的结局,体现了作者的朴素的佛教思想。


昭烈名臣

鲁智深的死在历史上争议还是蛮大的,根据《水浒传》中的描述,鲁达身高马大、体态肥硕而且武艺高强,表面上是个健康的壮汉怎么就听着潮音就死了呢?



1.谋杀

虽然有点牵强,但不排除这个原因。因为鲁智深出家的地方是杭州六合寺,杭州是什么地方?是刚刚覆灭造反派方腊的巢穴,六合寺里藏匿方腊的旧部也是有可能的,因为记恨宋军而对鲁智深记仇也符合情理。



2.自杀

我比较认同这点,当小沙弥告知鲁智深什么是圆寂后,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然后让寺内众僧烧热水准备沐浴,并叫部下喊宋公明来看他,就已经看出鲁智深有今晚圆寂的想法了,所以自杀的可能性极大。



3.猝死

年轻时候的鲁达是个暴饮暴食的粗汉,根据《水浒传》中记载,他每次在酒馆吃酒都要点上一大桌子荤菜,还要提前准备一辆马车,目的是在他喝醉后送回家。受潮信声波的影响,并长期生活不规律突发心梗、脑梗导致的猝死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纳兰轩若

非常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鲁智深的死是作者对他的一种偏爱,也是一种无奈。

鲁智深可以算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了,是我最喜欢的水浒传中的人物之一,因为他是一位侠肝义胆、扶危济贫、爱曾分明、嫉恶如仇的人。这些特点在他的事迹中可以体现出来,比如三拳打死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脑野猪林,他是一位性格特色十分鲜明的人物。


然而英雄的登场总是伴随着悲情的结束,上了梁山之后,在面对着是否接受招安这个问题上,他抗争过,他打心眼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怎奈他又十分敬重大哥宋江,无奈他只好接受招安,跟着宋江东征西讨,攻打方腊。 待到大功告成,可以班师回朝领赏时,他却选择留在杭州六和寺出家。这也衬托出了他的正义凛然,大哥有难可以两肋插刀,回朝当官就不奉陪了。

鲁智深的死在开篇不久就有预示,在他离开五台山时,他的师父智真长老送他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万松林活捉夏侯成,擒获方腊,前两句偈言都已经应验。后两句的意思是预示着鲁智深听见潮信之时就是他圆寂之日。



正直八月十五钱塘江大潮,鲁智深沐浴更衣之后,坐化圆寂了。请注意只有得道高僧死了才叫圆寂,这里原著作者是想向我们表达鲁智深看破凡尘,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和那些惨死的英雄比,难道不是一种偏爱吗?

正对应了他说的那首诗: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还有就是他圆寂的时间,是发生在征方腊班师回朝后,众英雄被迫害前,如果作者不把鲁智深写死,难道让他眼睁睁看着兄弟们死去无动于衷?这显然不符合他的人物性格,难道让他去给兄弟们报仇,显然大势已去,作者也很无奈。

所以说鲁智深是怎么死的,是被作者写死的,为什么写死,出于作者的偏爱与无奈。


驷马奔

如果看过犬夜叉,看到七人众篇章,那么会对一个人印象深刻。就是帮助反派奈落的白心上人。

然而有一天,心地善良的得道高僧白心上人为了村民,决定让自己圆寂而化身为佛,世世代代守护这片土地的人们。人们按照他的吩咐那样去做,将他放入一个木桶内,并埋入地下只留一根跟外界呼吸的管道,白心上人在木桶里不吃不喝直到死亡,这样他就化身成即身佛,能够继续保佑这块大地和人们。

鉴于高桥留美以画神鬼漫画为名,除了犬夜叉还有境界轮回。对佛术用语应该比较了解,其实圆寂就是一个残忍的仪式,而这个仪式有另外一个名词“坐缸”。

由于人死后是无法保持坐姿的,所以这些肉身成佛的高僧都是生前就准备圆寂了。但一般都说明是高僧临死前一段时间,问题是高僧知道是临死前多久准备?还是没有临死就准备了?白心上人就是还没临死就圆寂,而在圆寂过程中因恐惧而黑化······

所以说,圆寂可以说是高僧一个自杀行为,而这种行为是有一套繁琐的仪式而升华到一定高度,而受后人而敬仰。

说回鲁智深,鲁智深健健康康,听潮就圆寂了。准确说他自杀了,用一个高度仪式化的方式自杀了。至于为什么自杀?仅仅由于师父的话?还是事业的失败?动机是什么不清楚,但死因确信无疑是自杀。

当然啦,后世去除了仪式化,高僧一般的去世也称为圆寂了。另外也说明“圆寂”即“涅槃”,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具足一切功德为圆,远离一切烦恼为寂,是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圆寂一词加强了目的说,而减轻过程说,所以过程是什么都不重要了,现代人也不清楚这个过程。所以现在的圆寂已偏离原本圆寂的意思了。


铯媒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此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明朝才子杨慎的《临江仙》!

这段开篇词就已点名了英雄们的归宿,浪花淘尽英雄!

鲁智深就是一朵浪花!壮志已酬,心无牵念!他是听潮死的吗?当然不是!而是一个人的心愿已了,阖然长逝,仙驾西去!

鲁智深,本名鲁达,当过经略相公府的提辖。为人糠慨大方,疾恶如仇。三挙打死“镇关西”郑屠,被官府追捕,无奈之下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做了和尚。但不守戒律,不尊清规,喝酒吃肉,因此得一绰号“花和尚”。后来与林冲,武松交好。再后来上了梁山,号“天孤星”!

在接受招安一事上,与宋江的意见相左,并不赞同宋江此举,与林冲一起,受到梁山众人的孤立!心情郁闷,做事也不再反对。对于跟随宋江接受朝庭招安,是有违他心意的,是违心之举!

方腊事了,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一日晚上,明月当空,钱塘大潮忽来,声震云天。鲁智深出来一观,感慨万千,吟出了一首词:“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世几多娇。清风笑,竟惹寂廖,豪情还剩下一襟晚照。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他大彻大悟,就地打座,留下了一首诗。

平生总不修善果,只爱那杀人放火。

钱塘江上潮信来,方知今日我是我。

说完圆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