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精心挑选的姜维最后为何不堪一击?是看错人了吗?

小褝仙

天下大势,非一人所能左右;天下兴衰,非一人所能扭转。身在蜀地,别说是姜维,就算是诸葛亮再活十年也不能逆袭了。

正如《出师表》所言,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益州这个地方,虽然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但是地理偏僻,人才匮乏,和占据中原和关中的魏国持久,只能是死路一条。所以,诸葛亮选择了六出祁山。

在六出祁山之前,刘备在夷陵之战损伤了蜀国精锐近五万人马,蜀国元气大伤。所以,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其实雷声大,雨点小,所起到的实际作用不大。最有希望的是第一次北伐,三郡响应,诸葛亮也带了万余人,可惜马谡被张颌大败于街亭,形势骤然恶化,最后以带走三郡人口而告终。


所以,诸葛亮在世,魏蜀的大局都不会改变,又何必去刁难姜维呢?就能力而言,姜维和诸葛亮不是一个级别的。按照《三国志》所说,姜维是凉州上士,文武双全,但是诸葛亮却是公认的中国上士级人物,此中差别不必多言。


我们经常把占据蜀川的刘备和当年的刘邦相比较,其实两者的政治大局完全不同。刘邦的时候,北方虽然有项羽称霸,但是项羽却还是采用的分封制的老一套,导致诸侯相互攻伐不断,项羽阵型的大后方一点也不稳固。而反观刘备集团,北方早就是统一的魏国集团了,稳固而兴盛,人民思安。所以,刘备集团逆袭的难度远远大于刘邦集团,尤其后来刘备死后,蜀中更是没有什么上限了。

再来看姜维是否不堪一击?题目里说姜维不堪一击实在有失偏颇,姜维好歹也是大将之才,统兵的能力在当时也是一流的存在。九伐北魏虽然没有什么大成就,但也有斩首王双及魏军万余人的卓越战绩。后来邓艾和钟会两路攻川,姜维是和钟会鏖战在剑阁,阻隔了钟会的十万大军,这是常规的汉中对战方略,依照汉中的地势来防守十分合理。无奈邓艾是偷渡阴平,直取成都,而刘禅直接投降的行径,也是让姜维没有一点办法。如果成都能多坚持一会,姜维回师,当时也许还能一搏,可惜主子太怂。



所以说,不是姜维一无是处,实在是无力回天的大局摆在那了。


蜉蝣尘埃笑谈天下

姜维在蜀国后期的表现可圈可点,可以说是蜀汉最后的依仗,姜维没有不堪一击,诸葛亮也没有看错人。

姜维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时候,在天水收降的并重点培养的。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和姜维是师徒相称的,但是在正史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但是看诸葛亮给蒋琬的书信,可以明确的读出诸葛亮对姜维的器重和喜爱。称其为『凉州上士』。

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说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比马良都要优秀;并且难得的是“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所以会专门带他参见刘禅。

可以说,姜维是诸葛亮“重点培养的下属”,但是,姜维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里面那样,是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因为正史中诸葛亮的接班人就是蒋琬和费祎。姜维以降将的身份,能够做到大将军,是姜维自己奋斗的结果,而不是诸葛亮的安排。

在蒋琬费祎二相主持的时代,姜维一直没有独立带领大兵团作战的机会,等到蒋琬病故,费祎被刺杀之后,姜维没有了约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

但是姜维的北伐总体来说并不成功,一方面是蜀汉的国力已经今非昔比,在刘备时代,蜀汉能够和曹魏、东吴一较长短,是因为刘备虽然只有四川一块地方,但是军队都是跟随刘备征伐四方的精锐,并不虚魏国和吴国。

而到了姜维时代,这些跟随刘备诸葛亮打天下的精锐已经老的老,死的死,姜维只有四川一省的兵源可用,质量自然比当年转战天下的精兵要弱一些;与此同时,魏国镇守雍凉的将军是郭淮、邓艾和陈泰。这三个人无论是从智力还是谋略上,都和姜维在同一个档次上。就像“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中的主角廖化所说的那样:

"'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姜维的困境就是智谋不比对方强,而兵力比对方少,又频繁用兵。这种情况下,要求姜维能够北伐取得很大的战果,也确实是强人所难。

但是即便如此,姜维在北伐中依然不乏闪光点。在狄道城,姜维曾经取得了洮西大捷,歼灭魏军数万,一度杀的雍凉人人胆寒。从歼敌的数量和影响来看,是诸葛亮时代都没有取得的大捷,也是蜀国对魏国取得的最大的胜利。

到后来,邓艾钟会双伐蜀,在沓中屯田的姜维听闻此事,妙计频出,在阴平桥头巧妙腾挪,摆脱了邓艾的纠缠,在汉中已经大部丢失的情况下,硬生生的把钟会挡在了剑阁,如果不是邓艾出奇兵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并且后主又比较窝囊不敢死守待援,钟会基本上都已经打退堂鼓准备收兵回朝了。所以听说后主投降了,姜维气得拔剑砍石头,说:“我们正想死战,怎么就投降了!”

在整个后三国时期,可以说蜀汉就是靠着姜维做国之干城来延续国祚,怎么能说姜维不堪一击呢?诸葛亮对姜维的器重并没有看错,姜维也确实是忠心赤胆为蜀汉奋斗到了最后一刻。


经史通义

姜维最终没能完成北伐大业,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他不尽心尽忠,而是客观条件受到了制约,从姜维的表现来看,诸葛亮没有看错人。

一、诸葛亮确实视姜维为自己的军事接班人

姜维初次见到诸葛亮时是27岁,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初次见到刘备也正好是这个年龄。

诸葛亮跟姜维交谈后大为惊异,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诸葛亮在写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的信中对姜维作了专门评价:“姜伯约此人忠于职守,勤于理事,思虑周密,这些都是他的长处,永南、季常等人都不如他,堪称凉州一带的一流人才。”

永南是李邵,曾担任诸葛亮的丞相西曹掾,季常即马谡的大哥马良,他们都是蜀汉的一流人才,但在诸葛亮眼中姜维比他们都强,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诸葛亮任命姜维为丞相府仓曹掾,主管府库仓房等,但很快便升其为奉义将军,并奏请后主,封姜维为当阳亭侯。

奉义将军属于高级将领,品秩与九卿相当,又封侯爵,一向用人讲求法度的诸葛亮在姜维身上一再破例。还不止于此,诸葛亮不久便派姜维回了成都,对于他的工作诸葛亮也进行了细心安排,他再次给张裔、蒋琬写信:“可以把虎步监的兵士五、六千人交给他带领,姜伯约很有军事才干,他胆略过人,又深通兵法,心存汉室,才能超过众人,等他全面掌握了军事本领后,就让他进宫朝见主上。”

从以上这些安排来看,诸葛亮的确视姜维为自己的军事接班人,在诸葛亮的安排里,未来蜀汉军政权力分开,蒋琬等人总负责,但倾向于行政,而姜维负责军事。

二、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受到很多限制,才能无法发挥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他的遗志,也开始了北伐,但与诸葛亮每次兴兵都几乎倾尽蜀国的全部兵力而出相比,姜维的北伐规模往往小得多。诸葛亮北伐通常在10万人上下,这是因为要长途作战,对手是曹魏这样强大的敌人,总兵力至少要与对方不差上下才有取胜的可能,而姜维首次北伐的兵力居然只有1万人左右,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北伐需要集中全国的力量,诸葛亮可以做到,但姜维做不到。蒋琬在世时情况还好些,到姜维与费祎共同辅政后,情况就越来越差。姜维认为自己熟悉陇右的情况,又能策动西北的羌人、胡人各部族为羽翼,所以在曹魏的侧翼发起进攻将其一举夺下相当有把握,但费祎对此并不支持。

费祎当然他也不能公开反对北伐,因为这是诸葛丞相生前制定的国策,于是就在暗地里做手脚,利用职权阻挠姜维调兵,姜维能调动的人马十分有限。

费祎还对姜维说:“咱们这些人比丞相差远了,丞相尚且不能北定中原,何况我等?咱们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至于统一天下的功业,干脆等待日后出现有能力的人再去做吧,不要期望着侥幸决战而一举成功,如果不然,悔之不及啊!”

面对不思进取的费祎姜维也很无奈,但这些话费祎并不敢公开地讲,他还得做出北伐的样子,先进驻汉中,后又移住梓潼郡的汉寿县,梓潼郡是蜀汉在北部增设的一个郡,下辖梓潼、汉寿、白水、涪城、汉德等5个县,汉中如果是蜀汉北部第一道防线,梓潼就是第二道,费祎在这里开府治事,朝中所有大事都要先征求他的意见才能施行。

三、荆襄派在蜀汉政坛逐渐淡出,姜维孤掌难鸣

费祎死后姜维负责全国的军事,不久又正式继任大将军一职,按理说他可以全力北伐了,但也正是因为蒋琬、费祎、杨仪等荆襄派人士纷纷退出,姜维的权力基础也并不稳固。

尽管如此,姜维仍竭尽所能继续完成诸葛亮的遗志,以往有姜维“九伐中原”的说法,认为姜维主持的北伐共有9次,但严格说起来,姜维主持下对曹魏方面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还不止9次,共有11次之多:

第一次,蜀汉延熙元年(238)姜维和蒋琬兵出陇右,在南安郡与魏军相持不下。
第二次,蜀汉延熙七年(244)曹爽征汉中,姜维和费祎出兵兴势,与王平一起大败曹爽,这个之前已经讲过。
第三次,蜀汉延熙十年(247)姜维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战于洮西。
第四次,蜀汉延熙十二年(249)姜维再出陇西,以廖化为先锋,与曹魏多名将领在陇西展开会战,双方互有胜负。
第五次,蜀汉延熙十三年(250)姜维以羌人和胡人为辅助,与魏将郭淮战于洮西,双方打成平手。
第六次,蜀汉延熙十六年(253)姜维出兵包围南安,粮尽而退。
第七次,蜀汉延熙十七年(254)姜维出兵陇西的狄道,斩魏将徐质。
第八次,蜀汉延熙十八年(255)姜维率夏侯霸等兵出狄道,在洮西大破魏将王经,后魏将陈泰派兵前来解围。
第九次,蜀汉延熙十九年(256)姜维再次出兵陇西,蜀将胡济进兵迟缓,蜀军被魏将邓艾击破于段谷。
第十次,蜀汉延熙二十年(257)曹魏发生诸葛诞之叛,姜维趁机出兵秦川,魏军坚守不战,至次年蜀兵撤退。

第十一次,蜀汉景耀五年(262)姜维出兵与魏将邓艾战于侯和,蜀军为邓艾所破,撤往沓中。

这11次北伐有胜有败,具体战绩是:大胜2次,小胜3次,相拒不克4次,小败1次,大败1次。仅从战绩看似乎胜多败少,但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曹魏在西线战场向来坚持防御作战的原则,能拖就拖、能避就避,不求一城一地得失,看中的是大局,这个办法虽然使魏军打了更多的败仗,但却以较小的代价维持住了西线战场的总体格局,盘点下来,蜀汉并没有取得太多的实质性进展。

而蜀汉频繁用兵,极大地消耗了财力和国力,最后到了兵困民疲的程度,各种反对用兵的声音也多了起来,姜维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

四、蜀汉后期宦官逐渐掌权,姜维淡出核心权力

蜀汉内部的情况也越来越让姜维烦心,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去世后陈祗以侍中的身份兼任尚书令,成为处理内政的主要负责人,他对姜维北伐还是比较支持的,但相对于蒋琬、费祎和董允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结交宦官。

蜀汉后期宦官逐渐得势,代表人物是黄皓,他善于阿谀献媚,处心积虑地一心往上爬,被后主刘禅所宠信。董允担任尚书令时还能约束黄皓,董允经常劝谏刘禅远离黄皓,对黄皓也常常加以责备,黄皓畏惧董允,尚不敢过分胡来,到董允死时黄皓也只担任了黄门丞,算是宦官中的中级职务。

董允死后黄皓失去了约束,陈祗作为董允的继任者,不仅不能抑制黄皓,还有意跟他结交,黄皓很快升至中常侍,又兼任奉车都尉,成为内朝首领,他的手越伸越长,开始干预朝政。

蜀汉景耀元年(258年)陈祗病逝,黄皓进一步把持了朝政,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打击那些不肯顺从自己的人。后主的弟弟刘永一向看不惯黄皓,黄皓不断在后主面前诋毁刘永,后主对刘永逐渐疏远,以致于刘永竟有10多年不能见到后主。刘永尚且如此,其他不顺从黄皓的人会落到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黄皓还插手军队,永安都督阎宇巴结讨好黄皓,黄皓提拔他当上了右将军,用以牵制姜维。

蜀汉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奏请后主刘禅要将黄皓处死,但刘禅不同意,对姜维说黄皓只不过是个小人物,不必太在意。刘禅还让黄皓去向姜维谢罪,当然这只是装装样子罢了。

姜维见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上面又有后主的庇护,不仅感到忧虑,甚至有些恐惧,他奏请后主,自己愿常驻沓中,该地是一个位于岷山、迭山中的小型盆地,在陇西郡、天水郡的正南方,距成都十分遥远。

不用兵时姜维就在沓中屯田种麦,很长时间都不敢再回成都。

五、姜维在艰难的环境里仍然奋发图强

曹魏景元四年(263)8月,在司马昭主持下魏军分3路向蜀汉发起了总攻,一路由征西将军邓艾指挥,从狄道进攻沓中的姜维,一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从祁山方向进攻武街的蜀军,目的是断绝姜维的退路,一路由镇西将军钟会指挥分别从斜谷和骆谷进攻汉中。

9月,邓艾率天水郡太守王颀等部攻打姜维的沓中大营,同时指挥陇西郡太守牵弘在一旁进行牵制,又让金城郡太守杨颀进攻甘松,多路出击,令姜维四处招架。

钟会率领的一路大军从秦岭栈道进兵,包围了汉中地区的汉城、乐城等要点,姜维看到汉中情况危急,于是指挥众军拼死回援,邓艾命王颀率部紧追。正在这时传来消息,钟会已将汉中占领,姜维只得率张翼、廖化等各军集结于剑阁。

10月,钟会由汉中挥师南下,到达剑阁。剑阁是蜀汉北部的重要防线,剑阁如果有失成都平原将无险可守,但剑阁地势险要,加上姜维的周密布防,钟会一时无法得手。

这时邓艾却出奇不意地冒险从阴平道进军,率一支人马从山中绕道来到剑阁背后的江油关,守关的蜀军不战而降,后主刘禅惊慌之下听从多数大臣的建议投降了魏军。

正在剑阁与钟会对峙的姜维闻讯惊愕不已,此时益州各郡县都收到了刘禅罢兵投降的诏书,刘禅还专门派人到剑阁,要求蜀军“投戈放甲”,蜀军将士听到后都无比愤怒,不少人“拔刀砍石”。

但姜维无奈,只得投降钟会。钟会见到姜维,故意问他:“你为何来得这么晚呀?”姜维眼里含着泪水,但一脸正色:“今天能来,已经算早的了!”钟会对姜维肃然起敬,不敢再轻慢,他让姜维仍统率蜀军原来的人马。

钟会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他觉得姜维是蜀中的人才,又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刻意拉拢。

钟会不仅把姜维等人的将军印信还给他们,还处处厚待姜维,出门同乘一辆车、进门共坐一张席,钟会对他的长史杜预说:“姜伯约比中原的名士毫不逊色,诸葛诞、夏侯玄都比不了他。”

后来钟会诬告邓艾谋反,邓艾被朝廷的槛车押走,钟会于是带着姜维等人到达成都。姜维看到钟会有谋反之心,就试探道:“听说您从淮南带兵以来,算无遗策,司马氏有今天的权势,都是您的功劳。现在平定了蜀国,威德振世,连老百姓都知道您的功劳很大,但主上也因此会忌惮,怎能平平安安地过一世?当初韩信不肯背叛汉室,最终还是被猜忌而死,汉高祖刘邦是昏君吗?不是,这是利害关系所造成的。现在您已立下奇功,何不效法当年的范蠡弃官而去,以保全身而退?”

钟会不同意姜维的看法:“你说得太远了,我不能弃官而去,而且从现在的局势看,或许还没有到这一步。”姜维于是说:“刚才说的那些不是全部,剩下该怎么做其实您都清楚,不需要我再多说什么。”二人的心里达成了某种默契。

姜维的打算是鼓动钟会谋反,让魏军将领们展开内斗,之后再借机杀了钟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姜维还给后主刘禅写了密信,信中说:“愿陛下再忍受几天屈辱,臣要让社稷危而复安,让日月幽而复明!”

曹魏景元五年(264年)正月,钟会在成都自称益州牧,公开与曹魏决裂,钟会准备给姜维5万人马,让他作为前锋去与曹魏交战,但在成都的魏军将士大部分都不肯听从钟会的指挥,反攻钟会,钟会被杀。姜维复国的愿望未能实现,与妻子、儿女一起都死在乱军之中。


南门太守



可以说诸葛亮非常看好姜维,培养了姜维,但并没有把姜维当成接班人,只能说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姜维实际上非常优秀。


姜维原本是陇右曹魏的军官,在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遭到上司猜疑而归服蜀汉,时年27岁。诸葛亮认为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很有胆略,是凉州上士,并带姜维在身边悉心培养,但诸葛亮最终向刘禅推荐的接班人是蒋琬、费祎,并非姜维。



历史上的姜维,军事能力是很强悍的,其军事能力远超过邓艾与钟会,稍微强于陈泰。在国力远弱于曹魏的情况下,其北伐胜多败少,曾经多次大败曹魏关陇军团,并非不堪一击。

公元234年秋,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蒋琬随后接班,迅速稳定蜀汉局势。此时的曹魏,在此前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下,国力损耗严重,经济疲惫,民有菜色,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急需休养生息,而蜀汉虽然国小,但军力强悍,经济发展强劲。因此蒋琬积极练兵,营造舟船,准备经汉水水路前出上庸、新城,实施北伐,但没来得及出兵就病逝了。随后费祎当政,而费祎偏向保守,错过了几次绝佳北伐的机会。姜维每次建议出兵,费祎顶多给姜维一万军队,只能小有收获,使得重创曹魏的良机屡屡失去,姜维只能徒唤奈何。

公元253年春,费祎在一次酒宴上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杀身亡,尚书令陈祗随后掌握蜀汉内政大权,开始全力支持假节的卫将军、凉州刺史姜维实施北伐。但此时的魏国,除了兴势之战外,与蜀汉近二十年没有太大的战事,因而获得了喘息良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实力迅速恢复,并且在江淮地区形成了庞大的军事资源集结,其国力已经远远超过蜀汉。姜维的北伐,似乎已经无力回天。

公元253年夏,姜维率领二万多军队经石营出击陇右,围攻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领大军前来救援,至洛门时,姜维因军粮耗尽而被迫退军。



公元254年,姜维率军进攻陇西,魏国狄道长李简举城归降。姜维接着进攻襄武,击灭魏将徐质,魏军残兵逃跑。姜维乘胜追击,陆续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迁大批民众还蜀地。

公元255年,姜维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出狄道,获得洮西大捷,魏国雍州刺史王经损失惨重,数万人被歼灭,只好退保狄道城。魏安西将军邓艾见势不妙,主张“壮士断腕”,提出放弃陇右、化整为零逃跑的建议,遭到征西将军陈泰的拒绝。陈泰亲率大军救援,姜维不能迅速攻克狄道城,担心遭到内外夹击,只好退守钟题。

公元256年春,姜维因功升为汉大将军,随即与驻守汉中的镇西将军胡济约定两路出兵,于上邽会合。姜维率军在段谷与魏国邓艾大军对阵时,胡济却没有来,姜维所部遭到绝对优势魏军的围困,粮草断绝,外无援兵,只好强行突围,死伤甚重,而陇西所获地盘躁动不安,百姓埋怨。于是姜维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鉴于野战兵少而导致段谷之败,为了集中军力,姜维提出“聚兵敛谷”的策略。

此前汉中实行重兵层层据险防御、所谓“错守诸围”的策略,姜维认为此举固然可拒敌于汉中之外,可保汉中防守无虞,但汉中久无战事,同样造成了严重的军力浪费。

因此,姜维主张撤回各险地驻军,在汉、乐二城各驻扎五千军队,城内集聚大批物资,并在阳平关口驻扎大约二千军队,关城等地驻扎少量军队,如此可抽出二万左右精兵加强野战军团,集中军力以夺取陇右。

如果汉中遭到敌军进攻,则汉军实行坚壁清野,并依托汉、乐二城以及阳平关坚决防守,那么敌人大军久攻不下,粮食经秦岭运输困难,必然缺乏粮食,只能撤军穿越茫茫秦岭返回关中。此时,回援汉中的蜀汉野战军团可以趁机沿途实施打击,则必然可重创缺粮缺物资的敌军。

姜维“聚兵敛谷”的策略得到了陈祗的支持,获得了刘禅的同意。

公元257年,得知魏国诸葛诞起兵反对司马昭,姜维遂率军数万出骆谷至沈岭,欲夺取魏国关中地区的粮食物资重地。魏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立即合军,依险据守。双方沿芒水对峙。第二年春,得知诸葛诞败亡,姜维撤军,复任为大将军。

但在公元258年,一直大力支持姜维北伐的陈祗去世,宦官黄皓得到刘禅重用,开始祸乱朝政。蜀汉内政陷于混乱,忠良之士遭到排挤,蜀汉经济发展停滞,趋于困顿。而魏国在雄才大略的司马昭的治理下,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趋强劲,军力强盛。

这段时间,由于黄皓、谯周等人都反对并阻扰继续北伐。姜维遂在汉中调整部防,实施“聚兵敛谷”的策略。

公元262年十月,姜维好不容易再度北伐,率兵攻入洮阳。魏征西将军邓艾率优势军力迎战。由于姜维孤师远征,给养困难,难以持久。邓艾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严阵以待,据险阻击汉军。姜维经激战,无法突破,只好退军。

黄皓以此构陷姜维,意图剥夺姜维军权,企图用拍自己马屁的阎宇代替姜维。姜维则上疏刘禅,请求诛杀黄皓,遭到拒绝。姜维见势不妙,只好率军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进一步捞取政治资本,消除弑杀曹髦的不利影响,提出伐蜀计划。此计划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征西将军邓艾认为蜀汉尚有姜维不好对付,不宜伐蜀。只有钟会大力支持司马昭。

于是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统领伐蜀事宜。钟会亲率十二万大军进攻只有一万多守军的汉中,让征西将军邓艾另外率军三万多进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以作牵制,并让雍州刺史诸葛绪另外率军三万多进占阴平,以堵截姜维所部退路。



当姜维在沓中屯田时,得知魏国镇西将军钟会在关中集聚重兵,判断魏国即将大举伐蜀,随即向刘禅上书,建议立即增兵阳安关口与阴平关,加强防守。

但刘禅收到姜维上书后,不召开朝议,却去询问黄皓。黄皓占卜后回答说魏军不会来进攻,于是刘禅就继续寻欢作乐去了。

钟会在进攻汉中时,遭到汉、乐二城的顽强抵抗,未能攻克,只好留下二万军队包围这二城,然后移大军于阳安关口。蜀汉守将傅佥率军外出破坏魏军攻城器械时,其部将蒋舒却献城投降。

钟会随即率大军越过阳安关口,攻克关城,直扑剑阁而去。

沓中的姜维,遭到邓艾的进攻,得知阳安关口失守,立即摆脱邓艾的纠缠,撤军回援汉中,在阴平桥头遭到诸葛绪的堵截。姜维率部做出佯动,假装要派军穿插至诸葛绪身后切断其粮草及退路,吓退了诸葛绪。姜维趁机越过阴平桥,迅速赶往剑阁,以五万军队据险顶住钟会十二万多大军。诸葛绪被姜维甩脱后,拒绝了邓艾共同偷渡阴平小道的建议,赶去与钟会大军汇合,被钟会以“畏缩不前”的罪名拘捕,押送洛阳,其军队被钟会合并。同时,钟会派出田章率一万多精锐军队与邓艾汇合,支持邓艾偷渡阴平的计划。



钟会十多万大军久攻剑阁不下,而粮草即将断绝,无奈之下只好准备退兵回关中。此时,汉、乐二城依然牢牢地掌控在蜀汉军队手中,如此,这十多万劳师远征的缺粮部队能顺利地撤出汉中么?



眼看姜维“聚兵敛谷”、重创敌军的计划即将实现。

但是,姜维却收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卫将军诸葛瞻及其率领的宿卫营于绵竹被邓艾击灭!

姜维立即率兵往成都赶,只要迅速进入成都坚守,并坚壁清野,即将缺粮的钟会、邓艾大军在蜀地最终将无所作为,只能退兵,蜀汉不会亡,并依然能够重创魏军。

在返回成都的途中,姜维收到了刘禅命令他向魏军投降的诏令。蜀汉将士气的拿刀砍石头,但君命难违,姜维只好下令部队向钟会投降。汉、乐二城守军也于同期收到了向魏军投降的诏令。

此前,当邓艾、诸葛绪牵制、堵截姜维野战军团的目的落空后,诸葛绪率部前往剑阁与钟会会师,而邓艾则率部偷渡阴平景谷道,穿越七百里无人区,历经艰难,抵达江油城下。由于事前缺乏刘禅的警示与增兵,守将马邈面对突然出现的大批饥饿疲惫的魏军,宛若看见了神兵天降,未做抵抗,赶紧率部五百人投降。

实际上,蜀汉卫将军诸葛瞻本来已经提前率领一万人的宿卫营紧急赶来,但在抵达涪县时,却徘徊不进,最终贻误战机,使得江油陷落。当时部将黄崇声泪俱下的建议他立即赶往险要处阻挡邓艾军队,不要让三万多魏军进入平原,但诸葛瞻拒不听从。

得知江油陷落,诸葛瞻很是后悔,但为时已晚。前锋与邓艾军队刚一交战,败退下来,诸葛瞻赶紧退往绵竹。在绵竹不据城防守,却列阵与三倍于己方的邓艾军决战,遭到对手左右夹击。诸葛瞻先胜后败,终至兵败身死。诸葛瞻战死前长叹一声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邓艾率军直抵成都,而早早从永安率五千兵回援成都的蜀汉右大将军阎宇途中神秘失踪,惊慌失措的刘禅,在谯周的忽悠下,举国投降,蜀汉灭亡。

姜维最终在随后的钟会之乱中被魏军杀死,时年63岁,其全家也被魏军屠灭。



姜维,一代英才,军事才能出众,对蜀汉忠心耿耿,是蜀汉后期的顶梁柱,其“聚兵敛谷”的策略也非常高明,本来即将重创魏军却终未能力挽狂澜,实际上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蜀汉之灭亡,姜维独木难支,非姜伯约之过,最终只能留下深深的叹息。


红色星河

首先先说明观点姜维并非不堪一击,诸葛亮选继承人主要看两点才智,忠纯。

姜维没有诸葛亮那么大的权势,诸葛亮用正,姜维兵力匮乏只好弄险。诸葛亮死后,蒋琬掌管大权。姜维根本就没有能力北伐,后来蒋琬死后费祎掌权,每次姜维统领的兵力不足万人。后来倒是掌了军权,但是他说话在朝廷一点分量都没有。


一个大将军被逼的不敢回都城,一直在外面种粮。为了怕被剥夺兵权,还要时不时的北伐。北伐的时候兵都调不动。命令胡济夹击邓艾,结果人家不来。导致姜维被邓艾大败,后来人家胡济不但没事,还被升了骠骑大将军。这叫什么事啊。

后来魏军进攻蜀国,姜维上表:“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但是被黄皓压了下来。这不能说完全是姜维布防问题,而是人根本就不听他的。

姜维的北伐战绩总结出来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体上来说是胜多败少,但是蜀国败不起。姜维总体来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至于忠纯,那简直就是无可挑剔了。刘禅投降,钟会已经进入成都。姜维还在筹划他的复国大业,他甚至希望靠自己的一人之力扭转乾坤。他利用钟会的野心,弄死了邓艾。后来虽然失败了,但是却除掉了魏国两大名将。

宋亡后,张世杰在海上集结军队,扶持幼主希望延续宋朝。甚至扭转乾坤,后来遇到风浪张世杰溺水而亡。史书上写:“舟遂覆,世杰溺焉。宋亡。”史书上按照这个标准,史书完全可以写:“姜维死,则汉亡”。


渔耕樵读

先说一下《出师表》中提到那么多人,为何没说到姜维?答案是那时候还没将姜维招降。其中提到的费祎算是第二任继承人,第一任算是蒋琬。

诸葛亮以少量的百姓养着大量的军队,不仅如此,还连年征战,没有休养生息,虽然是无奈之举,但确实给百姓添加了太多的负担。诸葛亮死后,蒋琬当政,趁司马懿远征辽东时对魏国用兵,但没什么成果。后来想从水路进攻,被费祎和姜维劝住。

费祎掌权后,对魏国采取守势,曾击败退曹爽。每次姜维想用兵都给他不到万人 。

等到姜维掌权,则局势更加恶化,不仅朝中人才凋敝,而且刘禅还重用奸臣黄皓。姜维甚至到了在外统军来避开祸患。

姜维也不能说是不堪一击,姜维伐中原,数次结果分别是如下:

粮草用尽退兵;

攻取了几个城池并迁回其中的百姓;

有所斩获,但没太大进展;

遇到了他最恨的对手——邓艾,姜维大败

对方坚守,姜维未成功;

再次被邓艾打败;

看到钟会屯兵,建议刘禅派张翼、廖化防备,刘禅听信黄皓的鬼神之说,不听。最后亡国。

这里倒是没有看出来他的不堪一击,反而是诸葛亮北伐的翻版。诸葛亮北伐有什么大的作为吗?有些作为,曾获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诸葛亮输过吗?当然也输过,马谡失街亭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有因粮草问题吗?也有,被郝昭据守,粮草不济。

姜维开始在蒋琬手下,后又被费祎压制,最后还能有经历北伐,其精神实属不易,仅从这一点,就不能说看错人。而且费祎曾表示,诸葛亮都不能北伐取胜,我等不如丞相,更难有作为,倒也是事实,不仅体现在综合实力上,还体现在朝廷的风气上。

蜀汉积重难返,也不能因此把姜维批的一无是处。诸葛亮、魏延死后,姜维绝对是最坚决的北伐分子。


大眼大世界

1.诸葛亮生前选定的接班人是蒋琬(据《三国志》),另一说刘禅派人问诸葛亮接班人的问题,诸葛亮说是蒋琬,蒋琬之后是费祎,再之后诸葛亮就没有回答了。

所以,没有史料证明诸葛亮选了姜维做接班人。

诸葛亮于武功病笃,后主遣福省侍,遂因谘以国家大计。福往具宣圣旨,听亮所言,至别去数日,忽驰思未尽其意,遂却骑驰还见亮。亮语福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一决耳。君所问者,公琰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谘请公,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复问其次,亮不答。福还,奉使称旨。(《益部耆旧杂记》)

2.诸葛亮很看重姜维,姜维投降后立马封侯,诸葛亮亲自写信给蒋琬,让姜维练兵,可以觐见刘禅,这是把他当成军事将领来栽培的。

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三国志》)

3.姜维在诸葛亮死后,一直升官,最后至大将军,行尚书事,算是蜀国中央核心权力官员之一。

4.姜维在世期间,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但是劳而无功,原因不在于姜维没有能力,而是客观因素对他的制约太大了,一如岳飞,勇猛无比,但是最后以悲剧告终,不是岳飞之罪,而是客观因素使然。

(1)姜维很晚才进入蜀国权力中心,一直受到制约。

诸葛亮死后,蒋琬接班,蒋琬之后,费祎接班,再之后是董允,其后蜀国朝政大权落在陈袛和黄皓手里。

①蒋琬234年接班,244年病逝。他掌权期间,虽然不反对北伐,但是改变了诸葛亮北伐的路线,令姜维偏师西进,但是成效不大,此后让姜维任凉州刺史,出军西北。

在其期间,姜维第一次北伐,与魏军相持,最后撤退。此次北伐不算成功,但是也不算是大败。

②费祎244年接班,253年被刺杀,掌权期间,反对北伐,钳制姜维,这是姜维非常不如意的九年,每次出兵,费祎给姜维士兵不过万人,亲自跟他说,丞相都北伐无功,何况你我呢?

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三国志》)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三国志》引《汉晋春秋》)

在其期间,姜维进行了第2-6此北伐,由于一直被费祎钳制,所以北伐结果可想而知了。

③费祎死后,姜维主管内外军事,此时方有大权,256年拜大将军,而姜维此时已经多少岁了呢?

54岁了。

所谓英雄迟暮,真的是很悲壮的一件事情,然而姜维名义上执掌军事,在朝廷大事上仍然不是第一人,陈袛比他更受刘禅信任,不过陈袛还是支持姜维北伐的。

不过,由于蜀国后期,连年征战,许多人不再支持北伐,特别是本地士族势力,极力反对,姜维只有军权,并不能畅行无阻。

在其期间,姜维进行了第7-10次北伐,无功而返。

④蜀国最后的时期,黄皓专权,和姜维不和,姜维北伐也得不到其他势力的支持,畏惧权力争斗,只好借口屯田,外出避祸。

在其期间,姜维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黄皓进谗刘禅,让阎宇代替姜维,姜维则上书刘禅,要求诛杀黄皓,刘禅不同意也不理会,姜维畏惧权祸,只得外出屯田避祸。

所以,纵观姜维的人生,大部分时间只有军权,而且受到严重的制约,只有两三年的时间比较自由一些,但是又被一些大臣发对北伐,纵然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非他之罪也。

(2)蜀国实力一直比魏国差得很多,特别是诸葛亮死后,以守为主,难以抗衡魏国。

两国交战,决定性因素更取决于本国的综合实力,政治经济军事等实力,从这一点上说蜀国比魏国低了几个量级。

诸葛亮在位期间,政权军权一把抓,五次北伐,都不能说是大胜,何况姜维,只有一些军权,更加难以取得战果。

(3)姜维是以魏国降将的身份入蜀的,既不是元老,也不是本地势力,地位非常尴尬,没有哪一方势力把他看成是自己人,这导致姜维无论在朝廷上,还是军队中不能获得太大的人心和军心。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战死前说,内不能制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把奸佞小人黄皓与姜维并列,可见这父子俩非常不喜欢姜维,连诸葛亮的后代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了。

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而反!”进屯绵竹,埋人脚而战。父子死焉。(《资治通鉴》)

(4)蜀国中后期,由于连年战争,人心厌战,官僚阶层也以保守求稳为主。由于物资缺乏,军心不稳,反对之声不绝于耳,所以姜维北伐,是非常艰难的。

所以,姜维北伐,虽然总体上说并不成功,然而,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姜维仍然没有伤亡太重的败绩,反映出姜维的军事能力还是非常高的,而且姜维对蜀汉赤胆忠心,刘禅投降之后,姜维仍然抱着最后的希望,意图复蜀,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看起来很傻,但是却值得敬佩,因为他忠于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燃烧到死亡,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就很重视姜维,他没有看错人。

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华阳国志》)

师明礼

认为姜维是诸葛亮的继承人,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实际上诸葛亮只是认为姜维很有才干,是个好苗子,进行了培养而已。诸葛亮精心选的继承人是蒋琬。

蒋琬画像

蒋琬是荆州零陵人,可以说天然就属于诸葛亮的荆州外来集团,虽然诸葛亮也提拔了很多益州土著官员,但他深知益州人更在乎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对用益州的人力物力支撑北伐积极性不高,甚至还有不少抵触情绪,所以诸葛亮选继承人只能从荆州集团里面选。

蒋琬卓有才干,被诸葛亮称为社稷之器。他担任丞相长史,诸葛亮每次征伐,蒋琬常筹集粮食,组织运输,补充兵源。诸葛亮常说:“蒋公琰忠心耿耿,雅量宽和,应该与我一起复兴汉室。”诸葛亮于是密表刘禅:“臣如果出了什么意外,军国大事可以全部交给蒋琬。”也就是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诸葛亮死后,刘禅按照其遗愿,让蒋琬继其执政,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四年后受命开府,加大司马,总揽蜀汉军政。

诸葛亮给蒋琬写信,称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并让姜维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后迁升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实际上就是给不懂军事的蒋琬找一个军事上的助手。

蒋琬最大的缺点是身体不好(和诸葛亮一样),所以很早就去世了,继承蒋琬的费祎虽然也是荆州人,但少年时代就入蜀定居,感情上倾向益州派,不认同北伐战略,开始打压姜维。每当姜维想兴兵前往,却遭费祎制裁,使姜维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

姜维画像

不过乱世军功最重,姜维虽然没有什么大功劳,也有一些小胜利,加上原来诸葛亮留下的元老重将相继凋零,姜维逐渐成为武将之首,并取得了与费祎共同执政的权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所以费祎死后,姜维顺理成章成为蜀汉大臣之首,这时候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快二十年了。

后世普遍认为姜维是诸葛亮的继承人 主要还是因为其积极北伐的作为,和忠于蜀汉的品格。

至于说姜维不堪一击,未免贬低过甚。蜀汉北伐本来就是以弱击强,姜维与曹魏互有胜败,已经足见其指挥水平。而且能够击败其的邓艾,本来就是三国时期超一流名将,可与陆逊比肩,不能因此就否定姜维的才能和诸葛亮的眼光。


海军史研究会员

公元263年,刘禅发布诰令,命令守在剑门关的姜维投降,姜维气的拔剑砍石。关未失,城未破,将未亡,但是刘禅投降了,这就是姜维的无奈。诸葛亮挑选姜维作为接班人看错人了吗?没有,作为蜀汉的守护者、复兴汉室的急先锋,姜维完全合格

诸葛亮为什么要选姜维作为接班人呢?应该说诸葛亮的眼光是非常准的。姜维,人称小诸葛。他是诸葛亮死后蜀国最杰出的军事家。当初诸葛亮在收姜维后对他有一番考评,结果是蜀中诸人无人能敌: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这句话里的永南指的是李邵,丞相府西曹掾,死于诸葛亮南征孟达时期。季常指的是马良,诸葛亮最为倚重的外交使者。死于夷陵之战。李邵和马良都是前期诸葛亮很看中的人才,但是诸葛亮在考核姜维的才能后认为,姜维比李邵和马良都要厉害

我们再来看看魏国人是怎么看待姜维的,毕竟王婆卖瓜,有自卖自夸的嫌疑。魏国杜预曾经这样称赞姜维:

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这句话里的公休指的是诸葛诞太初指的是夏侯玄。此二人是著名的魏国四聪组成人员,四聪另外两人是邓飏和田畴。

由此可见,不管是蜀国还是魏国,姜维的个人能力是不容质疑的。那么姜维为什么没有实现伐魏成功,复兴汉室的愿望呢?其实这跟政治有关系。军事和政治向来都是一体的

在诸葛亮主政时期,军政一体化,全民皆兵。诸葛亮既掌政,又掌兵。虽然不是皇帝,但是却行使着皇帝的权利。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

诸葛亮死后,蒋琬继任。这时攻伐魏国的大方针开始有变化。诸葛亮时期,攻伐魏国的战略是攻祁山,出陇右,然后进兵关中(雍州)。蒋琬继任后开始有所调整,开始蒋琬考虑的是由水路进攻,经汉水直达上庸。后来经过费祎和姜维的劝阻,更改为占领陇西,切断雍州和凉州的联系,然后以凉州为根据地,进攻雍州。

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

于是蒋琬入住汉中,以姜维为凉州刺史,率领蜀军进攻陇西诸地。这时蒋琬和姜维两人的配合还算默契,有进取关中的打算。

可惜的是蒋琬很快病逝了,费祎接任。姜维是卫将军,费祎是大将军,两人共同录尚书事。这时两人在是否继续伐魏的问题上产生了歧义。

费祎认为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也不能出汉中,攻取魏国一寸土地,你姜维就更不行了。因此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防守

,能防住魏国的进攻就算有功了: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这其实是一个信号,说明蜀国自皇帝到大臣都开始以防守为中心,不再遵循诸葛亮以往的政策,以攻为守。但是姜维不这么认为,姜维认为自己从小就生长于凉州,对于凉州的羌、胡等少数民族非常的熟悉,可以以羌胡为援,断了陇西和陇右的联系,将凉州纳入蜀国国土,然后伺机进取关中。

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

费祎为了制裁姜维,每次给姜维的兵力都不超过一万。这就造成了姜维因为兵力不足的原因不能有大的作为。

四年之后,费祎遇刺身亡,姜维终于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魏国开打。公元253年围南安,雍州刺史陈泰前来救援,姜维粮尽而撤。

公元254年,姜维出陇西,经狄道围攻襄武,斩魏将徐质,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迁走当地居民数万。

公元255年,姜维率军攻占狄道,大破魏军雍州刺史王经。后魏国征西将军陈泰前来结尾,姜维撤军。

公元256年,姜维和蜀国镇西将军胡济约定会师上邽,胡济失约,姜维被魏国将领邓艾击败,死伤甚多。

后来,姜维又于公元257年、258年、262年数次攻占陇西,有胜有败。

费祎死后,董允即位,董允只干了两年就去世了。接着侍中陈祗接班,从此时起蜀国的政局开始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祗勾结黄皓把持朝政,诋毁在外作战的姜维

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黄皓以姜维数年征战,寸功未见,损兵折将,虚耗国库为由请求刘禅罢免姜维的大将军职位,姜维则要求刘禅清除身边小人,处死黄皓。最后刘禅和稀泥,没有处死黄皓,也没有罢免姜维,而是让姜维留在沓中种麦,不要再回成都了。

于是,蜀中防守态势发生了大变局,姜维滞留沓中,既不在汉中也不再成都,汉中兵力空虚,给了魏国可乘之机。

公元263年,司马昭制定三路伐蜀大计,以邓艾和诸葛绪各领三万人,分为左右两军围剿姜维,将姜维堵在沓中。以钟会为右路军,领兵十万人作为主力攻取汉中,进而威胁成都。

在钟会聚兵于长安时,姜维就给刘禅写信,请求刘禅尽早调廖化、张翼、董厥前往汉中防守,但是黄皓进谗言说魏军不会这么快到来。于是等到廖化、张翼、董厥率军来到汉中,钟会早已经经子午古道、骆谷道、斜谷道进入关中,关中失守

姜维知道关中失守的消息后,率军摆脱邓艾的追击和诸葛绪的纠缠,千里奔袭来到剑门关防守,终于在钟会之前赶到,守住了剑门关。钟会率领八万人日夜攻击也没有攻破剑门关,时间一长,粮草不济,钟会考虑撤军。

这时邓艾率军由景谷道的小路偷渡阴平,山中道路崎岖,又有悬崖峭壁。为了偷渡阴平成功,邓艾亲自身披毛毡滚下山坡,士兵们大受鼓舞,纷纷追随而下。经历了千难万险、重重险阻,邓艾终于偷渡阴平成功,继而攻占涪城,在绵竹击败诸葛瞻,这时成都成为一座孤城

刘禅在群臣劝谏下,率众投降。投降后刘禅亲自下诏令给姜维,要求姜维放弃剑门关,就地投降。姜维气的拔刀怒砍山石。

在局势最危急的时刻,姜维千里奔袭扼守剑门关,抵挡住了魏军的进攻。但是由于邓艾的奇袭和刘禅的懦弱,最终蜀国还是亡国了。

姜维投降后试图策反钟会,事情败露,姜维被魏军杀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诸葛亮没有看错人,姜维雄才大略,多次率领蜀军攻伐魏军,其中有胜有败。在蜀国最危急的时刻,姜维力挽狂澜,千里奔袭守住剑门关,使魏军寸步难行。可惜邓艾偷袭阴平成功,刘禅懦弱,没有逃跑,也没有坚守,而是选择了投降。

姜维也随着大势已去的形式鼓掌难鸣,最后惨死。


每日趣评

在封建王朝,一个要实现大一统理想的人,必须具有权术势三个必备条件,否则无论多能耐,最终都不过是多在千秋史策谱写一首英雄落寞的悲歌而已。

诸国亮看中的姜维的基本品质都没有错,诸葛亮对姜维的评价是“姜伯约此人忠于职守,勤于理事,思虑周密,这些都是他的长处,永南、季常等人都不如他,堪称凉州一带的一流人才。”

圈一下重点,忠于职守、勤于理事、思虑周密。实际上在诸葛亮眼里,他需要这样一个脚踏实地的人,虽然他一辈子屡出奇兵,但是他不允许别人这样做,实际上就是诸葛亮个人极为自负,他不相信别人的能力。他一生阅人无数,姜维凭着他认可的三样品质,能够入他法眼,已经是一个例外了。

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才华和能力的人毋庸置疑,但是他的才华和能力,局限于他自身的发挥,而不是通过他人来帮助自己实现理想,所以他事必躬亲。姜维具有他的很多优点,但是在政治和算计上比诸葛亮差了太多。而生于乱世,政治和算计比什么都重要,诸葛亮传给姜维的只是内心的认同,并没有把姜维扶上马、送一程,这导致姜维既不具有他的影响力、也不具有他的权力,更不具有他的奇谋。也就是权势无一具备,仅有人品和术这样的境况,姜维即便有通天的本事又能如何?

后世的岳飞,兵法战术武力恐怕不逊于诸葛亮,结果是什么下场?设若诸葛亮不是刘备托孤重臣,或者李严为正他为副,历史上他又能留下怎样的结局?诸葛亮本身是权术势都掌握在手,另一托孤大臣李严影响他北伐他直接当着刘禅的面就给杀了。还把刘禅训斥的静若寒蝉,他这哪里是臣?分明是君了。

所以姜维接手的是一个人才凋敝、蜀无良将的烂摊子。在朝中没有绝对影响力,又被费袆掣肘。诸葛亮北伐如同御驾亲征,姜维北伐却不过区区一万人,还不能集合蜀国资源,后勤补给全部要仰仗他人。这样的北伐如何能成?偏偏姜维又是一个按常理出牌忠于职守的人,如果姜维是一个魏延那样懂得变通,善出奇兵的人,也或许还有转圜的可能。

奈何诸葛亮根本就接受不了跟他一样聪明的人。这也就是刘备在世时君臣联手,蜀国日渐兴旺、国力强大。刘备去后,号称无所不能的诸葛亮却把蜀国经营的人才凋敝、国力空虚的原因。所以,姜维不是无能之辈,只是无权无势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