襪業源流史(連載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221年-617年)

中國的襪子形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襪子在普通百姓之間並不流行,一般都只著行縢(膝褲)。顧炎武《日知錄》說:“今之村民,往往行縢而不襪,古人之遺制也。吳賀邵美容止,常著襪,希見其足,則漢魏之世,不襪而見足者尚多。”又說襪字的從衣,始見於此,則漸變而成今日的襪了。這個時期的襪子多用麻布、帛、熟皮製成。在《中華古今注》中的“襪”條。講述魏文帝曹不有個美麗聰明的吳妃,她覺得角襪粗拙,樣子難看,穿著不便,就試著用稀疏而輕軟的羅編織成襪子,並把襪樣由三角形改成了類似現代的襪形,後來加以彩繡畫,出現了施有紋彩的襪子。於是,襪子基本定型,由過去的“附加式”換成了貼腳的“依附式”。這也是在歷史上首次出現“繡襪”這個名稱。當然這樣的故事未必可信,但此時確實出現了絲織的襪子,叫做羅襪。“羅”是絲綢的一種,即運用羅綢織法,使織物表面具有紗空眼花素織物的統稱。曹植作《洛神賦》中就有關於這種襪子的描寫:“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在冠服制度上,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後魏天興六年(398),詔有司始制冠冕,各依品秩,以示等差,然未能皆得舊制。”可知,北魏初期雖然己有包括冕服在內的服裝制度,但顯然還遠未完備。到了晉代,已經有了著襪的制度,南朝齊(479—502)因晉制平天冠服,不易舊法,郊廟臨朝所服。其服由冕冠、早衣絳裳、中衣、韍、袴、襪、舄、素帶(大帶)、授、佩玉來構成。到了南朝粱(502—557),梁因齊制平天冠服,早衣絳裳等,與前代相比,沒有明顯的變化。穿用,主要在郊天、祀地、禮明堂、祠宗廟、元會臨軒時,由平天冠、中衣、鞾、袴、襪、舄、素帶(大帶)、革帶、緩、佩玉、劍來構成。通天冠服為朝服,由黑介憤、絳紗袍、早緣中衣、黑舄構成。還儲更衣,出所服也。釋奠先聖時,則阜紗袍,絳緣中衣,絳袴襪,黑舄。這裡已經有了冠服著襪紅色的要求,冕服中衣為絳緣其領袖,絳袴,絳襪。

天監三年(504),因為何伶之議,冕服在某些細節上進行了改變,廢止絳袴韈。本來,在祭服中為表示赤心奉神,有中衣之絳緣領袖與絳袴韈(褲襪)之制。因為“中衣絳緣,足有所明”,不可始絳袴韈,因此除之。

北齊(550—577)初期襲北魏制,到了武成帝河清年間(562—564),所定皇帝服裝禮儀制度,較此前任何王朝都要細緻周全。其中的籍田儀中則冠冕,璪十二旒,佩蒼玉,黃緩、青帶、青襪、青舄。就從紅色的著襪轉向了青色著襪。

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4年),革除北朝冕服制度之不合理的內容,襪子成了袞冕制度的基本組成部分,制定皇帝的服裝中“朱韈(襪)。赤舄,舄加金飾”。

從上可知,在北齊的冕服制度裡還保留了絳袴韈制,可知雖在梁時從制度上加以廢止,一段時間內在北方地區還是繼續實行。北周開始,冕服制度中未見記載絳袴韈,表明梁代初次廢止的制度,北方地區是到北周時期才得以實行。值得注意的是,冕服構成要素中,褲與襪之制仍得以存在,只是不再用絳色來表示赤心奉神而己。

隋唐五代士庶男女所穿的襪子,以綾羅製成者為多。宮娥舞伎所穿之襪,則以彩錦製成,並飾有精美的圖案。《中華古今注》雲:“隋煬帝宮人,織成五色立鳳朱錦襪靿。”這裡的襪靿只是無底襪,即襪筒。

同期西方的形制

公元4、5世紀的歐洲,針織技術已發展到襪子的製作上來,哥普特人用手針織出的襪子已非常精緻,羅馬人亦很快掌握了這門技術(詳見後,元明清針織部分)。在歐洲,聖徒們通過穿被稱為“綁腿”的襪子來象徵純潔。

隨著時間的推移,相關襪子的參考文獻和實物發現變得更加普遍。羅馬在公元5世紀滅亡後,撒克遜人獲得了英國的控制權。他們穿著布洛克花紋的寬鬆上衣與緊身的褲子。還穿著由編織布或薄皮革製成的短襪子,稱為stocc或socque。

襪業源流史(連載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