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之夜》是一部杰出的幻想交响诗

《荒山之夜》是一部久演不衰的经典之作

——穆索尔斯基交响诗《荒山之夜》美学分析

向阳光

《荒山之夜》是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该曲由作者题献巴拉基列夫。这部作品构思的时间很长,在穆索尔斯基的心中酝酿了达十五年之久,早在1860 年计划于9 月间完成的歌剧《女巫》中,准备了关于女巫的集合、魔法师的出现和颂赞魔王的舞蹈等一些音乐素材,但这部歌剧没有完成。但是直到1866年当他听了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交响诗《骷髅之舞》后,又引起关于“女巫”的创作乐想,遂于1867 年运用原“女巫”中的音乐素材完成了交响诗《荒山上圣约翰节之夜》。

《荒山之夜》是一部杰出的幻想交响诗

但当时巴拉基列夫对作品提出了否定的意见,因此又被暂时搁下。不过穆索尔斯基给巴拉基列夫的信中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我不准备变更这个作品的结构和发展部分,因为其每一部分都与场面的内容紧密的相结合,而没有任何虚饰的地方”,每一个作曲家都忘不了他写一个作品时的心情,这种心情和感觉的回忆,都能增强他对自己判断力的信心。“这个作品我已尽了全力,除打击乐器用法不妥而需修改外,其余的都不准备再动了。”

《荒山之夜》是一部杰出的幻想交响诗

1871 年冬,“五人强力集团”受彼得堡帝国剧院之约,将剧本《姆拉达》改编为歌舞剧,其中第二、三幕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穆索尔斯基担任创作。穆索尔斯基将《荒山上圣约翰节之夜》多次修改,改编为管弦乐与合唱用于歌舞剧《姆拉达》第三幕中“黑暗之神”的场面。最后因剧院经理的人事变迁使演出流产。

《荒山之夜》是一部杰出的幻想交响诗

1874 年作者又对此曲进行修改,将它用于歌剧《索罗钦集市》中的间奏,但这个歌剧作者生前并没有完成。《荒山之夜》是作者死后,于1896 年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根据草稿整理而完成,关于此事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曾写道:“困扰了我很久的《荒山之夜》的配器工作,终于为了要在本季举行的音乐会里演出而由我完成。”当年10 月27 日在彼得堡的俄罗斯管弦乐演奏会上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亲自指挥演出,他对当时演出的情况记载道:“当时因为我在钟铺子里选购的一只钟,由于温度的变化,放在这大厅里敲出来的音总是不准,不得已而用了铜锣来代替”,“当我在第一次音乐会里尽善尽美地演出这篇作品时,听众再三要求再奏一遍。”初演获得极大的成功。

《荒山之夜》是一部杰出的幻想交响诗

《荒山之夜》属于单乐章标题性的交响诗,有叙事和描绘的特点,接近于音画或散漫的变奏曲,富于幻想风格,d 小调、2/2 节拍、急剧的快板,由于内容的需要最后结束于D大调,并运用了较自由的奏鸣曲式结构。

呈示部

音乐开始的引子,有两个生动的形象:一是在弦乐上由连续三连音所造成的从弱转强的动机(见下例①),另一个是带有神经质的快速上下翻动的乐汇(见下例②):

①||: 3#23 432 323 432 |3#23 432 323 432:||

② 3 . 3456 7 . 7654 |3 . 3#456 7 . 7654 |30

《荒山之夜》是一部杰出的幻想交响诗

乐曲以快板为主体,首先第一、第二小提琴引领弦乐组以极低的音量演奏急速细碎的三连音,伴随着中提琴和大提琴在低声部用断音奏出的呆板音调,模拟了从黑暗的地狱中传来一阵阵妖魔的噪杂声和脚步声,营造出狂风劲吹、阴森可怖的荒山景象。蜂拥而出的妖魔聚集在野外托利格拉夫荒山上,争吵着,喧闹着,挤动着。然后短笛尖锐刺耳的嚣叫,令人毛骨悚然,不胜厌恶,使人感觉群魔纷纷出现,黑夜开始变得不安。

《荒山之夜》是一部杰出的幻想交响诗

紧接着,长号、大号和大管吹出了主部主题,这阴森威严的音调,代表着魔王的形象,表示魔王开始降临:

1 - - - |7 - - - |7 - 6 - |7 - 1 - |#2 - - - |2 - 3 - |

5 - - - |5 - 5 5 5 |5 - - - |5 - 5 5 5 |60 0 0 0 |70 0 0 0 |

音乐显得那么残暴而盛气凌人,像是魔王威风地被小妖精们呼拥而上。音乐忽又嘎然消失,好似妖魔们听到什么动静而倏忽隐去。随后音乐又重复再现,四周是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排成增二度音程的和声背景,宛若一群诚惶诚恐的妖精簇拥在魔王的周围,扭着谄媚的姿态,跳起丑陋的舞蹈,使人感到妖魔们更肆无忌惮地出现了。在弦乐飞速的行进后,木管、铜管乐器组先后加入,不协和的小二、增四、大七度以及复音程等多次出现,勾画出荒山之巅群魔乱舞的疯狂场景。最后长号奏出威慑的力量,黑暗之王矗立在荒山顶峰。

《荒山之夜》是一部杰出的幻想交响诗

经过六小节建立在七和弦上的间奏:

5 5 5 4 |5 5 5 4 |3 2 3 2 |5 5 5 4 |5 5 5 4 |3 2 3 2 |

引出了带有舞蹈性的副部第一主题:

7 7 1 76 71 |2 3 7 70 |0 3 4 32 34 |5 6 3 30 |

经过反复后又在长笛和单簧管上发展出比较柔和的旋律:

3 . 4 32 12 |3 4 46 54 |3 . #4 32 12 |3 #4 46 54 |3. #4 65 4 |

3 #4 65 4 |

《荒山之夜》是一部杰出的幻想交响诗

副部第一主题的两种素材,在不同的乐器上被穿插重复,变换着力度和不同的伴奏织体,并加有特性的小间奏,因而带有一定的展开性质,似乎是描写各种鬼怪、小妖们亮相、乱舞的形象。魔王的主题这时又变化出现,伴奏织体系由引子变化发展而来:

3#2 37 17 12 |3#2 37 17 12 |3#2 37 17 12 |3#2 37 17 12 |

3 - - - |3 - - - | 3 - 3 3 3 || 3 - 3 - |

3 3 2 2 1 7 7 6 |6 5 #44 3 3 2 2 | 10

3 - - - |3 - - - | 30

由上行半音阶经过句引出了更强烈的节奏音型,但音乐又忽然休止,似乎魔王一声令下,群妖停止了乱舞。音乐又重新在低音木管乐上从容奏出副部的第二主题:

67 #12 #23 43 |65 53 54 432 |

它由弱至强逐步地加多乐器进行重复和变化发展,将音乐又推向高潮,似乎是小妖们又试探着而逐渐恢复了他们的狂舞。

《荒山之夜》是一部杰出的幻想交响诗

副部的第三主题建立在#f 小调上,由铜管乐奏出:

3 33 3 20 |3 3 5 . 4 |3 333 3 20 |3 3 32 12 |

这肃穆庄严进行风格的音调,仿佛群魔小妖们恭敬而虔诚地在进行祭奠礼拜。

展开部

尔后,随着高音区木管古怪的音调进行,无所顾忌地亵渎上帝的妖魔们唱起了对魔王的颂歌。大号粗笨的持续长音,显露出登上宝座的魔王自我陶醉,洋洋得意的神态。当群魔乱舞的祭奠礼结束以后,心满意足的魔王挑了几个女妖作为侍从,命令摆开宴席。于是,原来骚动不安的乐曲转瞬变得安静起来。经过一段中提琴独奏的过渡,长笛、双簧管和黑管轻盈地奏起一段迷人的旋律。觥筹交错的之间。媚态十足的女妖向魔王频频劝酒,其它的妖魔也纷纷开怀痛饮。乐队摇曳不稳的切分节奏,以及刺耳的半音阶进行,充满着整个安息日的夜宴,显得一片乌烟瘴气。此段以引子的动机音型和主部主题首先出现和发展,继之副部主题加入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复调关系,并进行了调性上的各种转换,表现了群魔狂欢作乐的场面。

《荒山之夜》是一部杰出的幻想交响诗

这部分是颂赞、祭奠、夜宴。笛声奏出诡异的旋律贯穿全段,之后小号吹出前进的号角,妖魔鬼怪们纷纷从四处窜出来,大声高歌,手舞足蹈地赞颂黑暗之王和对阴间鬼魂的祭奠。伴随着小提琴和大鼓的全奏,群魔在宴饮中狂舞,达到了激烈的最高潮。

再现部

经过持续、强烈的音乐展开,再现部进入了。呈示部的引子、主部和副部主题音乐都依次再现,但呈示部中带有展开性的段落被省略了,主题间衔接的更紧凑,配器的音响效果更热烈。这时,音乐的织体、力度和配器色彩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用持续三连音构成妖魔们的快速音型,现在上移到木管声部,而弦乐组则在铜管的烘托下,掀起一股阴森森的旋风。音乐又回到幻想曲的主调F大调上,长号、圆号、大号和大管浑厚有力的吹管乐器,完整地奏出魔王的主题,越益显得威风凛凛,不可一世。他聚集群妖寻欢作乐,狂饮乱舞。尖锐的短笛不时从弦乐震音的背景上飞掠而过,发出肆无忌惮的啸叫声,到处是杯盘狼藉,丑态百出。再现部结束于下行的半音阶,好像小妖们预感到黑夜将逝而悄然地溜去……。

《荒山之夜》是一部杰出的幻想交响诗

鬼魅横行的黑夜,也必将被东方的黎明所替代。在幻想曲的尾声,突然出现鼓声,仿佛是黎明的晨钟,缓慢地敲了六下。这悠扬清亮的钟声与大提琴的泛音和木管的和弦长音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一幅乡村早晨的富有诗意的画面。在美和丑的对抗中,美终于以它不可抗拒的力量,驱散了四处窜逃的妖魔们,迎来了东方又一个黎明。最后在清脆的竖琴琶音中引出了由单簧管和长笛奏出的优美而动听的旋律:单簧管的旋律为g 自然小调,(见下例①),长笛演奏的旋律为D 大调(见下例②):

①1 - 16 31 |7 5 3 3 - |6 - 654 456 |5 - 3 30 |45 66 5 4 |

3 1 3 1 1 1 |7 - 6 - |3 - - - |

②6 - 64 16 |5 3 1 5 - |4 - 5432 #1234 |3 - 6 - |23 44 3 2 |

1 6 1 6 6 6 |5 - 4 - |1 - - - |1 -

《荒山之夜》是一部杰出的幻想交响诗

竖琴奏出的柔和的琶音,仿佛是树技间弥漫着的雾气,又好像是田野上飘拂着的微风,与单簧管上优美的晨曲融成了一片,在人们耳畔久久回荡。竖琴出现,小号主导,笛声融合,仿佛是黎明的曙光即将普照大地。妖魔鬼怪神情慌张,纷纷逃窜。最后音乐结束于D 大调,这优美的旋律与主、副部中鬼怪的音乐绝然不同,使人们重新回到了人世间。在竖琴的衬托下,一切又恢复平静,单簧管奏出了黎明重获生机的景象,大地又开始了崭新的一天。这个旋律是作者创作的《索罗钦集市》歌剧中代表青年农民的主导动机音乐。那个果戈理笔下的青年农民格利茨科,现在从恶梦中醒来了,他揉揉眼睛,惊喜地发现,哪能还有什么魔鬼的影子,展示在眼前的,是一派灿烂的霞光。当《荒山之夜》用于该剧中时,为与剧中音乐相统一而将此旋律加入,作为破晓黎明后表达人世间感情的音乐,它那清秀幽静安娴的气氛与前面音乐相对照,使人们倍感亲切,从而产生人间生涯的幸福感。

《荒山之夜》是一部杰出的幻想交响诗

《荒山之夜》幻想曲原名为《荒山上的圣约翰节之夜》,“荒山”是指基辅附近的托利格拉夫山,传说每年的女巫安息日都会有妖魔鬼怪出现。整个作品的内容可以用原稿上的一段文字描述来做解释:“从地底下传出的神秘声响。黑暗的精灵出现,接踵而至的魔王车尔诺波库登场。对黑暗之神的赞颂和阴间的祭奠,安息日的盛宴,狂欢作乐。在宴饮的高潮,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黑夜里的精怪四散溃逃。东方破晓”。

从这段说明中可以看出,这里有各种不同的角色出场,还有各种不同的场面转换,有形象,有情节,而且都表现得相当鲜明、生动。乐曲开始时小提琴的一些上下回旋的音型结合着木管乐器的滑奏式动机,提供了一个狂风劲吹、阴森可怖的背景,这就是从地底下涌出来的那种像漩涡般翻滚的声响和那些精灵的怪声怪叫,而在这粗暴的喧嚣声中,撒旦王出场了——由三个长号和一个大号齐奏奏出的这个主题,具有一种威慑的强力,它两次在不同调上(第二次升高半音)呈现,更加强了它的威势和戏剧性效果。

《荒山之夜》是一部杰出的幻想交响诗

穆索尔斯基的这首乐曲所要表现的,并非纯粹是精灵和撒旦王的嬉戏宴乐,他用人间的钟声作为结束,分明有着光明战胜黑暗的比喻,这也就是该乐曲的社会意义所在。穆索尔斯基曾经说过,自己的音乐信念就是再现人民的幻想。他主张音乐必须反映现实,表现人民的精神面貌。

《荒山之夜》的构思出自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小说《圣约翰之夜》中对巫婆安息日的描写。这是在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兴起后,俄国民族乐派利用本民族民间音乐、传说等素材勾勒出的一部杰出的音乐交响诗。这是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各种乐器色彩鲜明,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配器所带来的不同音色对比,是一部久演不衰的经典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