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之夜》是一部傑出的幻想交響詩

《荒山之夜》是一部久演不衰的經典之作

——穆索爾斯基交響詩《荒山之夜》美學分析

向陽光

《荒山之夜》是俄國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該曲由作者題獻巴拉基列夫。這部作品構思的時間很長,在穆索爾斯基的心中醞釀了達十五年之久,早在1860 年計劃於9 月間完成的歌劇《女巫》中,準備了關於女巫的集合、魔法師的出現和頌讚魔王的舞蹈等一些音樂素材,但這部歌劇沒有完成。但是直到1866年當他聽了法國作曲家聖-桑的交響詩《骷髏之舞》後,又引起關於“女巫”的創作樂想,遂於1867 年運用原“女巫”中的音樂素材完成了交響詩《荒山上聖約翰節之夜》。

《荒山之夜》是一部傑出的幻想交響詩

但當時巴拉基列夫對作品提出了否定的意見,因此又被暫時擱下。不過穆索爾斯基給巴拉基列夫的信中明確地表示了自己的態度:“我不準備變更這個作品的結構和發展部分,因為其每一部分都與場面的內容緊密的相結合,而沒有任何虛飾的地方”,每一個作曲家都忘不了他寫一個作品時的心情,這種心情和感覺的回憶,都能增強他對自己判斷力的信心。“這個作品我已盡了全力,除打擊樂器用法不妥而需修改外,其餘的都不準備再動了。”

《荒山之夜》是一部傑出的幻想交響詩

1871 年冬,“五人強力集團”受彼得堡帝國劇院之約,將劇本《姆拉達》改編為歌舞劇,其中第二、三幕由裡姆斯基-柯薩科夫和穆索爾斯基擔任創作。穆索爾斯基將《荒山上聖約翰節之夜》多次修改,改編為管絃樂與合唱用於歌舞劇《姆拉達》第三幕中“黑暗之神”的場面。最後因劇院經理的人事變遷使演出流產。

《荒山之夜》是一部傑出的幻想交響詩

1874 年作者又對此曲進行修改,將它用於歌劇《索羅欽集市》中的間奏,但這個歌劇作者生前並沒有完成。《荒山之夜》是作者死後,於1896 年由裡姆斯基-柯薩科夫根據草稿整理而完成,關於此事裡姆斯基-柯薩科夫曾寫道:“困擾了我很久的《荒山之夜》的配器工作,終於為了要在本季舉行的音樂會里演出而由我完成。”當年10 月27 日在彼得堡的俄羅斯管絃樂演奏會上由裡姆斯基-柯薩科夫親自指揮演出,他對當時演出的情況記載道:“當時因為我在鍾鋪子裡選購的一隻鍾,由於溫度的變化,放在這大廳裡敲出來的音總是不準,不得已而用了銅鑼來代替”,“當我在第一次音樂會里盡善盡美地演出這篇作品時,聽眾再三要求再奏一遍。”初演獲得極大的成功。

《荒山之夜》是一部傑出的幻想交響詩

《荒山之夜》屬於單樂章標題性的交響詩,有敘事和描繪的特點,接近於音畫或散漫的變奏曲,富於幻想風格,d 小調、2/2 節拍、急劇的快板,由於內容的需要最後結束於D大調,並運用了較自由的奏鳴曲式結構。

呈示部

音樂開始的引子,有兩個生動的形象:一是在絃樂上由連續三連音所造成的從弱轉強的動機(見下例①),另一個是帶有神經質的快速上下翻動的樂匯(見下例②):

①||: 3#23 432 323 432 |3#23 432 323 432:||

② 3 . 3456 7 . 7654 |3 . 3#456 7 . 7654 |30

《荒山之夜》是一部傑出的幻想交響詩

樂曲以快板為主體,首先第一、第二小提琴引領絃樂組以極低的音量演奏急速細碎的三連音,伴隨著中提琴和大提琴在低聲部用斷音奏出的呆板音調,模擬了從黑暗的地獄中傳來一陣陣妖魔的噪雜聲和腳步聲,營造出狂風勁吹、陰森可怖的荒山景象。蜂擁而出的妖魔聚集在野外託利格拉夫荒山上,爭吵著,喧鬧著,擠動著。然後短笛尖銳刺耳的囂叫,令人毛骨悚然,不勝厭惡,使人感覺群魔紛紛出現,黑夜開始變得不安。

《荒山之夜》是一部傑出的幻想交響詩

緊接著,長號、大號和大管吹出了主部主題,這陰森威嚴的音調,代表著魔王的形象,表示魔王開始降臨:

1 - - - |7 - - - |7 - 6 - |7 - 1 - |#2 - - - |2 - 3 - |

5 - - - |5 - 5 5 5 |5 - - - |5 - 5 5 5 |60 0 0 0 |70 0 0 0 |

音樂顯得那麼殘暴而盛氣凌人,像是魔王威風地被小妖精們呼擁而上。音樂忽又嘎然消失,好似妖魔們聽到什麼動靜而倏忽隱去。隨後音樂又重複再現,四周是長笛、雙簧管和單簧管排成增二度音程的和聲背景,宛若一群誠惶誠恐的妖精簇擁在魔王的周圍,扭著諂媚的姿態,跳起醜陋的舞蹈,使人感到妖魔們更肆無忌憚地出現了。在絃樂飛速的行進後,木管、銅管樂器組先後加入,不協和的小二、增四、大七度以及複音程等多次出現,勾畫出荒山之巔群魔亂舞的瘋狂場景。最後長號奏出威懾的力量,黑暗之王矗立在荒山頂峰。

《荒山之夜》是一部傑出的幻想交響詩

經過六小節建立在七和絃上的間奏:

5 5 5 4 |5 5 5 4 |3 2 3 2 |5 5 5 4 |5 5 5 4 |3 2 3 2 |

引出了帶有舞蹈性的副部第一主題:

7 7 1 76 71 |2 3 7 70 |0 3 4 32 34 |5 6 3 30 |

經過反覆後又在長笛和單簧管上發展出比較柔和的旋律:

3 . 4 32 12 |3 4 46 54 |3 . #4 32 12 |3 #4 46 54 |3. #4 65 4 |

3 #4 65 4 |

《荒山之夜》是一部傑出的幻想交響詩

副部第一主題的兩種素材,在不同的樂器上被穿插重複,變換著力度和不同的伴奏織體,並加有特性的小間奏,因而帶有一定的展開性質,似乎是描寫各種鬼怪、小妖們亮相、亂舞的形象。魔王的主題這時又變化出現,伴奏織體系由引子變化發展而來:

3#2 37 17 12 |3#2 37 17 12 |3#2 37 17 12 |3#2 37 17 12 |

3 - - - |3 - - - | 3 - 3 3 3 || 3 - 3 - |

3 3 2 2 1 7 7 6 |6 5 #44 3 3 2 2 | 10

3 - - - |3 - - - | 30

由上行半音階經過句引出了更強烈的節奏音型,但音樂又忽然休止,似乎魔王一聲令下,群妖停止了亂舞。音樂又重新在低音木管樂上從容奏出副部的第二主題:

67 #12 #23 43 |65 53 54 432 |

它由弱至強逐步地加多樂器進行重複和變化發展,將音樂又推向高潮,似乎是小妖們又試探著而逐漸恢復了他們的狂舞。

《荒山之夜》是一部傑出的幻想交響詩

副部的第三主題建立在#f 小調上,由銅管樂奏出:

3 33 3 20 |3 3 5 . 4 |3 333 3 20 |3 3 32 12 |

這肅穆莊嚴進行風格的音調,彷彿群魔小妖們恭敬而虔誠地在進行祭奠禮拜。

展開部

爾後,隨著高音區木管古怪的音調進行,無所顧忌地褻瀆上帝的妖魔們唱起了對魔王的頌歌。大號粗笨的持續長音,顯露出登上寶座的魔王自我陶醉,洋洋得意的神態。當群魔亂舞的祭奠禮結束以後,心滿意足的魔王挑了幾個女妖作為侍從,命令擺開宴席。於是,原來騷動不安的樂曲轉瞬變得安靜起來。經過一段中提琴獨奏的過渡,長笛、雙簧管和黑管輕盈地奏起一段迷人的旋律。觥籌交錯的之間。媚態十足的女妖向魔王頻頻勸酒,其它的妖魔也紛紛開懷痛飲。樂隊搖曳不穩的切分節奏,以及刺耳的半音階進行,充滿著整個安息日的夜宴,顯得一片烏煙瘴氣。此段以引子的動機音型和主部主題首先出現和發展,繼之副部主題加入相互交織在一起形成復調關係,並進行了調性上的各種轉換,表現了群魔狂歡作樂的場面。

《荒山之夜》是一部傑出的幻想交響詩

這部分是頌讚、祭奠、夜宴。笛聲奏出詭異的旋律貫穿全段,之後小號吹出前進的號角,妖魔鬼怪們紛紛從四處竄出來,大聲高歌,手舞足蹈地讚頌黑暗之王和對陰間鬼魂的祭奠。伴隨著小提琴和大鼓的全奏,群魔在宴飲中狂舞,達到了激烈的最高潮。

再現部

經過持續、強烈的音樂展開,再現部進入了。呈示部的引子、主部和副部主題音樂都依次再現,但呈示部中帶有展開性的段落被省略了,主題間銜接的更緊湊,配器的音響效果更熱烈。這時,音樂的織體、力度和配器色彩都有了很大的變化。用持續三連音構成妖魔們的快速音型,現在上移到木管聲部,而絃樂組則在銅管的烘托下,掀起一股陰森森的旋風。音樂又回到幻想曲的主調F大調上,長號、圓號、大號和大管渾厚有力的吹管樂器,完整地奏出魔王的主題,越益顯得威風凜凜,不可一世。他聚集群妖尋歡作樂,狂飲亂舞。尖銳的短笛不時從絃樂震音的背景上飛掠而過,發出肆無忌憚的嘯叫聲,到處是杯盤狼藉,醜態百出。再現部結束於下行的半音階,好像小妖們預感到黑夜將逝而悄然地溜去……。

《荒山之夜》是一部傑出的幻想交響詩

鬼魅橫行的黑夜,也必將被東方的黎明所替代。在幻想曲的尾聲,突然出現鼓聲,彷彿是黎明的晨鐘,緩慢地敲了六下。這悠揚清亮的鐘聲與大提琴的泛音和木管的和絃長音交織在一起,描繪出一幅鄉村早晨的富有詩意的畫面。在美和醜的對抗中,美終於以它不可抗拒的力量,驅散了四處竄逃的妖魔們,迎來了東方又一個黎明。最後在清脆的豎琴琶音中引出了由單簧管和長笛奏出的優美而動聽的旋律:單簧管的旋律為g 自然小調,(見下例①),長笛演奏的旋律為D 大調(見下例②):

①1 - 16 31 |7 5 3 3 - |6 - 654 456 |5 - 3 30 |45 66 5 4 |

3 1 3 1 1 1 |7 - 6 - |3 - - - |

②6 - 64 16 |5 3 1 5 - |4 - 5432 #1234 |3 - 6 - |23 44 3 2 |

1 6 1 6 6 6 |5 - 4 - |1 - - - |1 -

《荒山之夜》是一部傑出的幻想交響詩

豎琴奏出的柔和的琶音,彷彿是樹技間瀰漫著的霧氣,又好像是田野上飄拂著的微風,與單簧管上優美的晨曲融成了一片,在人們耳畔久久迴盪。豎琴出現,小號主導,笛聲融合,彷彿是黎明的曙光即將普照大地。妖魔鬼怪神情慌張,紛紛逃竄。最後音樂結束於D 大調,這優美的旋律與主、副部中鬼怪的音樂絕然不同,使人們重新回到了人世間。在豎琴的襯托下,一切又恢復平靜,單簧管奏出了黎明重獲生機的景象,大地又開始了嶄新的一天。這個旋律是作者創作的《索羅欽集市》歌劇中代表青年農民的主導動機音樂。那個果戈理筆下的青年農民格利茨科,現在從惡夢中醒來了,他揉揉眼睛,驚喜地發現,哪能還有什麼魔鬼的影子,展示在眼前的,是一派燦爛的霞光。當《荒山之夜》用於該劇中時,為與劇中音樂相統一而將此旋律加入,作為破曉黎明後表達人世間感情的音樂,它那清秀幽靜安嫻的氣氛與前面音樂相對照,使人們倍感親切,從而產生人間生涯的幸福感。

《荒山之夜》是一部傑出的幻想交響詩

《荒山之夜》幻想曲原名為《荒山上的聖約翰節之夜》,“荒山”是指基輔附近的託利格拉夫山,傳說每年的女巫安息日都會有妖魔鬼怪出現。整個作品的內容可以用原稿上的一段文字描述來做解釋:“從地底下傳出的神秘聲響。黑暗的精靈出現,接踵而至的魔王車爾諾波庫登場。對黑暗之神的讚頌和陰間的祭奠,安息日的盛宴,狂歡作樂。在宴飲的高潮,遠方傳來鄉村教堂的鐘聲,黑夜裡的精怪四散潰逃。東方破曉”。

從這段說明中可以看出,這裡有各種不同的角色出場,還有各種不同的場面轉換,有形象,有情節,而且都表現得相當鮮明、生動。樂曲開始時小提琴的一些上下回旋的音型結合著木管樂器的滑奏式動機,提供了一個狂風勁吹、陰森可怖的背景,這就是從地底下湧出來的那種像漩渦般翻滾的聲響和那些精靈的怪聲怪叫,而在這粗暴的喧囂聲中,撒旦王出場了——由三個長號和一個大號齊奏奏出的這個主題,具有一種威懾的強力,它兩次在不同調上(第二次升高半音)呈現,更加強了它的威勢和戲劇性效果。

《荒山之夜》是一部傑出的幻想交響詩

穆索爾斯基的這首樂曲所要表現的,並非純粹是精靈和撒旦王的嬉戲宴樂,他用人間的鐘聲作為結束,分明有著光明戰勝黑暗的比喻,這也就是該樂曲的社會意義所在。穆索爾斯基曾經說過,自己的音樂信念就是再現人民的幻想。他主張音樂必須反映現實,表現人民的精神面貌。

《荒山之夜》的構思出自俄國作家果戈理的小說《聖約翰之夜》中對巫婆安息日的描寫。這是在19世紀歐洲民族樂派興起後,俄國民族樂派利用本民族民間音樂、傳說等素材勾勒出的一部傑出的音樂交響詩。這是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各種樂器色彩鮮明,在作品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配器所帶來的不同音色對比,是一部久演不衰的經典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